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城郊乡在礼村古迹寻踪(洛宁城郊乡儿童医院电话)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古迹寻踪
寻踪在礼古迹,承前启后弘扬文明历史,继往开来构建和谐社会。
在礼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古往今来,人才辈出,村民友善和睦,长寿安乐。简单几句话可概括:一山一水一庙院,二教相传千百年;三寨围村世道乱,四坊留名史册传;五德立本村风建,六神辅袏百姓安;七堂八庙送康宁,九楼护村人称颂;多姓百姓一家亲,和睦相处团结紧。
一山一水一庙院 二教相传千百年
在礼位于洛宁城东五公里,是一个千年古村,大村。这里藏龙卧虎,人杰地灵,其灵气在于这里的山水和神灵。
在礼村西北有无极山,当地人称祭祀圪塔。无极山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神圣,似乎与中国传统的道教有关,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远古时,二郎神担山撵太阳,登上这个山头,遥望四方无穷无尽的山峰,发出感叹:此山无极也。故此山以无极而得名。
无极山下有一座千年古庙院称为无极山朝阳洞庙院。简称无极洞。这里是佛、道二教的福地洞天。过去虽由和尚主持庙院,其实这里是道教全真教的圣地。敬奉的多是道教诸位尊神。有星宿神斗姆与柳宿,创世神伏羲与女娲,始祖神黄帝、神农与王母,道教始祖老子,民俗神火神与龙女,佛教传人观世音和东方药师佛。最为离奇的是这里传说有一个无底洞。唐僧西游取经时,孙悟空曾在这里降伏金碧白毛老鼠精。因此,孙悟空也是无极洞神灵。这里还有二郎神杨戬的洞府。
在礼村南有条大河,就是洛河。河出图洛出书,指的就是洛水。文字鼻祖仓颉曾在洛水之畔造字。因此,洛河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五千年流传中外的河洛文化的发祥地。受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熏陶,在礼人自古以来就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道德修养。
在礼百姓历来信奉佛、道二教。除无极洞庙院外,七堂八庙星罗棋布于在礼村落的大街小巷、河畔山巅。供奉的都是佛、道二教的尊神。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还没有宗教之分。只有对天体星宿的崇拜,图腾崇拜,以及对氏族部落首领的崇敬与忠诚。到了商王朝才出现了宗教文化,即中国神文化。电视剧《封神榜》具体形象地演泽了这段神话故事。神文化由此开始,细化为天体星宿神、创世神、始祖神、道教神与佛教神。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等级制度十分严谨,人们的等级观念特强。三教九流就是人间等级的划分,中国的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人物是上层人物,为领导阶层,统治阶层。广大百姓只能屈居九流,而九流则又细分为上九流和下九流。
道教文化兴起记载同儒教文化一样,同起源于东周时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代,兴起了诸子百家。其中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孝经》,同时,印度佛教也应运而生。到了东汉,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印度佛教大师达摩到中国传教成为中国佛教的始祖。为了和佛教相抗衡,汉人张道陵(生于公元34年,卒于公元156年,享寿112岁)创立五斗米教,即道教。尊老子为始祖,自称天师,至今张天师已传至第64代,在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传道。
南宋时期,出现了一位王真人,名叫王重阳(生于1112年,卒于1170年,陕西咸阳人)。创立道教新道派——全真道教。全真教集三教于一体,融合中外文化于一宗,提出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本来一祖风。主张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以道教的道德经、佛教的金刚经、儒教的孝经为必修经典。其实儒教后来发展为学校,流传海内外。如今海外又兴起孔子热,各国遍设孔子学院。在礼百姓千百年来信奉的则应是全真道教。
三寨围村世道乱 四坊留名史册传
古时候,在礼百姓居住十分零散。在广阔的山川、平地原野、沟沟岔岔、到处散居着三三两两几户人家。到了明末,战乱四起,匪盗猖獗。人们只好合村并屯,集中居住。除洞沟、张家坡外,在礼形成了南寨、中寨、北寨三个村寨。一度北、中寨和洞沟合成北在礼,而南寨则称为南在礼,统称还是在礼。三寨围村是乱世之年的产物,寨墙用于防御外侵,防御匪盗之需,以达保护村民之目的。随着人类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坚固的寨墙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近年来,多数寨墙已不复存在,现在仅剩下几小段。让我们还原历史旧貌,体验先祖们的智慧和力量,勤劳与艰辛。宽厚高大的寨墙都是粘土夯实而成,一般下宽丈余,上宽数尺,宽的能过牛车,最窄也可走人。高低则不等,最高三丈,最低也有二丈四。隔不远就修一个土墩,用来加固寨墙。土墩上端设有瞭望哨、射击掩体。为了安全起见,寨门上设门楼。据说寨墙是分两期工程修成的。南北寨为众人集资修建,而中寨是一位郭姓绅士独自出资所建。且是三个寨中最高的一座寨墙。
中寨北残墙
现据老年人回忆,北寨只有一个寨门面向东方。中寨也只有一个寨门,面向南方大路,南寨面向四方都有寨门。寨门楼建得最气派。街道为十字街,布局很讲究,十字街向南街口,还建有一个过街楼。难怪乱世年间一位进驻在礼的军队长官讲:走南闯北还没见过一个村庄能和在礼相媲美,东南西北四条街道布局这样完美。
在封建社会里,对妇女束缚最多,压迫最深,封建礼教对妇女摧惨最重。女子无才便是德,妇女应守妇道,遵守三从四德,忠贞不二,守节孝悌。这些封建礼教今已成为笑谈,但在当时确是一种美德。民国六年县志上就列举大量的烈女节妇。有一点还是应该肯定的,现代人也应该发扬,这就是她们的孝老爱亲精神。
中寨南残墙
为弘扬孝老爱亲的精神,表彰她们的传统美德,后人曾为这些表率建坊旌表。县志上记载在礼村曾有牌坊四座。分别是贡生锁去矜妻张氏牌坊;廪生锁瑜妻任氏牌坊;儒童张怀琮妻刘氏牌坊;儒生李珍妻张氏牌坊。但由于时代久远,人们只能回忆起位于村南锁家私路上一座锁家牌坊,其余三座在何位置已无人能说清。
五德立本村风建 六神福祐百姓安
仁、义、礼、知、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居五德之中。村名取在礼二字是有讲究的,意取孔子《论语》之名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旨在教寓子嗣后人,一言一行都要规范在礼的范围之内。故名在礼。千百年来在礼人已把礼做为立村之本。遵礼为祖训,守礼为村风,视、听、言、动均在礼。
在礼村有三十多姓氏的村民,历来团结和睦,和谐共处,互帮互让,相敬如宾,蔚然成为村风。
在礼人古来多敬奉神灵,诸神受了人间香火,故福佑在礼百姓,幸福安康,平安长寿,人丁兴旺,财源广进。诸神是指皇天、后土、始祖、福、禄、寿三星。所谓皇天就是指天上星斗,四象。星斗之多,原生于一母,即斗姆神,斗姆就是天上众星之母,在无极洞庙院有斗姆的洞府,说明在礼人了解中国古代星宿文化。四像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中以玄武为最尊,人称玄武大帝,宋朝时因避皇之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真武大帝一直延用至今。
后土即为后土娘娘。后土是道教三清天尊四御之一,玉皇、北极和南极为另外三御。后土出身显贵,父亲为水神共工,爷爷是火神祝融,他有个孙子就是追赶太阳的夸父。后土原为男性,称后土侯伯,后来人们根据天公地母之说演化为女性,方称后土娘娘。她管的业务甚多,凡与土地有关的事她都管,地生五谷,土生万物,大到国家大型建筑动土,小到百姓修宅筑墓都要祭典后土,谓之奠基。
始祖神则更多,除自己的祖先外,还有中华始祖炎黄二帝。炎帝为神农,黄帝为玉帝,玉皇大帝在无极洞庙院为正神,神农在无极洞庙院也有洞府。
福禄寿三神时常结为一体,共同福佑百姓。福神就是管人间福运的神,起源于福星。所谓福星即岁星,亦即木星。道教术士称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所谓福,应为福运,福气、运气与幸福。人间俗话五福临门是指寿、富、康宁、好德、终命,这些都是人们虔诚礼拜的心愿与期盼。
禄神原指禄星,为文昌宫第六星。文昌宫共有六星,也谓斗魁,即魁星,文星,文曲星,是一主贵吉星。一个人如能科举高中,岂能不加官进禄,故禄星位于魁星之尾,意为只有做高官才能有厚禄。
寿星则指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苍龙七宿中的头二宿,在室女星座。而在江南地区,寿星则指南极老人星,故寿星又称南极仙翁,在船底星座,北方不易看到。
在礼的星空,福、禄、寿三星俱在,加之文昌帝星、太白金星时常光临。故在礼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并非空谈,百姓怎能不幸福安康,多福多寿?
七堂八庙送康宁 九楼护村人称颂
在礼古迹,除无极洞庙院外还有七堂八庙。七堂由南向北分别为文殊菩萨堂,彭祖堂,火神堂,药王堂,井王堂,白祖堂和普贤菩萨堂。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堂位于在礼村最南端李家祖祠南路东位置。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在这里常给万名弟子演说佛法。文殊是外来语,意为妙德、妙吉祥。为佛祖左侍。
彭祖堂稍靠北些,在石桥西侧。相传,彭祖是古代仙人,是中国历史与道教史上第一长寿人。
《列仙传》中记载:彭祖是帝颛顼之玄孙,历夏至殷未,常食桂芝,善于引导行气。药仙葛洪的《神仙传》中称彭祖三岁失母,遇大戎之乱,流离西域,百年有余。不但用野味药果养生活命,而且还擅长房中术,才使得自己寿命得以延续八百余岁而不死。但当时66天为一年,相当于现代的130岁左右。人们祭祀彭祖则表达祈盼长寿的美好愿望。
村人又说彭祖堂为在礼村彭氏祖祠,看来彭家在在礼居住年代已久。但彭氏人丁不旺,至今人数很少。一个小堂作为祖祠,证据不足难以为信。
火神堂在南街郭家(man),中国的火神数祝融、炎帝、吴回三位名气最大。还有一位管理火种的小火神,叫阏伯,在河南省商丘县有一个古迹叫火神台,祭祀的就是阏伯。在礼的火神只能是个象征,因为人类生存离不开火。
药王
在刘家官大门对面路东有一个药王堂,祭祀中国药王邳彤。邳彤,河北省安国人,东汉开国功臣,刘秀部将,后任曲阳太守,才兼文武,精通医理。死后曾显灵,为人治病,于是名声大振。宋徽宗特加封邳彤为灵贶(况)公,奉为药王。还有一种说法指这个堂为白云菩萨堂,即《白蛇传》中白娘子堂。白娘子也曾施药医人,不论哪种说法,都与医药有关。难怪这一带的李家、刘家世代出名医,与菩萨堂的灵气或许有牵连。
在中寨郭家(man)也有一个小堂,堂旁边有一口井,故称井龙王堂。说是龙王堂,其实敬的是井神。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水井,故把水井也当神敬,称为水井公或水井婆,南方北方称呼有别。但不论南方或北方都讲究年三十夜封井,初一不许打水,初二开井时,烧纸祭井。
在北寨内西南角,有一个白祖堂,相传,在道教史上有一位号称第一睡仙的道士叫陈抟,世人也称为陈抟老祖。陈抟生于五代十国时期,是北宋时著名道士。据《宋史》记载:陈抟是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境内人。后唐长兴年间(933年),他应考进士不中,心灰意冷,放弃仕途,遂到名山大川游历,慕道求仙。在湖北武当山就室岩隐居修行,服气辟谷,长达二十余年。随后在华山隐居,跟麻衣道人学习相术,造诣很深。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世宗宣陈抟入宫,欲拜师请教养气炼丹,飞升成仙之道,陈抟婉言谢绝。世宗敬佩陈抟的为人之道,任命为谏议大夫。陈抟看破红尘,无心留恋功名,固辞不受回到华山。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因此世人尊称白祖。
由于陈抟参悟道家内炼养气真传,独创修炼方法,就是以睡炼功。他经常不吃不喝,久睡不起,或半月,或数月,有时候是一年半载不起,甚至最长好几年沉睡不起,对身体一点妨害也没有,堪称道教得道高人。后人戏说:彭祖活了八百岁,不如陈抟一觉睡。
陈抟老祖不仅是睡仙,还对周易相术研究透彻,曾做太极图于华山石室。宋太祖赵匡胤未得帝时,路过华山,陈抟与其看相,预言赵将来能得天下,并与赵对弈,赢华山一座,留下赵匡胤卖华山柿(是)树除外的歇后语。以后赵匡胤果然得帝,寻访陈抟入朝为官,陈避而不见,辞而不去。宋太祖仰慕其仙术,赐号为希夷先生。
在礼村南北设彭、白二祖堂,足显在礼先辈重礼尊道,道教文化之深厚。古往今来,彭、白二祖,也给在礼百姓带来福寿,在礼长寿老人多,就是沾了彭、白二祖的灵气。
普贤菩萨
北寨的寨门口处路东有一个普贤菩萨堂。普贤为佛祖右侍,他专管理德,表大行,意为遍吉。即把佛门之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谓功德无量。普贤菩萨说法道场是四川峨眉山,其坐骑为—白象。
如今这些小堂除药王堂和普贤菩萨堂外,其余都不存在,但冥冥之中各路神灵一直在福祐着在礼百姓。
在礼的神文化丰富多彩,各路神仙应有尽有。除七堂外,还有八庙,从南向北有龙王庙,岱王庙,关帝庙,奶奶庙,牛王庙,山神庙,禹王庙和土地庙。
龙王
龙王庙和岱王庙在村的正南方,原在河沿以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场大水,一夜之间龙王庙付诸东流,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本来人们敬奉龙王,是祀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谁知龙王竞不领情,嫌这里庙小,借洪水游入大海。
岱王庙,即泰山庙,岱宗庙。泰山庙为何也挡不住洪水,据知情人讲,洪水冲走龙王庙后,逼近岱王庙,人们担心岱王庙难保,就把岱王庙扒掉,结果扒出一条青蛇,就把青蛇扔进水里,青蛇又游回岸上,好事人又把它扔进水里,一连三次最后青蛇昂头向南岸游去。大浪则扑向北岸,北岸迅速坍塌,在场人惊慌逃窜,一夜之间洪水又吞掉北岸数十米良田,直逼关帝庙。
在礼村武圣像
关帝庙也在村南,规模较大,有庙院、配殿还有戏楼。原是宋朝大臣花御史花用吉家族祠堂。元朝花家遭难后,明初在礼人将关老爷请入。洪水逼近关帝庙,关老爷圆瞪双目,满脸怒容逼退洪水。不知是关帝爷喝退洪水,还是花祖在天之灵保祐在礼百姓,结果洪水在此拐了一个弯,乖乖地向南拐去,至今留下一个大河漕。
奶奶庙在中寨临近寨门30米路东处。紧靠大路,面向西。据说这里敬奉的是为民除害,杀死大蟒蛇的麻婆。关于麻婆杀死蟒蛇的故事在奶奶庙的传说中已讲祥细,这里不再多述。
牛王庙在奶奶庙的背后,面向南。做为一个大村,敬奉牛王爷是少不了的。牛是庄稼人的宝贝,因为过去种庄稼全靠牛耕地、牛积肥、牛拉车。所以牛在庄户人家的眼里看得很重,顶一半家业,敬奉牛王顺理成章。众所周知,姜子牙封众神,结果没有给自己留神位,最后钻进牛圈当上了牛王爷,因此牛王爷即为姜子牙,供奉封神之人,比敬奉其他神灵更为重要,说不定还能封自己一个神位。
山神庙在洞沟沟口。作为无极山的山神,一定会比其他小山神名分更尊一些。有三间大庙,还建有配殿。山神塑像在解放初破除迷信时被毁。随后曾在此办过学校,当过生产队仓库。近来山神庙也被拆毁,住上了人家。
大禹治水
再往北走又有一个小庙,称为禹王庙,禹王庙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小学生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令人感动。这种敬业奉献精神,可佩可敬,光照千秋。聪明的大禹采用疏流的办法治服了洪水,为人类免除了水患。听起来大禹治水的故事十分遥远,但它离我们却很近,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故事。
大禹是黄帝的第六代传人,夏朝开国帝君,故称夏禹。他曾亲自率领百姓在豫西治水,力劈黄河三门峡,斧劈洛河禹门山,使洪水顺河洛流入大海。禹门山、禹门河就在洛宁境内。洛宁境内到处建禹王庙则合情合理,即敬奉先祖而又彰显大禹救世之功德。
土地爷
第八个庙是土地庙,在水沟中间,就是现在炸药库所在位置。原来在水沟有一块地叫小庙坑,在小庙坑北侧有一个小坪,土地庙就建在这个小坪上。
土地,俗称土地公、土地爷,乃阴间冥吏,因级别低,故与人们最亲近。在西游记中好人坏人都拿土地爷出气,但土地爷却不在乎,热情地在天仙配中当上了大媒人。
土地神源于远古人们的土地崇拜,古人对土地极为敬重,有了土地才有了农业,才有了衣食。土地是人民的衣、食、住、行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最初的土地神是社神,社的本意就是示、土即祭祀土地。古人曰:社者,土地之神,能生五谷。
土地爷名分卑微,为了使他安于职守,好好工作,往往都与夫人在一起。在土地庙里,土地爷或土地公旁边都有一位老妇人,称土地奶奶或土地婆。
以前讲过专管土地的神是后土娘娘。后土则是总管土地的神,或相当于现代的中央级别,具体土地事务则由各级地方土地神管理,府、州、县、乡、村都有土地管理的小神,由名人去世后奉为当地土地神。现已满员,今人很难再顶替。例如:重庆有条街叫总土地,今为八一路勤劳巷。这里有一座大土地神庙,为重庆总土地爷公馆,里边除总土地爷外还有三十多对小土地爷,原来这位大土地爷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韩大人当了总土地后,恪尽职守,到各地视察,把那些不称职的撤换,并带回总土地府,接受再教育,改好了再去上任。那三十几对小土地公婆,都是在这里正闭门思过的。
过去这八庙神灵,有山神,水神,地神,祖神,习俗神都香火鼎盛。但凡作一方神圣,都要保一方平安,这些神灵分别在各个领域保护着在礼民众,给在礼百姓带来福祉康宁。
明清及民国初期,社会混乱,兵患匪患四起,在礼百姓深受其害。尽管后来已修村寨,但因第一期寨墙较低,兵匪还常到村子骚扰。捻匪、老洋人、河南土匪强盗多次光顾在礼,男子、小孩被绑票,妇女深受其辱。于是,勤劳善良的在礼人重修寨墙,把原寨墙加固加高。同时在南在礼又修建了九座炮楼,并出资购买枪支,保村护寨。
炮楼也称碉堡,碉楼。在礼的炮楼除一座为村用官炮楼外,其余都是豪门巨户私家炮楼。炮楼一般有四五层,底层为楼梯层,有门而无窗,仅供上楼之用。二层为住室,供守护人休息之用,三、四层为值守层,有瞭望孔、射击孔,顶层仅有小窗可供瞭望用。炮楼的墙壁有的用粘土夯实,有的用泥墩,土坯垒砌,还有的用砖垒砌而成,坚固墩实。内部上下层之间多用木板相隔,仅留一个小口供人出入,易守难攻。
这九座炮楼都建在南寨,官炮楼建在南街村口。杨家、李家交界处有一座李家炮楼,李家胡同有李洁庵家炮楼,刘家官大门内有刘家炮楼,西街口路南有刘时英家炮楼,西街口路北有张家炮楼,东街有马家两个炮楼,锁家圪塔有一座锁家炮楼。文革后仅存刘时英家一座炮楼,其余拆毁较早。具体位置年青人都没有印象。
自从加高寨墙,修筑九座炮楼后,在礼威名大振,兵匪再也不敢小视在礼,百姓再也不受匪患之扰。据说河南土匪洗劫卫家凹,路过在礼就先派人送礼说好话借道,害怕在礼人拦档去路。
多姓人家一家亲 和睦相处团结紧
虽说在礼姓氏繁多,但现今人们能记清的只有十姓祖祠,说明这十户人家居住在礼村村历史久远,人口众、影响大。按历史顺序排列应为郭家、花家、路家、马家、锁家、刘家、李家、张家、王家和董家。花、路、郭为宋、元时在礼村原有居民。其余都是明朝大移民外地迁来的。
郭家历史最久,在礼村北坡有郭家寨遗址,郭家祖祠在中寨内。人口主要分部在中寨和南寨。宋朝时就在此居住,与花家曾为姻亲。因此,元朝花难时受到牵连,被杀人数较多,北坡郭家寨下有人头坑也能说明这一史实。
花家南宋时军屯在礼,首领为女真族大将军孛术鲁久住,后改姓更名花用吉。在礼村南有花家祖祠,明初村民将关老爷请进庙内,解放初期设过学堂,现今为关帝庙。
在礼村中寨东有一处路家坪遗址。这里是南宋时路姓生活的故居,也有祖祠。在洞沟村西有路家坟。
在礼村马氏为明洪武年间移民,史载明洪武年间,陕西扶风有雷、雨、风、雪、电五弟兄,分别移居永宁在礼、马营、杨坡、中益和宜阳平泉。在礼村马氏在东街有祖祠。人口分布在洞沟,中寨,南寨,至今已传至二十三代,一千多口人,为在礼村第一大姓。
在礼村锁家,为在礼村望族,原籍福建泉州人,后定居宜阳锁家营。自十八世后分徙宜阳、偃师、洛宁三地,十八世祖锁璋移居在礼,世代承续,现已传至三十九代。
在礼村锁氏,人口分布在南寨东街、西街,也有部分移居寺沟、底张,祖祠在西街路北。
在礼村刘姓,祖居彭城,今徐州。明初迁居洛宁西陶峪,洪武年间迁居在礼村,今已繁衍二十多代,分为九支门。人口分布南街,居住集中,人口居在礼村第二位。在礼村刘氏为城东一望族,古今世代多名医,至今仍世医相传。祖祠在村西南,庙号追远堂。
李家祖居陇西,即陕西、甘肃境地。也系明大移民时迁居在礼村,李门人杰才广,历史上多出文人学士、官宦之家、祖传世医、长寿之家,属在礼村人材辈出家族。人口居在礼第三位,祖祠位于村南。
张家现有两大族系,原在礼村张氏祖居陇西。洪洞大移民时,移居在礼村,居住中寨、西街和张家坡。另一族张系由王协福兴庄迁入洞沟。在礼村张氏祖祠在西街与锁氏祖祠相邻。人口居在礼村第四位。
在礼村王姓,虽人口较众,但并非一族系。在礼村王姓居住分散,洞沟、北寨、南寨、中寨都有。人口居在礼村第五位,祖祠在中寨王姓居住区内,临寨门百米左右路西。
董姓祖祠
在礼村董姓原籍陇西也系洪桐移民。居住集中在北寨,祖祠也在北寨内,家族团结和睦,与同寨吴姓相处很好,人丁兴旺,福运绵长。
以上十姓村民占在礼村的主导地位,如今花路两家在在礼村已无后人,但由吴、贺、陈姓代替成为在礼村十一大家族。除此之外,还有翟姓、杨姓、任姓、卫姓、蔡姓、黄姓、秦姓、薛姓、安姓、周姓、余姓、于姓、赵姓、彭姓等。在礼村多姓村民亲如一家,互帮互让,同舟共济,亲密团结,和睦相处。在此祈盼天地诸神灵保佑在礼村百姓子孙兴旺,恒世永昌。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