中国的白事习俗流传那么久,你知道都是怎么来的吗?

小时候不懂得何为死亡,觉得热闹;长大了,会感到悲伤难过,感叹生命无常;再大点儿,渐渐能够接受这个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了。

白事中的丧祭习俗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习俗中的重要一部分,其中尤其是以守孝、七七斋和烧纸流传至今,丰富着我们的民俗文化。

那么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01 传统儒家规制

部分习俗来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儒家一直注重伦理道德,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对先人的丧葬及祭祀的礼仪,是体现后辈对先辈尽孝的重要一部分。

在我国古代的礼制中,就有丧祭活动的相关规定。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制度相适应,以《礼记》记载的丧礼制度等级分明,尊卑有别。有专门描述记载丧礼的《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

在丧祭的礼仪中,儒家比较重要的有卒哭,即百日;小祥,即周年忌;大祥,即三年忌。不同忌日会有不同的祭祀活动,且要守不同形式的丧礼。这些丧祭礼制就是儒家文化的深刻体现。

02 佛教文化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佛典的不断翻译,一些佛教思想如转世轮回观念与中国固有的鬼神观念相结合,加上佛典中的相关丧祭活动与中国本有的丧祭之礼,逐渐融合成中国独特的丧祭文化,并随着朝代的更迭不断发展,其中许多丧祭活动在现代社会仍隐约可见其迹。

佛教丧祭中重要的活动之一即七七斋。七七斋,人死后四十九日间,亲属每七日为逝者营斋作法;或指第七次之追荐日,称为七七斋。从死者亡后当天至第四十九日之间,每隔七日举行。

佛教的七七斋与儒家三年丧完美了融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的丧祭日期,并影响至今。

丧祭习俗也与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转世轮回思想息息相关。

佛教的三世两重因果思想是指,现在世的苦乐结果,是由过去世所作的业决定的,而现在世的善恶之业又会影响到未来世的苦乐之果。行善多,乐果多;作恶多,苦果多。这个思想对丧祭习俗的形成和推广影响很大。

由此,丧祭习俗中有了请僧人念佛诵经,有时候还会建立道场,为逝者超度,代替他忏悔,消除生前所作的恶业,为轮回转世积福修德,以期待在未来世能有更好的果报。

03 传说故事

唐人诗人王建写过一首《寒食行》:三日无火烧纸钱 , 纸钱那得到黄泉。可见为逝者烧纸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那么这个习俗又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天下轰动,名利双收。蔡伦的嫂子见了眼红,逼蔡伦的哥哥蔡莫也学造纸,蔡莫未得要领就自己造起纸来,造出的纸又黑又粗,无人来买。

蔡伦的嫂子急火攻心突然死亡,蔡莫一气之下,就在妻子灵前烧起纸来,烧着烧着听见妻子在棺材里喊:开门,开开门!’人们打开棺盖,蔡莫妻子坐了起来,嘴里叨咕说:阳间有钱通四海,阴间用纸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还肯放我回来。原来阴差阳错下,蔡莫烧的纸成了阴间的钱,阎王收了钱就把蔡莫的妻子给送回阳间了。

后来丧事烧纸的习俗就流传下来,至今民间丧祭烧的还是类似的粗纸。

只是随着时代发展,在唯物主义的教育和国家政策推动下,目前关于白事的丧葬习俗已经逐渐简化。

同时也想唠叨一句,生前常回家看看,切莫以生后排场论孝。

我要上条科普头条原创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