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释如何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因每个人都得经历尘世间的轮回
作家兼催眠治疗师迪普蒂·泰特(Dipti Tait)认为,死亡的恐惧本质上是知道有一天我们将不复存在的不适感——因为不知道死亡之后还有什么是难以承受之重。死亡不仅是我们在同辈和朋友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它甚至会出现在导致不舒服的社交场合。
然而,每个人都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总有一天,每个人都得经历这个尘世的轮回。但是,为什么人们不想谈论它?原因之一可能是难以克服对死亡本身的恐惧。这是一种恐惧的感觉,特别是当你知道有一天你或你所爱的人将不复存在的时候。死亡的想法常常被不确定性和恐惧所包围。然而,催眠治疗师泰特写了一本关于悲伤和死亡恐惧的新书,这本新书试图改变这一现状,《悲伤星球:重新定义真实世界的悲伤》(Planet Grief: Redefining Grief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旨在解决我们的担忧。据《镜报》报道,这是作家兼催眠治疗师泰特关于这个主题的第二本书。
专家解释如何去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因每个人都得经历尘世间的轮回。泰特表示:第一部《上帝的悲伤》(Good Grief)是关于死亡本身的,因为我的父母都死于癌症。我父亲在我23岁时去世,我母亲在我37岁时去世。我是独生子女,我感到非常失落,但后来我意识到我还在这里,我挺过来了,这是很重要的一课,关于如何让你的生活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泰特补充道:我现在不再恐惧死亡,我意识到这是我们需要更多地谈论和交流的话题,让它不再那么令人害怕,因为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某种形式的死亡和永别,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死亡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更加随机,我们所知道得生活方式,一切都改变了。对一些人来说,这很糟糕,而另一些人成功地‘转向’了,这表明了对某事的视角是多么重要。
注册催眠治疗师泰特认为,对死亡的恐惧本质上不知道有一天我们将不复存在时的前景是什么。她补充说:没有人知道死亡之后是什么,那种不知道自己、家人或朋友将会发生什么的感觉,可能是一件需要处理的大事。这取决于你的信仰,它可能是一种潜意识里对永远痛苦的恐惧,对报应的恐惧,或者对不存在的恐惧,或者认为你会在生命的尽头,当你回首往事时,你会意识到你不能做任何不同的事情,以及产生一种强烈的后悔感。但对死亡的恐惧会转化为对生活的恐惧,因为最终,人们会把自己限制得太严格,以至于无法正确体验生活。
人类为何恐惧死亡?专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人们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泰特在《悲伤星球:重新定义真实世界的悲伤》一书的开头引用了海军拉维康特的一句话:我不再害怕死亡了,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痛苦都来自于对死亡深深的恐惧。泰特表示:这本书是关于解开这种恐惧,看看我们如何克服它,超越它。在这个过程中,她探索了恐惧是什么,它可以有多强大。
对死亡的恐惧本质上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让我们的战斗、逃跑、冻结在大脑中。但如果我们允许它过度保护我们,然后它接管了我们,我们会失去理性思考,开始对人和经历做出过度反应,所以一切都可能成为威胁。泰特补充说:为了避免这种不适,我们开始做其他事情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感到舒适——大吃大喝、过度购物和其他成瘾行为,所以连锁反应可能是巨大的。但我们需要意识到,一点不舒服并不要紧,我们可以安全而适当地度过它,所以这不是要赶走恐惧,或假装它不存在。而是要拥抱它。
泰特发现,人们分享他们对完美死亡的希望并不罕见。她补充说:人们会说,‘我希望我在睡梦中死去,对此一无所知’,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我不相信它会顺利发生。我们说的是基于恐惧或焦虑的现实,这源于我们大脑的原始部分认识,试图让我们安全,但被设计给我们最坏的情况,而恐惧导致消极的预测。我们需要做的是回到那一刻——我们对死亡或不存在的恐惧,不是我们当前的现实。
泰特解释道:如果这是我们当前的现实,我们不会害怕它,我们只是在处理它。这就是恐惧和焦虑。我们通常会在当前时刻之外有这种感觉,因为我们通常会思考过去或潜在的未来。作为人类,我们非常擅长处理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当下把事情整理出来,所以这是一种正念练习,任何能让你回到那一刻的练习。这样我们才能理性思考,计划和准备,并恰当地沟通。
考虑到我们的想法会影响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感觉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经历和现实,我们对一种情况的看法不能被低估,包括我们对死亡的看法。这就是为什么泰特使用催眠疗法来帮助缓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泰特表示:这是要把消极的螺旋变成积极的,这样我们就能把现实变成积极的。例如,人们经常说感到孤独、迷失或在黑暗中,所以通过催眠疗法,我们可以给他们一个更积极的隐喻——如果你能有一个火把来找到你的路,或者在一个裂缝上建一座桥。而是运用想象力,改变角度。但我们谈论死亡越多,表达我们的感受就越好。总而言之,所有人都希望感到安全和安心,而教育、对话和知识就是提供这种感觉的一种方式。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