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蒋方舟为什么去日本东京)

蒋方舟为什么这么多人骂蒋方舟蒋方舟回应获日方资助写书宣传日本

原创:势之场

:势场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孔子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近期,蒋方舟又一次陷入了舆论漩涡中,被指拿日本外务省赞助替日本说话,成了汉奸。

为此,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公开回应,称这是正常现象。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汪文斌表示,我注意到有关的报道。国与国之间以各种形式开展人员互访交流的做法,在国际关系实践当中普遍存在。

事情似乎告一段落了,但长期以来蒋方舟公众形象持续恶化,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以至于一个似是而非的负面新闻就轻易将她至于众矢之的。

为什么她会从年少成名的天才美女作家变成现在公众所厌弃的对象?

且让我们一步一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A

最近一位评论家说,蒋方舟令人观感不佳,是因为她言语之间常常透露出文人的傲慢,太矫情。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最主要原因。

其实,很多观众不喜欢她,更多源于觉得蒋方舟没什么水准。

我们可以发现,在各种综艺节目上,蒋方舟只有两种姿态:

一则掉书袋,引用下一些非专业人士听都没听过的音译名字。

比如赫尔辛根默斯肯说过,符拉迪沃斯托克说过,我最近看了一本书里面说过,弄得听众云山雾罩,点点头,真有学问啊。

二则经常发表一些哗众取宠的观点。

比如,我30岁以前结婚一定会出轨,还没玩够呢、4800米以上的性爱不算数、中国文学处于很低的地位。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道,蒋方舟仅仅是被动接受观点,绝少自己的输出,缺乏自己的思考。

另一方面,人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功劳簿上,12岁时是天才,现在则毫无建树。缺少证明自己实力的作品,却依旧将自己定位成一个作家,这怎么能行?

没错,蒋方舟最大的问题就是德不配位,才能能力根本无法匹配地位名声。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作为年轻一辈作家,包括整个80后90后群体里面,她是以文学起家名气最大的几位之一,基本上前三。

但论文学实力,论综艺活动,论电影电视剧改编,没有一项算得上80后90后前三,尤其是文学作品和文学实力,蒋方舟完全算不上80后90后作家中前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德不配位的情况?其实这背后,是蒋方舟自己的难言之隐。

B

开门见山地讲,蒋方舟从一开始就是有点缺乏作为作家的天赋的,从她9岁到她现在31岁,都缺乏。

她小时候时缺乏,她被称为天才少女时缺乏,她风光无限的时候一样缺乏。

按天赋来看,蒋方舟本来就不该走职业作家的道路。

有人可能反驳我,她缺乏了作家天赋,为什么偏偏是她成名?一个名作家,你说她没天赋,你这不是嫉妒吗?你这不是眼红吗?你这不是酸葡萄吗?

其实她的成名,和母亲尚爱兰的运作关系极大。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蒋方舟和母亲尚爱兰

从一开始,就是尚爱兰将蒋方舟以天才小作家,9岁出书、小神童、90后美少女作家作为卖点来营销的,尤其是9岁出书这种超低龄写作,放到哪都是爆点新闻。

而蒋方舟走的,并不是正常作家的成名路径。

正常作家成名路径是什么?靠的是作品质量和文坛的认可,那就像遮住名字和作者资料直接看作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根本不关心作者是男是女,或者年龄多少岁。

无数默默无闻,毫无背景可言的作家靠着作品一鸣惊人,这才是实打实的才华。

莫言29岁的时候,写《透明的红萝卜》,就此名震文坛,当时文学评论界评价之高,甚至说今年中国文坛最大的收获是出现了莫言。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发表的那年,韩少功这样说,即使没有其他作品,1991年的文坛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已经是一个丰年了。

苏童24岁,发表《1934的逃亡》成名,和26岁的余华等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

而蒋方舟呢,她成名靠的更多是运作和营销,卖点就在于少年作家这个名头。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少年作家这种营销思路,就算不是尚爱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首创,也是尚爱兰把这个思路做到了最成功。

尚爱兰经营如此完美,以至于让蒋方舟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少年作家,后来还弄出了个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头衔一大堆。

但蒋方舟的实力呢?

9岁出书,看似很震撼,但含金量没有那么高。

实际上,9岁出书不代表9岁就达到了职业作家水平,她那些童年和少女时代的作品质量并不高,《打开天窗》咿咿呀呀的大白话,《正在发育》也完全不成熟,作为一个作家根本拿不出手,对于一个成年人,就算是个普通人,写出这种水平也稀松平常。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这是一位12岁的未成年作家写给成年或未成年的所有读者的书。它因为搞笑而在网上蔓延,但它又绝不是搞笑那么简单——

但能指责吗?不能,因为马上就有人反驳,蒋方舟才9岁。

一个文学幼苗,普遍抱有宽容,人家才9岁,人家还未成年用得着这么苛刻吗?

可以说,蒋方舟当时依靠这几本书出名,完全就是在吃年龄红利。少年作家四个字,重点在少年,而不是作家。

总之,9岁出书、12岁出书、少年作协主席、清华降分这一系列事件,其实也都是尚爱兰给蒋方舟搭了一个名声的高楼。但高楼的基础,还得搭建在蒋方舟的文学天赋与实力上。

可蒋方舟这些年来,从没写出过真正让文坛信服的作品,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

别说和那些名作家比,就算是当时全国上下的青少年,15岁的蒋方舟就一定能压倒他们吗?21世纪初期的中国,蒋方舟占据了当时全国中小学生写作名声的第一,但实力真的能保证是第一吗?

有多少初中高中的白衣才子和文艺才女,其实才华并不差,因为缺了家庭背景和资源运作,而只能寂寂无名地准备高考?

事实上,每年高考都会涌现大量优秀之作。2008年,十八岁的蒋方舟在万众瞩目中参加高考,那一年,江苏高考一篇《好奇心》,在考场上,一般学子大谈爱迪生李白的时候,作者别出心裁讲述景德名瓷的开窑:

开窑的那一瞬,金光四起,只听见丝丝裂响在我的周身回荡。德高望重的老师傅正一板一眼地给他新收的徒弟们授课。那布满岁月沧桑的手滑过我的腰际,画出一个完美的弧度。老师傅凝神,对他的徒弟们道,这必将是景德镇最美的一件瓷器。接着,那沧桑而有力的手颤颤巍巍地在我光滑的周身上刻下斑驳的纹案。如游龙走笔一般,矫健而又苍劲。

阅卷老师动情地写道起笔是诗,落笔是传奇,在历史的时空中实现了灵犀互启的对话,欣赏到一幕创造美丽的梦幻般的诗剧,这是今年江苏省高考上的顶尖之作。

这个不知名的作者,和蒋方舟一样那年18岁,从文字背后,可想而知这也是个玲珑剔透,风采卓人的才女。

若在9岁时,给她蒋方舟一样的背景和资源,她难道就不能在同年龄写出《正在发育》《打开天窗》一样水平的作品吗?

从这个意义上,蒋方舟一开始的名声就非常取巧,全靠母亲的运作得当。对于出版社,当然也乐于主动配合,这也是一件扩大自己的名声和收益的事。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尚爱兰在女儿成名后,参加商业活动

所以,过去的功劳簿堪称镜花水月。别说莫言余华这些名家,就算是不知名的普通人,如果少年时代有如此背景资源,出来包装炒作,也能用他们的稚嫩文字成为闻名一时的少年作家,甚至能走出比蒋方舟更加漂亮的人生。

C

随着年龄渐长,不能用年纪小遮盖问题,蒋方舟才隐隐约约察觉到自己和其他名作家的差距。

比如文坛普遍认为,蒋方舟近年的《东京一年》《骑彩虹者》都是止步不前的平庸之作。以这两本书的质量,若非她有偌大名声,绝对难以打动出版社编辑。

可以说,出钱让她大作宣传的日本外务省,真是实打实的人傻钱多冤大头。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所以,蒋方舟知不知道自己德不配位、才不配位?

当然知道。

蒋方舟对自己的缺陷比谁都清楚,她也曾经说过自己确实缺乏真正作家的天赋。

在《东京一年》之后,有读者曾刻薄评论蒋方舟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就是普通人了,蒋方舟回应:如释重负的感觉,用我书里曾经说过的话,我觉得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我一直要逃避的事情就是这个。

这个语言虽然大度,但从中依然可以看得出蒋方舟的疲惫。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蒋方舟曾不止一次表示过类似观点

她明显知道这一点,她比谁都清楚,她不是一个天才型作家,她缺乏天赋,要维持自己的名声只能努力。努力干什么,她能给出的答案就是努力读书汲取营养。

蒋方舟读了很多书,很努力了,但是,她在天赋上面的差距依然难以抹平。

正如文章开头说的,她缺少思考,缺少作为一个作家的犀利和洞察力,以至于读了很多书,完全没消化,或者没有能力消化,

没读书的时候,肚子里没货,读了很多书,肚子里全是别人的货。

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家,首先论天赋,有天赋才有思想和洞见,文笔什么都是次要的。

就像刘慈欣从来不以文笔和人物塑造称道,但《三体1》一样获得雨果奖,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

相比之下,蒋方舟一直不擅长这个。无论是出道时的《打开天窗》《正在发育》,还是28岁时东拼西凑写的《东京一年》。

缺少天赋,对一个作家而言太致命了。文学上,甚至整个艺术这个大类,天赋恰恰又是如此重要。

在理工专业里面,大佬都有个专业身份,很多从名校本科一路到博士都是这个专业的。其他人闲暇之际自己钻研那是民科,都当笑料看,专业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基本上是圈子的准入门槛。

可相比之下,纵横文坛的作家,却绝大部分都是业余爱好者。

鲁迅学医的,郭沫若学医的,王小波学会计的,刘慈欣搞计算机的,余光中是学外文的,林清玄学电影的,郁达夫学医的,冯骥才本职学绘画,海子学法律的,莫言和余华查查他们履历,虽然到什么大学研究院镀过金,其实更多是自学成才,而顾城,啥都没学。

虽然出自正儿八经科班的作家也有,比如苏童,余秋雨。但就算把新闻,中文,戏剧文学一系列和写作相关的专业都归到科班门下,名作家中,来自科班的比例一样尴尬。

这也是蒋方舟所就读的中文类专业的尴尬,四年,甚至七年的专业培养也不是天赋的对手。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蒋方舟降分就读的新闻传播学院隔壁的清华大学中文系

中文类专业们宣称不培养作家,但是那并非不想培养,而是真的没有办法啊。

D

有人说,蒋方舟还太年轻,才31岁,现在没作品不代表以后也不行。

事实上,古往今来,天才艺术家的人生绝大多数都是年轻时即横空出世、所向披靡的。平步青云的天才们,要远远多过被埋没大半生,甚至死后才成名的大师。

这句话适用于雕塑,绘画,音乐,也适用于文学。真正的天才艺术家绝大部分很早就功成名就,一生多金。

比如贝多芬,一个小青年背井离乡来到音乐圣地维也纳,就让当时已经名扬世界的音乐大师莫扎特为他鼓掌,还有米开朗基罗的青年时代的《哀悼基督》,气势恢宏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

相比之下,梵高的落魄反而才是罕有的案例。因戏剧化强烈,加上庸才们的幻想,所以他的故事才备受推崇。

你所知道的名作家,绝大部分从小就已经显露出异常的天赋,比起蒋方舟曾经的天才桂冠,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天才。

以外国那些大师举例,小仲马写《茶花女》才24岁,文坛名气已经超越了父亲大仲马。

同样,大仲马也是年少成名,写作一生的骄傲之作《亨利第三及其宫廷》,那时候只有27岁。

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才29岁。如果真正算他成名的《克伦威尔》出世时,他才25岁。

歌德写出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时25岁,当时的艺圈就已经意识到这个瘦弱的年轻人将是未来德国文坛的天骄。

托尔斯泰才27岁时,就已经在俄罗斯文学最顶级的圈子里面了,受到屠格涅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等作家和批评家。写出《战争与和平》也才三十出头。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托尔斯泰并不一直是个满脸胡子的老头

泰戈尔和托尔斯泰情况类似,流传至今的代表作《园丁集》的发表确实是三十出头,但出版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还有各种戏剧和长篇小说奠定文坛名声时,仅仅25岁。

黎巴嫩大诗人纪伯伦,在20岁开始写诗,到25岁收录成为诗集,这就是后来奠定纪伯伦世界级名的《泪与笑》。日后选入中国初中课本的《浪之歌》《雨之歌》就来自这本诗集。

英国文坛双璧,莎士比亚和拜伦,莎士比亚最黄金的时代在1590年到1600年,服务于当时英国最顶尖剧团,创作的历史剧和喜剧开始蜚声文坛,那时莎士比亚只有26岁。

拜伦死得很早,因此成名更早,他成名始于《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问世,轰动了文坛,那年是1812年,拜伦仅仅24岁。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乔治·戈登·拜伦

莫泊桑早在大学毕业后几年就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29岁时,短篇小说《羊脂球》轰动文坛,奠定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的名声。

中国作家里基本也是这样。

徐志摩去世很早,所以他的名声都是年少时期创建的。他从英国翩翩归来创立新月诗派,引领中国文学的时候,只有25岁。

而另一个著名诗人,被称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写出传唱大江南北的新诗《雨巷》时只有22岁。

最年轻的是冰心,写《繁星》《春水》时才18岁,出版于21岁。

张爱玲基本上是天赋的代名词,十几岁开始就纵横文坛,23岁就写出了《沉香屑》《倾城之恋》。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这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总让人觉得张爱玲成名很晚

曹禺创作《雷雨》时只有23岁。

老舍兜兜转转留学、转校、教书,经历这么多波折后于27岁踏入文坛,很快就成为知名作家。

郭沫若29岁,已写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女神》。

鲁迅是真正的晚成名了,37岁才写出《狂人日记》踏入文坛,可是他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半路出家和长期的翻译工作耽误了时间。

和他类似的是茅盾。茅盾成名也是在32岁,但茅盾是最早一批共产党员,他踏入文坛晚和那时候复杂的政治和宣传工作有关。

再一查当代作家。

严歌苓成名的时候,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心弦》,次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成影片,才22岁就已经成名,如此年轻。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年轻时的严歌苓

莫言早年的参军、工作耽误了文学创作,可写《透明的红萝卜》的时候,也才29岁,一经发表就名震文坛。

余华,算得上大作的《活着》创作时间看似不是很早,可他成名一点不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和苏童格非等人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评论界称之为先锋文学,那时他26岁。

同理,苏童发表《1934的逃亡》成名的时候,只有24岁。

1987年,29岁的刘震云开始连续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塔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小说作品,就此名声鹊起。

余光中24岁发表诗集《舟子的悲歌》,奠定后来诗文双绝的名声。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余光中年轻时

阎连科,29岁发表中篇小说开始引起文坛关注,次年提名茅盾文学奖。

林清玄留给人们印象是个敦厚的老年人,其实林清玄才是年少成名的代名词。20岁时,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21岁出版第二本书《莲花开落》,22岁出版第三本书《稚乌啼》,在他人生20岁到29岁,以一个年轻人身份拿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少年得志,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印象里只有刘慈欣和余秋雨比较晚成名,但原因和鲁迅类似,半路出家。余秋雨开始创作的时间很晚,要等到中年之后的西北之旅,而刘慈欣开始创作,更是要等到那场改变一生的麻将,输了一个月工资,被老婆骂了之后。

而江南、我吃西红柿等这类更为现代的网络作家们,发迹就更早了,普遍都是在大学时就已名声鹊起。

在所有的著名作家里面,年少成名是最基本类型。蒋方舟目前的人生轨迹,只能说明她离天才作家,甚至优秀作家的头衔根本太远太远。

而且,以蒋方舟目前的状态,要想在以后的人生迈入文学大师行列,追上这些前辈,基本不可能了。

名声取巧、能力平庸,可却家喻户晓、众星捧月。如此德不配位,占据了宝贵的清华降分名额,还白白享受这么多年的供奉,如何能让人民群众满意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