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没有“出息”的孩子最孝顺!为何却不受老人待见?(农村没有未来)
【村长晓佳一】用文字记录农村生活,书写三农问题,解读社会焦点!敬请点击关注!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农村地区,家里的孩子很少有独生子女,尤其是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即便是现在农村也是二胎家庭居多。这和老祖宗传下的多子多福传统相契合。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家门兴旺,子嗣众多,才能在农村这种环境中更好地生活,因此农村宗族观念较强,人情往来密切,这也是小镇上的熟人社会。 而多子多福的延伸是受到养儿防老的观念影响,谁都有老的时候,虽说生孩子是为了延续后代,也是人类繁衍的责任,但是也都希望在自己年老之时能够老有所依,能够有个体面的晚年。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即便是现在有养老金,每月不过几十上百元,对于物价高涨的今天是杯水车薪,靠这点钱是没有办法养老的,因而子女是老年后唯一的依靠。而孩子多的话老年人的保障也能多一些。 在我们村有户老人7个子女,成就有高有低,但是对待老人都说得过去,遇到事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由于子女众多,赡养老人就很轻松,就是轮流照顾一年没回家不过两个月。 但是五个手指有长短,何况是七个?这些子女中六个常年在外地打拼,都是小有成就,老人身边的三儿子常年在侧,家境较为一般,却最为孝顺的一个。但是老人也最是看不上这个三儿子,嘴上心里都显得不满,反而对于经常见不到的几个孩子关怀倍至,嘘寒问暖。 将心比心,按说谁对自己好应该能看得很清楚,虽说没啥大出息,但为何却不受老人待见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母凭子贵。在历史的任何时期好像都有道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农村都是熟人,谁家怎么样都是知根知底,但是也很喜欢攀比,尤其是妇女聊天,俗称嚼舌根的时候总会道尽东家长李家短。 如果自己的子女有出息那一定是被人追捧的对象,毕竟当了一辈子农民,自己一辈子就这样了,到老了孩子能给自己脸上添光,能不喜欢比较有出息、有名气的孩子么? 而反观整日在家伺候自己的孩子,哪怕孝顺、老实,也不能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尤其在朝夕相处之中,也经常会有矛盾发生。做多错多,不做不错,两相比较之下对于眼前的孩子就不太待见。 而距离产生美也能很好地解释这种亲远恶近的习性,得不到的往往都是美好的。而这些在外打拼有出息的孩子,也会时不时地回来,说句好话,带点礼物也是这些老人对外显摆的由头,能让其他老人羡慕不已,再收获一波追捧,满足心里需求。 这也是现实中的无奈,没有出息的孩子整天在家,伺候老人,老人在物质需求上已经没有后顾之忧,但是精神上则是缺失的。 农村的娱乐项目较少,特别是对于老人来说每天就只能和村上的老人聚在一起聊天。提到最多的也是自己的子女,有出息的让人脸上有光,没出息的总会抱怨,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就根深蒂固。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如此,也有很多最喜小儿无赖的老人,但是这小儿并不一定孝顺老人,这是溺爱之下造成的恶果,而这些老人却甘之若饴,就如电视剧都挺好中的剧情一样,父亲盘剥女儿,给养儿子,这种畸形的父爱在农村也并不少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