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后都要穿寿衣,是源于科学,并非迷信(并非迷信)

我国民间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人死后必须穿上寿衣才能下葬。寿衣不是普通的衣服,如果正儿八经地办丧事,死者必须穿得体面,这就需要专门的寿衣。这个习俗已经延续很多年了,祖祖辈辈相传,它究竟从何而来,是否出于迷信呢?我们今天就来一一解答。

人死后都要穿寿衣,是源于科学,并非迷信 寿衣是送终的衣服,我国自古重视人死后之事,所以它是一样非常严肃的东西。当年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的时候,曾经给司马懿送过一套女人的衣服挑衅,想激怒他出战,司马懿不动如山。可如果诸葛亮送的是一套寿衣,恐怕司马懿能气得冲出营帐跟他单挑。

话虽然这么说,但与现代民间类似寿衣的出现,其实是到了清朝的时候。历史相传,清军入关后,颁布了剃发令,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汉人又要把头发剃了,又要改穿清朝服饰,非常不满,为了捍卫尊严,爆发了不少起义事件。

人死后都要穿寿衣,是源于科学,并非迷信 但最终,剃发易服还是在全国范围内施行了。只不过,当时汉人的传统思维很坚定,认为自己死后,如果还穿着清朝的衣服去见老祖宗,非常羞耻,所以他们把死后的寿衣都做成明朝衣服的式样,反正清朝只规定了活人怎么穿,没规定死人怎么穿。

代代相传下来,到了现在,民间的许多寿衣,都还是类似明朝衣服的款式。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都会提前做好寿衣,以备自己死后入殓时穿着,称寿衣,是寓意健康长寿。看起来,寿衣的款式来源有点迷信色彩。不过,穿寿衣这件事,却是源于科学考虑。

人死后都要穿寿衣,是源于科学,并非迷信 民间办丧事,很多都是土葬:将死者安放在棺材中,在家停放一段时间、举办丧礼后再下葬。过去,死者的年龄越大,在家停放的时间越长,穿的寿衣就越多。这是因为,人的身体有很多水分,人死之后,被安放在棺材内,尸身会渐渐变得腐烂,流出一些液体。

因此,除了在棺木内垫上草木灰、草纸等东西,用来吸水之外,还要专门给死者穿上寿衣,层层包裹,以防液体从棺材里渗漏出来。如果人在50岁之前死了,属于夭寿,可以很快下葬,不需要多穿寿衣;七八十岁,甚至八九十岁的高寿,要多穿,表示有福有寿。

人死后都要穿寿衣,是源于科学,并非迷信 而且,穿寿衣还有两点讲究:一是上身要比下身多穿些,因为人的内脏都在上半身,上半身的水分多,死后渗的液体多,所以要穿得更多。二是寿衣的套数基本都是单数,忌双数。一般来说,生前做三套寿衣的情况比较常见。

人死后都要穿寿衣,是源于科学,并非迷信 到了现代,民间关于寿衣的习俗,也因为地域不同产生了许多差异。在某些地方,人们会给死者穿上生前的衣服下葬,不会专门准备寿衣。当然,尊重死者、给死者穿得干净整齐下葬,这是大家都会遵守的。关于给死者穿寿衣这件事,不知你的家乡是怎么做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