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者说|第06说:这枚戒指是从老祖先坟里挖的,你就戴上吧
主笔/卢东东(孝仁堂殡仪策划师) 统筹/孙宁波(孝仁堂金牌司仪) 顾问/陈林(孝仁堂民俗咨询师)
我生活的村庄,据说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才有先人居住,是李自成途径河南东部时,一小批先人从沙颍河北岸迁移至此,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传承,到今天村庄已经拥有3800多人的规模,是远近知名的大村庄。 自打我记事起,村里就有很多高大的坟冢,这些坟冢要比普通的坟冢大两三倍,坟冢有的分布在村外的田地里,有的分布在村中,和村民的住宅距离很近。 也许是因为这些坟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村民们大多姓卢,所以村庄的名字叫卢冢,意思也就是卢姓坟冢。 近些年来,由于村庄范围的扩大,村民们需要不断增加宅基地,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所以,需要对村中的一些无主坟墓进行迁移,以开辟宅基地。 其实,说是无主坟墓,每个都是有名有姓的,他们都是卢姓宗族的先人,每个坟墓的历史也都在百年以上,只是坟墓已经年代久远,加之宗族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这些坟墓成了无主荒坟,平时在清明节的时候,不一定是哪些村民,会为这些坟墓添一些土,这些荒坟竟然年年保持高大的外形。 这些荒坟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活人的用地需求,所以,有时候为了开辟宅基地,村民们不得不把这些坟墓进行迁移,以此腾出土地,供村民盖房之用。 从我记事到现在,村子里几乎每隔几年,就会迁移一些坟墓,每当迁坟的时候,村子里就很热闹,有人纯粹是为了看热闹,有的人是带着一颗敬畏先人的心,小心翼翼地参与其中。 迁坟,是殡葬活动中的一项内容,由于我从事的职业是殡葬行业,虽然年轻,但已经在孝仁堂这个专业的殡葬服务机构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对殡葬知识略知一二,所以村子里那一次迁坟,我以个人名义回到了村中,参与了那次两个坟墓的迁移工作。 这两个坟墓位于村子的正当中,坟墓所在地是一片合乎尺寸的宅基地标准,迁坟,对于宗族来说是大事,所以聚集了很多同宗族的男女老少。有的人纯粹是为了看热闹,有的人是抱有一颗对祖先的敬畏之心,有的人是参与迁坟的执行者。 由于我涉世未深,在殡葬行业做的时间也不是太长,但对殡葬习俗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的角色是民俗顾问,在一旁指导大家开展工作。 首先,我安排村民们准备供品,比如馒头、猪肉刀头(以猪肉为原料制作的民间丧事用品)、几样水果、香蜡纸炮等基本丧葬用品。 然后,这些东西摆放在祖先的坟前,参与迁坟的村民代表,恭恭敬敬地站成几排,等待迁坟仪式开始。我站在祖先的坟前,说了一套迁坟的话术,然后就开始鸣炮烧纸,组织大家向祖先行跪拜礼,磕了一套三奠九叩礼之后,宣布迁坟开始。 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挖掘着祖先的坟墓,一些不懂礼节、在周围嘻嘻哈哈的村民,我反复加以制止,因为这是比较严肃的事情,面对的是我们的祖先,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大概二十分钟后,已经能够看到祖先的灵骨,这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坟墓,应该是清代的,木质棺材已经仅剩下少许可以分辨,说明祖先当时的棺材质量还是不错的。 祖先的灵骨也消失得差不多了,比较零碎但大致的躯体区位还是可以分得清的,棺材的残余、骨骼、简单的随葬品,和泥土混为了一起。村民们认真清理着两座坟墓里的灵骨和随葬品,把一些陶器、瓷器等随葬品放置在一边,把灵骨放置在提前准备好的小型石棺里,石棺里已经提前铺好了金银被。 大概两个小时后,两座先人坟墓已经清理拾敛完毕,所有的随葬品和灵骨已经被发掘出来安置妥当,众人又再一次鸣炮、烧纸、行祭拜礼,表示迁坟工作该进入下一步了。 接着,众人又开始回填这两座先人坟墓,把挖开的墓穴重新填土,为了以后开辟宅基地之用。 在众人的见证下,大家逐一清点每个墓穴里的随葬品,为了在迁葬的时候,恢复原有的葬法,不惊动祖先的在天之灵。 这些随葬品,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见的饮食用品,如碗、盘子、罐子等等,年代很近,属于清末民初时期,所以没有什么考古价值,加之由于是家族墓,村民们谁也不会打这些随葬品的念头。 但是,在随葬品里,发现了一枚镶着玉石的金戒指,这是唯一一件看起来比较昂贵的东西,当然,这枚戒指并不一定是随葬品,有可能是墓穴的主人生前就戴着的,去世后也随着主人进了坟墓。 对于两座墓穴的主人,村民们几乎都不清楚他们姓甚名谁,这时候,有人从人群里推出来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大家都很熟悉,村子里的老寿星赵卢氏老太太。老太太已经90多岁,出生在卢冢村,嫁到了附近的赵庄村,因丈夫当年当兵打仗战死在沙场,老太太守了一辈子寡,跟着仅有的一个女儿(女儿后来嫁回到卢冢村),一直生活到了现在。 老太太身子骨还行,就是走路不稳当了,亲人怕她走路摔着,就一直让她坐着电动轮椅外出活动,她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吐字清晰,精神状态根本就不像一个90多岁的老人。 老人咂巴着缺牙的嘴,眼睛里有些泪花,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20年代,赵卢氏老太太刚记事不久,还是一个小女孩。那个时候,由于清朝刚被推翻几年,民国也才刚建立不久,在偏僻又封闭的豫东小村庄,几乎得不到世界的任何消息,村民们一直以种地为生。 但是,世界各地大炮的轰隆声一直不断,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中国仍然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村民们的愚昧,从脑后一直拖着的长辫子就能看出来。那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好几年,但是村里的男性还都拖着长辫子,女性还是要裹脚,村里的当家的,就是老族长,掌管着村里的一切事物。 村里仅有一位教书先生,这两座坟墓,其中一位就是这位教书先生,名字叫卢鸿存,当年,他也是村里唯一一个不留辫子的男性。卢鸿存在当时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青年,他曾经在天津上过学,接受过当时先进的思想,为了报国,他选择回到村里,义务教书,把新知识新思想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 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虽然卢鸿存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又义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但是一个不留辫子的人去教一群留着辫子的孩子,终归是受到排斥的,其中,最为排斥的就是老族长。 老族长当时的年龄已经70多岁,出生于清朝鸦片战争时期,受清朝社会影响,他成为村里思想最为顽固的人之一。 他认为,清朝虽然灭亡了,但社会还是那个社会,还应该遵循礼法,听从管教,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基本的装束都不能变,如果乱了章法,那就是欺祖灭宗! 而在村民眼里,卢鸿存就是个大人物,还是一个异类,虽然对他崇拜,但是顽固思想的作祟,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不敢给他说媳妇儿,而他不知道的是,有一个女孩儿,已经把他放在心中,这个女孩就是老族长的收养的义女,算是他最小的女儿卢淑芳。 卢淑芳也是个受过教育的人,梦想着成为当时的鉴湖女侠秋瑾一样的人物,但是他的老族长义父,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嫁一个有力气的庄稼汉,才是正事! 卢淑芳没有裹脚,穿着打扮也是民国风,她的这种作风,和卢鸿存一样,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另类。 当时的卢鸿存三十出头,卢淑芳也不过十八九岁,两个人就这样不顾世俗的抵触,私定终身!试想,老族长岂能善罢甘休,家族里出了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他气愤! 后来,事情败露,老族长就和族人们把卢鸿存、卢淑芳绑在打麦场的栓牛柱上,百般羞辱,妄图让他们打消在一起的念头!而卢鸿存卢淑芳都是比较有骨气的人,在百般羞辱几天之后,他们被松绑,当天晚上,两个人就穿着私定终身时的衣服,一起投河自尽。 尸体打捞上来之后,卢淑芳的样子就是个新娘子,妆容很精致,特别是手上的那个金戒指,据说是老族长在收养她的时候,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放在包裹里的。 老族长愤怒着安排族人,把卢鸿存和卢淑芳的尸体草草收敛,安葬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当时的村民们都很羡慕那枚戒指,但是,即使是能够拥有那枚戒指,又有谁敢佩戴呢? 卢鸿存和卢淑芳没有留下后代,但是卢鸿存教过的学生有很多,他们为了感恩这位老师,年年都会到二人的坟前添土祭奠,就这样延续了多年,坟头依然高高地立着。 这时候,大家好像刚穿越回来一样,又回到了迁坟现场,原来,这两座坟墓的主人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自那以后,村子里没有人敢提卢鸿存和卢淑芳,因为老族长说过,不准任何人给他们烧纸祭奠,但是他们的坟头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一年比一年高大!赵卢氏老太太说着,眼中已经有了泪花,说起来,卢鸿存其实是我的叔叔,卢淑芳也算得上我的婶娘…… 老太太吩咐人把那枚戒指给她,她把戒指放在手心细细端详着,她也没能留个后,唉…… 说着,老太太把这枚戒指给身旁的一个小女孩戴上了,这个小女孩是老族长的后人。 闺女啊,这枚戒指是从老祖先坟里挖的,你就戴上吧…… 小女孩没有躲闪,小女孩的家人也默默接受了,他们明白,这是一件无法估量的珍宝,值得他们代代相传。 相信淑芳婶会理解的,咱们帮她把爱延续了下去,她一定不会再遗憾了……老太太双手合十,喃喃道。 场面非常的庄重和肃穆,大家听了这个故事都唏嘘不已。接下来,迁坟仪式还要进行,村子三里外的一个美丽的池塘边,众人已经挖好了一个精致的墓穴。其他村民庄重地抬着装着卢鸿存和卢淑芳灵骨的石棺,向那片优美的环境中走去…… 而今,重新立起来的这座合葬坟,依旧高大,坟边的松柏依旧常青,香火依然不绝……
(声明:本文以事件原型为依据稍做艺术加工,文中出现的部分人物地点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配图与本篇阐述内容无关,仅为知识普及和教育警示世人之目的。)
我生活的村庄,据说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才有先人居住,是李自成途径河南东部时,一小批先人从沙颍河北岸迁移至此,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一代一代的传承,到今天村庄已经拥有3800多人的规模,是远近知名的大村庄。 自打我记事起,村里就有很多高大的坟冢,这些坟冢要比普通的坟冢大两三倍,坟冢有的分布在村外的田地里,有的分布在村中,和村民的住宅距离很近。 也许是因为这些坟冢的原因,也有可能是因为村民们大多姓卢,所以村庄的名字叫卢冢,意思也就是卢姓坟冢。 近些年来,由于村庄范围的扩大,村民们需要不断增加宅基地,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所以,需要对村中的一些无主坟墓进行迁移,以开辟宅基地。 其实,说是无主坟墓,每个都是有名有姓的,他们都是卢姓宗族的先人,每个坟墓的历史也都在百年以上,只是坟墓已经年代久远,加之宗族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这些坟墓成了无主荒坟,平时在清明节的时候,不一定是哪些村民,会为这些坟墓添一些土,这些荒坟竟然年年保持高大的外形。 这些荒坟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活人的用地需求,所以,有时候为了开辟宅基地,村民们不得不把这些坟墓进行迁移,以此腾出土地,供村民盖房之用。 从我记事到现在,村子里几乎每隔几年,就会迁移一些坟墓,每当迁坟的时候,村子里就很热闹,有人纯粹是为了看热闹,有的人是带着一颗敬畏先人的心,小心翼翼地参与其中。 迁坟,是殡葬活动中的一项内容,由于我从事的职业是殡葬行业,虽然年轻,但已经在孝仁堂这个专业的殡葬服务机构很长一段时间,至少对殡葬知识略知一二,所以村子里那一次迁坟,我以个人名义回到了村中,参与了那次两个坟墓的迁移工作。 这两个坟墓位于村子的正当中,坟墓所在地是一片合乎尺寸的宅基地标准,迁坟,对于宗族来说是大事,所以聚集了很多同宗族的男女老少。有的人纯粹是为了看热闹,有的人是抱有一颗对祖先的敬畏之心,有的人是参与迁坟的执行者。 由于我涉世未深,在殡葬行业做的时间也不是太长,但对殡葬习俗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的角色是民俗顾问,在一旁指导大家开展工作。 首先,我安排村民们准备供品,比如馒头、猪肉刀头(以猪肉为原料制作的民间丧事用品)、几样水果、香蜡纸炮等基本丧葬用品。 然后,这些东西摆放在祖先的坟前,参与迁坟的村民代表,恭恭敬敬地站成几排,等待迁坟仪式开始。我站在祖先的坟前,说了一套迁坟的话术,然后就开始鸣炮烧纸,组织大家向祖先行跪拜礼,磕了一套三奠九叩礼之后,宣布迁坟开始。 村民们小心翼翼地挖掘着祖先的坟墓,一些不懂礼节、在周围嘻嘻哈哈的村民,我反复加以制止,因为这是比较严肃的事情,面对的是我们的祖先,一定要保持敬畏之心! 大概二十分钟后,已经能够看到祖先的灵骨,这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坟墓,应该是清代的,木质棺材已经仅剩下少许可以分辨,说明祖先当时的棺材质量还是不错的。 祖先的灵骨也消失得差不多了,比较零碎但大致的躯体区位还是可以分得清的,棺材的残余、骨骼、简单的随葬品,和泥土混为了一起。村民们认真清理着两座坟墓里的灵骨和随葬品,把一些陶器、瓷器等随葬品放置在一边,把灵骨放置在提前准备好的小型石棺里,石棺里已经提前铺好了金银被。 大概两个小时后,两座先人坟墓已经清理拾敛完毕,所有的随葬品和灵骨已经被发掘出来安置妥当,众人又再一次鸣炮、烧纸、行祭拜礼,表示迁坟工作该进入下一步了。 接着,众人又开始回填这两座先人坟墓,把挖开的墓穴重新填土,为了以后开辟宅基地之用。 在众人的见证下,大家逐一清点每个墓穴里的随葬品,为了在迁葬的时候,恢复原有的葬法,不惊动祖先的在天之灵。 这些随葬品,大部分都是一些常见的饮食用品,如碗、盘子、罐子等等,年代很近,属于清末民初时期,所以没有什么考古价值,加之由于是家族墓,村民们谁也不会打这些随葬品的念头。 但是,在随葬品里,发现了一枚镶着玉石的金戒指,这是唯一一件看起来比较昂贵的东西,当然,这枚戒指并不一定是随葬品,有可能是墓穴的主人生前就戴着的,去世后也随着主人进了坟墓。 对于两座墓穴的主人,村民们几乎都不清楚他们姓甚名谁,这时候,有人从人群里推出来一位坐着轮椅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大家都很熟悉,村子里的老寿星赵卢氏老太太。老太太已经90多岁,出生在卢冢村,嫁到了附近的赵庄村,因丈夫当年当兵打仗战死在沙场,老太太守了一辈子寡,跟着仅有的一个女儿(女儿后来嫁回到卢冢村),一直生活到了现在。 老太太身子骨还行,就是走路不稳当了,亲人怕她走路摔着,就一直让她坐着电动轮椅外出活动,她耳不聋眼不花,说话吐字清晰,精神状态根本就不像一个90多岁的老人。 老人咂巴着缺牙的嘴,眼睛里有些泪花,在众人期盼的眼神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上个世纪20年代,赵卢氏老太太刚记事不久,还是一个小女孩。那个时候,由于清朝刚被推翻几年,民国也才刚建立不久,在偏僻又封闭的豫东小村庄,几乎得不到世界的任何消息,村民们一直以种地为生。 但是,世界各地大炮的轰隆声一直不断,社会动乱,民生凋敝,中国仍然是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村民们的愚昧,从脑后一直拖着的长辫子就能看出来。那时候,清朝已经灭亡了好几年,但是村里的男性还都拖着长辫子,女性还是要裹脚,村里的当家的,就是老族长,掌管着村里的一切事物。 村里仅有一位教书先生,这两座坟墓,其中一位就是这位教书先生,名字叫卢鸿存,当年,他也是村里唯一一个不留辫子的男性。卢鸿存在当时是一位思想进步的青年,他曾经在天津上过学,接受过当时先进的思想,为了报国,他选择回到村里,义务教书,把新知识新思想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 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虽然卢鸿存学识渊博,思想先进,又义务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但是一个不留辫子的人去教一群留着辫子的孩子,终归是受到排斥的,其中,最为排斥的就是老族长。 老族长当时的年龄已经70多岁,出生于清朝鸦片战争时期,受清朝社会影响,他成为村里思想最为顽固的人之一。 他认为,清朝虽然灭亡了,但社会还是那个社会,还应该遵循礼法,听从管教,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基本的装束都不能变,如果乱了章法,那就是欺祖灭宗! 而在村民眼里,卢鸿存就是个大人物,还是一个异类,虽然对他崇拜,但是顽固思想的作祟,让附近村子里的人,都不敢给他说媳妇儿,而他不知道的是,有一个女孩儿,已经把他放在心中,这个女孩就是老族长的收养的义女,算是他最小的女儿卢淑芳。 卢淑芳也是个受过教育的人,梦想着成为当时的鉴湖女侠秋瑾一样的人物,但是他的老族长义父,是不允许他这样做的。嫁一个有力气的庄稼汉,才是正事! 卢淑芳没有裹脚,穿着打扮也是民国风,她的这种作风,和卢鸿存一样,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另类。 当时的卢鸿存三十出头,卢淑芳也不过十八九岁,两个人就这样不顾世俗的抵触,私定终身!试想,老族长岂能善罢甘休,家族里出了这样的人,怎能不让他气愤! 后来,事情败露,老族长就和族人们把卢鸿存、卢淑芳绑在打麦场的栓牛柱上,百般羞辱,妄图让他们打消在一起的念头!而卢鸿存卢淑芳都是比较有骨气的人,在百般羞辱几天之后,他们被松绑,当天晚上,两个人就穿着私定终身时的衣服,一起投河自尽。 尸体打捞上来之后,卢淑芳的样子就是个新娘子,妆容很精致,特别是手上的那个金戒指,据说是老族长在收养她的时候,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放在包裹里的。 老族长愤怒着安排族人,把卢鸿存和卢淑芳的尸体草草收敛,安葬在村子的一片空地上。当时的村民们都很羡慕那枚戒指,但是,即使是能够拥有那枚戒指,又有谁敢佩戴呢? 卢鸿存和卢淑芳没有留下后代,但是卢鸿存教过的学生有很多,他们为了感恩这位老师,年年都会到二人的坟前添土祭奠,就这样延续了多年,坟头依然高高地立着。 这时候,大家好像刚穿越回来一样,又回到了迁坟现场,原来,这两座坟墓的主人还有这样一段故事。 自那以后,村子里没有人敢提卢鸿存和卢淑芳,因为老族长说过,不准任何人给他们烧纸祭奠,但是他们的坟头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一年比一年高大!赵卢氏老太太说着,眼中已经有了泪花,说起来,卢鸿存其实是我的叔叔,卢淑芳也算得上我的婶娘…… 老太太吩咐人把那枚戒指给她,她把戒指放在手心细细端详着,她也没能留个后,唉…… 说着,老太太把这枚戒指给身旁的一个小女孩戴上了,这个小女孩是老族长的后人。 闺女啊,这枚戒指是从老祖先坟里挖的,你就戴上吧…… 小女孩没有躲闪,小女孩的家人也默默接受了,他们明白,这是一件无法估量的珍宝,值得他们代代相传。 相信淑芳婶会理解的,咱们帮她把爱延续了下去,她一定不会再遗憾了……老太太双手合十,喃喃道。 场面非常的庄重和肃穆,大家听了这个故事都唏嘘不已。接下来,迁坟仪式还要进行,村子三里外的一个美丽的池塘边,众人已经挖好了一个精致的墓穴。其他村民庄重地抬着装着卢鸿存和卢淑芳灵骨的石棺,向那片优美的环境中走去…… 而今,重新立起来的这座合葬坟,依旧高大,坟边的松柏依旧常青,香火依然不绝……
(声明:本文以事件原型为依据稍做艺术加工,文中出现的部分人物地点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配图与本篇阐述内容无关,仅为知识普及和教育警示世人之目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