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老有所忆”免费帮山区空巢老人拍遗照这件“小事”她坚持了四年(粤语老qing)
笑甜甜在树荫下,一位摄影师正在引导坐在红幕布下的老人做着表情。这拍的不是日常照,而是遗照。拍摄者是陕西商洛彩虹公益中心老有所忆项目的志愿者。从2018年起,志愿者已先后为陕西商洛的2000余名山区老人免费拍摄并制作了遗照。
85后女孩杨鑫是该中心的负责人,也是当地一家报社的摄影记者。她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的采访,讲述了老有所忆背后的故事。
笑着拍下红底遗照
叔,我给你说一事儿,我们来给你们拍遗照,你愿意拍不?不收钱,还给你装框。你如果觉得不合适可以不回答我,也别怪我。杨鑫走访了一个山村去确定具体的拍摄地点,试探性地询问了一位67岁的老人。
老人笑了一下,回答说:那有啥不行的,你跑这么远的地方给我免费拍,那不迟早要用的嘛。
杨鑫介绍,目前该项目只覆盖到陕西商洛市,在脱贫攻坚结束之前,商洛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市,六县一区,都属于国家深度贫困县,以劳务输出为主,山里基本只有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当地需要服务的65岁老人数以万计,山区的老人生活很简单,一日两餐,能晒太阳,能穿得暖就可以。对于自己的身后事他们会提前准备好。我们去农村见过很多老人,家里面就摆放着自己的棺木。感觉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这也让杨鑫意识到,遗照往往会被忽略掉。可能家人们觉得还早,晚点准备也来得及,老人也觉得是很小的事情,不愿意麻烦儿女。可一拖再拖,拖到最后人不在了。便匆匆忙忙找一个身份证照片做遗照。
所以在老有所忆项目创办之初,她就将拍摄内容定在了遗照上。
不过,在很多人的传统意识中,死亡是一个忌讳谈论的话题,一开始杨鑫也是心存顾虑。但随着项目推进,她发现老人们很赞同这个事情,没有抵触心理,去现场的人都会感受到那种很欢乐的氛围,老人们都是争先恐后去拍的。
在现场,志愿者和老人是有互动的,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起来,老人们自己也会互相调侃:你赶紧了,你还不笑,都把娃儿等得急的啊。即使有老人笑不起来,志愿者们也会多等会或者多拍几张,从中选最好的。
与传统印象中遗照严肃的形象不同的是,红色的背景上,几乎所有的老人都是咧着嘴笑着。这是我们项目的要求,老人必须是笑着的,对于照片背景我们一开始是红、蓝两色,供老人们选择。老人选红色的居多,蓝色基本没人会选,所以我们最后就决定用了红色。而且老人们也觉得这是一件喜事儿,用红色暖心喜庆。杨鑫认为,传统的黑白遗照代表了悲哀,虽说老人去世让家人很难过,但是也要记住老人给的欢乐。出于大众审美的考虑,最终的照片都会选择老人们能接受的浅浅的微笑。
四年服务2000多老人
为了保证照片质量,老有所忆项目的照片都是按照统一标准送到西安的大型冲印店冲洗成银盐照片。我们给山里老人拍的不是那种一张十块钱的照片,然后两个月以后就掉白了。我敢保证我们的照片百年不掉色,是专业水平。
你们认为遗照应该是个很沉重的事儿,为什么遗照是个很沉重的事?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杨鑫说,每一村落拍摄完成后,团队会在村里组织一场小型影展将遗照交给老人们。四年来拍了两千多位老人。用百分比说的话,那也就0.1% 吧。
组织老有所忆四年之后,杨鑫和团队成员被老人面对生死的坦然所感染,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工作的不顺时心态更平和,面对困难也更加积极乐观。
互相治愈吧,老年人在活动中得到了关爱和温暖,我们在活动中付出了感情,收获了老人的善意和成就感,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别人都说什么双向奔赴,我们这个公益就是双向的收获。杨鑫说,志愿者们也将自己对亲人的情感,投入到了公益服务之中。
其中有一位志愿者是从东北嫁到商洛的,现在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离家乡比较远,疫情也回不去,就把对自己父母亲人的思念和孝心融入到了活动里。就是因为有情感的表达,才能拍出那么多老人的笑。
还有一名志愿者在辅助摄影师拍照时,遇到了一个长得特别像自己外婆的老人。因为她从小是被外婆带大,但已经不在了。她见到那位老人时一直拉着对方的手,脸上挂着泪。从此只要是有活动,她挤时间把孩子托给别人都要去。
将继续坚持低头做事
杨鑫坦言,还没有留下自己的遗照,对于这个话题她并不避讳。起码得退休之后拍吧,如果说发生意外我不在了,那照片你们随便挑吧。她希望留一个大半身照片,神态要温情、柔和一点,起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妈妈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该公益活动受到关注后,杨鑫受到许多网友私信,希望他们到当地来拍照,但由于能力有限,都没有回复。我们习惯低头做事,这么多年了。不想为了达到一个社会效应,盲目地去迎合,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
未来,杨鑫也不打算将老有所忆项目推广到其他省市,原因有三:一是他们是商洛本市的机构,二是当地需要服务的老人仍然非常多,三是这个项目很难全国推广。
这对志愿者要求很高,对摄影师和后期制作也有要求。志愿者首先要有一批骨干,真心实意地去给老人服务的同时也能带新志愿者,大家对项目是有感情的。杨鑫介绍,团队志愿者158人,骨干18人,大部分都是80后,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都是抽时间来做公益活动。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资金来源。杨鑫说,项目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筹款。没有资金的支撑,全凭网络筹款和公益金支持,其他就没有任何来源了。从拍摄、后期制作、装裱到组织所花费的资金都需要等待上级慈善机构审核、拨款。
杨鑫和团队也曾想尽一切办法筹款,摆摊、展板宣传、到当地公司募捐,吃过闭门羹,也感受过陌生人的善意。
这次在网络上火了之后,当地一家企业主动捐了款却不想透露名字,因为怕被贴上蹭热度的标签,也有网友转账1000元并发了截图,大家的关注有带动(我们的项目),尤其是年轻人捐款的特别多。
对于之后的计划,她说:我们只要能坚持,都会做下去。哪怕一年只拍100个老人。
实习生 要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张彬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