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后一集,结局其实并不圆满?原因藏在这些细节里(西游记最后一难的意义)
经历了七十九难的师徒,四人一马到达灵山脚下一菩提树下,据传,此为释迦牟尼佛的涅槃之地。这也预示着以唐僧为首的西行队伍,即将到达的目的地。
老版《西游记》的最后一集——波生极乐天,小时候看,为妖魔鬼怪终于成为过去式而长吁一口气。长大后再看,你会发现这一集信息量巨大,许多细节都被忽略。加以分析,几乎能颠覆我们对《西游记》最初的认识。
经典影视、人物故事,尽在平分往事。
一、八戒真的是贪财好色的”小市民”吗?
猪八戒是整部剧的笑果担当,担任着剧中绝大多数的笑料,而他也是四位主角中烟火气最重的角色,自然,他也是自身缺点暴露最充分的角色。 他看见吃的就流口水,遇到美人就走不动道。本事不大、好吃懒做,为师父化缘的途中还忘不了睡上一觉;他取经之心非常脆弱,有个风吹草动就叫嚷着要分行李,各奔东西;他时时念着回高老庄做翠兰的夫君,但对美女这件事倒也乐于多多益善。 如果说,唐三藏代表天选之子,孙悟空代表精英阶层,沙和尚代表朴实的劳动人民,那么猪八戒似乎就代表着自私计较、贪图享乐的”小市民”。 这个角色的”小恶劣”是不断的,加上蠢笨丑陋的外表,他成为唯一一个能被观众”俯视”的角色。观众会认为,自己怎么都比他聪明。 但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 在《西游记》最后一集,四人到达凌云渡,原著中形容师徒”见了一道活水,波浪飞流,约有八九里宽阔,四无人迹。”水上有一根独木桥,又细又滑,三藏心惊胆战着要寻别路。 悟空拉着八戒,要他跟着过,八戒慌了神,死活不肯走。 他对悟空说:”猴哥,你饶了我得了,让我驾风过去吧!” 悟空道:”八戒,只有从桥上过去才能成佛呀!” 八戒回道:“猴哥,成不了佛我不在乎。” 这是石破天惊的一句话,要知道,徒弟三人连同小白龙,之所以跟随手无缚鸡之力的唐僧,用最笨的方法一步一步走到西天求得真经,为的就是换来”金身正果”。可八戒在这个细节中透露了心迹,他根本不在乎。 那么,他最在乎的是什么呢? 原著中明确写道,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因在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多饮了几杯,闯入广寒宫,”扯住嫦娥要陪歇”,惊动了玉帝,被贬出天关,错投了猪胎,成了这幅模样。 他受观音菩萨教化,跟随取经人西天拜佛求经,为的是能”将功折罪,还得正果”。 他在高老庄化成一副正常的模样,娶了高家小姐,虽然吃得多一些,但也筑土打墙、耕田耙地,为高家积累下不少家资。只因为高家嫌弃他的妖魔样子,怕他玷污了清誉,才求唐僧师徒帮忙。 前有嫦娥,后有翠兰,八戒虽然色心不泯,但终归是性情中人。换句话说,猪八戒其实是”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类型,他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伤害别人,只想抱得美人,过安心日子。 观音菩萨想必是看到了他的本性不坏,所以度化他,给他指了一条取经之路。他虽然听从,但也并没有”非此不可”。你看他在原著中怎么说——“只恐一时间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里都耽搁了?”他并不糊涂,只是”志不在此”。 所以《西游记》最后一集,师徒四人和小白龙在佛前听封,唐僧和孙悟空成了佛,轮到八戒,只是个”净坛使者”,即消受佛前供奉的。再直白一点,就是”奉旨吃饭”,是个闲差。猪八戒领了封,虽然不达预期,但也”无所谓”。 如果八戒果真是”斤斤计较”,那么他不会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后,甘于这样一个差强人意的结局。他更多的是逆来顺受,淡然处之。反正,自己想要的也无法得到了。 这一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猪八戒,他并不是一个只会吃喝的糊涂虫,而是一个常常被嫌弃的可怜人。一个不达心愿的伤心人。
二、佛祖默许弟子敛财?
且说师徒几人到达雷音寺大雄宝殿,见到了佛祖如来,希望能尽快取得真经,返回大唐,普度众生。于是佛祖交代了弟子阿傩、伽叶,带领师徒去珍楼取经。 到达藏经宝阁,见到满屋的经书,唐僧喜不自胜。可那阿傩却关闭了柜门,说”要点人事“——即给点金银,才能取得真经。 这个行为我们虽然并不陌生,但放在佛祖净地,总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师徒几人被要了个措手不及,于是悟空叫嚷着要去当面问如来,被阿傩沉着声道:”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于是将经传授于他们。 却不想,那竟然是空空如也的无字经。 师徒发现是无字经后,忿忿重返雷音寺,孙悟空劈头就向如来告状如此种种,如来说:”经不可轻取,不可轻传。”而原著中,如来还附了一句,”无字经也是好的“。 你想取有字真经,但没钱,那么,无字真经”也是好的”。 换句话说,如来是默许、承认、赞同”人事”之事的。 不仅默许,他还说起当年众僧在舍卫国赵长春家传经,得了三斗三升散碎黄金,”我还说他们卖的贱了,叫后代儿孙无钱享用”。 佛祖旁引典故,来佐证两弟子行为的合理性。 师徒四众重返珍楼接经,再次遭遇了索要”人事”,唐僧只得拿出唐王李世民赠予的紫金钵盂,才算了事。 许多观众会分析,为何佛祖净地会有如此说讲。有人猜测,大概是因为要教你”舍得”,要”布施”,是故意考验;也有人说,佛祖也需要钱来供奉,钱没什么错,正常。 而在原著中,其实是有明确说法的。原著附诗中有云:须知玄奘登山苦,可笑阿傩却爱钱。可笑,爱钱,讽意其实很明显了。 佛家虽讲”无欲无求”,但自己其实都无法做到。师徒四人历经磨难前来取经,到了佛祖境地,竟是这样的情况。难怪唐僧会仰天长叹:”不想这极乐世界,也有这凶魔为害!” 想必这极乐世界,实在不符合唐僧的想象。他心中恐怕难掩幻灭之感。
三、孙悟空看穿了一切?
若说唐僧心中隐隐有了幻灭之感,而孙悟空则是比他更早看穿了一切。《西游记》最后一集,密集表现出孙悟空的悟性之高,远远超过了他的师父。 1 四人到达西方佛地,便见奇花异草,唐三藏口中只赞叹着好地方,悟空怎么说? “师父,往常到了假境界、假佛像处倒要下拜,如今到了真境界、真佛像处,你倒不认得了?” 话虽随意,但却犀利无比。唐僧在到达西方菩提树下,尚要打坐半日再走,可如今到了真正的佛祖境地,却没有立刻参拜。这更像是作者在借悟空之口,嘲讽道貌岸然的虚伪行径。 2 四人到达凌云渡,河流湍急,有一只无底的船儿来接。悟空看出是接引佛祖,却故意不说破,只劝着瑟瑟发抖的唐僧,快快上船。他怎么说? “师父,无底的船儿,才能普渡众生啊!” 后来我们知道,坐着这无底之船渡过,唐僧从此脱胎换骨。 在原著中,这里写得更加直白——那佛祖轻轻用力撑开,只见上头溜头泱下一个死尸。长老见了大惊。行者笑道:”师父莫怕,那个原来是你。”见到自己的尸体,脱去了凡胎,修得了元神。虽然可喜,但也的确太惊悚了,因此电视剧隐去了这一幕。 3 四人取得了真经回返,腾云驾雾的师徒突然被摔落凡地。唐僧问悟空:”我等既已成佛,怎么驾云不济、跌落尘埃呀!” 悟空狡然一笑回答,“师父,你不知道,万事皆有定数。” 眼下,四人必须通过眼前的通天河,当年驮几人过河的老龟来接。却不想,唐僧忘记老龟的嘱托,向佛祖询问寿数。老龟愤而将师徒丢人涛涛江河之中。 索性唐僧已是佛身,不会危及性命,可经卷却掉到河中湿透了。四人登岸晒经。 在原著中,唐僧在收经卷时不小心,沾破了经尾。在电视剧中,为了保护唐僧的形象,将这个错误安在了八戒的头上。 于是,唐僧扼腕叹息,感慨经卷不全。悟空说: “天地本就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这可以说是整部《西游记》的点睛之语了。 佛家讲究”九九归真”,师徒经历了八十难,离九九八十一难还差一难,当遭此一劫。事实上,这也的确是菩萨作法。此劫一过,才算真正修得了正果。 那么,这前面的八十难,也无一例外,是佛祖的剧本。 从东土大唐到西天,文中记载有十万八千里之远。本来一个筋斗云就能轻松到达的孙悟空,硬是陪着唐僧走了十四年。 只有用最笨的方法,才能取回真经。 孙悟空早已看透了游戏的规则,因此在最后一劫,湿透的四人登岸晒经的一瞬间,孙悟空有一个”看天“的细节。 歌词里唱,”没意见,我只想看看你怎么圆。”而这也正是悟空对如来佛祖的寄语。 仅这半秒,悟空的”悟”已臻化境,理当成佛。 25集的老版《西游记》在”似乎圆满”中结尾,但结合原著来看,你会发现,这其实是在讲一个”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圆满”的人间遗憾。 古诗有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西游记》亦是如此。
经典影视、人物故事,尽在平分往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