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10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来自这7种家庭(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
近日,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文件突出了两大要点:一是双减被明确入法;二是父母要依法带娃。
家庭教育促进法落地,再次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照顾者、监护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
教育孩子,才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
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来自下面这七种家庭,为了孩子,请耐心看一看。
用心陪伴的家庭
提起中科大26岁特任教授陈杲,想必各位家长都会忍不住赞叹。
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师从陈秀雄教授攻读博士,26岁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出任特任教授……
这一路开挂似的成长跳跃,离不开他父母的教育和陪伴。
陈杲的父亲陈钱林,不管他有多忙,都会花时间陪伴孩子,除了陪孩子玩耍,还会用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在陈杲上学后,更是重视孩子的学业,平日里会跟孩子一起看书、练字、交流。
正是因为父亲亲力亲为的陪伴和引导,陈杲才如此的优秀。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营养剂,可以让孩子收获成长中所需要的能量。
这些东西,任何人都给不了孩子,只有父母才能给予。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走向优秀最好的捷径。
钱是永远赚不完的,工作也是做不完的,而孩子的成长却只有一次,请多陪伴孩子,请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爱与温暖的家庭
杨绛先生在《我们的钱瑗》中写到,有一次她和丈夫钱钟书带女儿去饭店吃饭。
女儿钱瑗看到邻桌的一对父母在吵架,感慨地说: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
所以,我特别感谢爸爸妈妈,因为你们相亲相爱,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诚然如是。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相爱的父母,身体力行地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家庭观。
在和睦温馨的家庭中,钱瑗学会了如何去爱一个人一个家庭。
在钱瑗去世后,她的孩子们撰文怀念她:和母亲钱瑗一起生活的20多年,是我们一生最幸福快乐的日子。
周国平曾说过:一个家庭和睦,父母相爱,孩子能在有爱和快乐的氛围中度过童年,他的人生就有温暖明亮的底色,心理健康,情商良好。
父母爱护彼此,孩子才会更懂得爱,也让孩子明白这世上没有跨不过的坎。
这种乐观与自信会伴随着孩子,一生都在发光发热。
讲究规矩的家庭
《论语·季氏》里有个故事,叫过庭训。
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
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你怎么能正确的说话?
又一天,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
孔子问:学礼了吗?孔鲤答: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立足?
礼,即规矩。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家庭中,永远不能缺少规矩。教会孩子守规矩,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职责。
规矩不是用来限制和束缚他们,恰恰是在给予孩子最大的保护和自由。
《管教的勇气》中有句话说:教养孩子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小时候给他扎针,长大后给他翅膀。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但同时父母也要做好榜样作用,要求孩子守规矩,自己也要先做到,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懂得偷懒的家庭
作家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里写到:中国父母给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在适当时机向孩子索要。因此导致子女们一辈子艰难,一辈子朝他们索要。
父母爱子心切可以理解,但事事包办,面面俱到,小到收拾书包,大到找工作,只会让爱变成错爱,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会成长的好机会。
聪明的父母,要懂得偷懒,该放手时就要放手。
艾尔菲·科恩说:孩子学会做正确决定的方式就是通过做决定,而不是遵循安排。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请适当懒一些,不要事事替孩子包办。
相信孩子,培养孩子自主决定、独立做事的能力。
从简单的小事开始做,并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慢慢变成各种大事、重要的事。
在这过程中,孩子会变得更独立,更有主见。
一位作家曾说:父女母子一场,就是目送着孩子不断远行。
没有哪位父母能保证自己可以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离开自己后,该如何独立生活?
这是为人父母,必须给孩子上的一课。
热爱读书的家庭
唐宋八大家,苏氏父子占了三个席位,人称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最令人佩服的是苏洵,培养了苏轼、苏辙两个才子,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而在苏轼、苏辙兄弟俩的童年时代,作为父亲的苏洵,也是操了不少心。
两兄弟小时候十分顽皮,不爱读书,苏洵多次教导,他们依然不听。
后来苏洵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每次两兄弟在院子里玩得特别开心的时候,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苏洵就更是故意把书藏在后面,不让他们看。
而这种行为,激发了两个孩子的好奇心,于是趁父亲不在家的时候,他们偷偷地把父亲的书拿出来仔细地阅读。
时间一长,苏轼和苏辙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就这样造就了文坛史上的双子奇迹。
一个家庭,父母有读书的习惯,那这种习惯是可以遗传的。
家里处处是书,父母以身作则地看书,孩子喜欢看书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反之,父母不爱看书,总是嘴上督促孩子看书,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一个爱读书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贵人。
有仪式感的家庭
有一位摄影师爸爸,每年都会在女儿生日的时候,带她去同一个地方,以同样的姿势拍下合照,作为他和女儿之间的亲子仪式。
这个仪式,坚持了整整15年。
那个熟悉的街头,成为了女儿眼中最温馨的地方,每年和爸爸一起履行约定,成为了她最期待、最珍惜的时间。
当长大后的女儿回忆起这些时光时,她甚至还记得5岁时拍照的感受。
她说:拍照的地方,附近有一个商店,商店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红色外棚,爸爸抱着我拍照的时候,幸福得心都快要跳出来了。
一场简单的仪式,成为了孩子心中永远的一束光。
《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写到: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得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内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在有仪式感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不仅会拥有一颗强大富足的心,还会对生活充满期待和善意,为平凡的每一天赋予特殊的意义。
充满仪式感的养育,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富养。
重视家校合作的家庭
教育家多湖辉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位植物学家的孩子拿着一株不知名的小草问老师,老师不认识,跟孩子说可以去请教身为植物学家的父亲。
第二天,孩子拿着一封信来找老师,说他父亲也不认识,还说他父亲觉得老师只是一时忘记了,说完就把信交给老师了。
老师打开信,上面详细地写明了小草的名字和特性,最后还写了一句话:希望这个问题由老师来回答,想必更为妥当。
智慧的家长,都懂得给予老师最好的支持,让孩子信任、尊重老师。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监督和质疑,而是安静的支持。
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长,也离不开老师。
家长和老师有着共同的使命,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家长负责家庭教育,老师负责学校教育,不护短不姑息,严慈并济地施教,孩子的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互理解,彼此包容,共同努力,就是共赢。
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家长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务必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