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环保葬渐成风尚

台湾环保葬渐成风尚

台湾一幕海葬情景。 (资料图片)

台湾环保葬渐成风尚

亲属向逝者献花。 (资料图片)

清明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与大陆一样,在台湾,清明返乡祭祖是一年之中的大事。不过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最近几年流行环保自然葬,很多人扫墓不再到墓园,而是到环境清幽的树葬公园,或者是到风景优美的海边,心香一瓣,追思先人。

观念转变不容易

台湾人常说清明不回厝无祖,意指清明节不回家扫墓就等于没有祖先。不过由于地狭人稠,土地资源有限,台湾近年来不再过多兴建公墓,而是持续推广环保自然葬法——火化后改用树葬、花葬、海葬等形式,不造坟、不立碑、没有花圈香火骨灰盒,节省土地资源的同时,也符合世界环保潮流。

起初,想让民众接受环保葬可不太容易。毕竟同为中国人社会,深受儒家孝道和道教鬼神文化影响,台湾人在办丧事时也迷信风水、讲究时辰,强调入土为安,必须要土葬、必须要有排场、必须要繁文缛节……死人与活人争地,劳民伤财,反而肥了殡葬业者的腰包。

最先打破旧观念的力量来自于台湾民间。1997年,由佛光山星云法师所创办的南华大学成立了生死学研究所,开启了大众对殡葬礼俗的关注。星云法师公开表示他偏好火葬,并认为身体就像一杯水,死就等同杯子被打破。法鼓山圣严法师也认为,对遗体的最好处理方式就是不留一点痕迹。

与此同时,2002年起,台湾当局也积极倡导树葬、海葬等环保自然葬,并补助地方政府实际推行。在社会各方努力之下,简丧薄葬渐成风尚,吹吹打打等习俗被尽量美化、简化、净化。据有关部门统计,1993年至2016年,台湾逝者的遗体火化率由45.4%增至96.2%,环保自然葬也从无增至数千件。

名人示范领风潮

2004年,著名导演李安的父亲病逝。按照父亲遗愿,李安在告别式后出海举行了海葬。李安说,父亲生前交代要将骨灰撒至海中,以完成其遥望大陆故乡,守护台南之心愿。海好美,水好清,这一切都很美。父亲走得很干净,我也不掉泪了。

2005年,台湾舞蹈家罗曼菲辞世,她生前也公开表示要以最简单、洁净的方式完成身后事。最后她的遗体火化后,撒在她父亲墓旁的松树下。

2009年,圣严法师圆寂。他留下遗嘱:不发讣闻、不筑墓、不建塔、不立碑、不竖像……按照他的遗愿,骨灰植存(将骨灰埋撒于普通林园)于金山园区。当时,各行各业3万信众上山观礼,很多是从中南部包车而来,各大媒体广为报道。经此,环保葬的方式得到很好传播,不仅获得许多台湾民众认同,甚至有外籍人士、基督教徒甚至伊斯兰教徒选择在这片草地植存。

在社会名流的示范带动下,民众观念禁忌逐渐打开,树葬、海葬、花葬等自然葬渐成风尚。目前,全台湾已设立29处树葬园区、2处植存园区。树葬、花葬园区环境都非常优美,台北富德公墓的咏爱园树葬区,松柏青翠,绿草如茵;阳明山臻善园花葬区,种植了樱花、流苏、罗汉松、杜鹃、茶花、桂花等,如同一座大花园。

台北、新北、桃园三县市合办的海葬,最初每年1场,至2013年增加到4场,2016年则达到9场。光是在台北采用树葬、花葬、海葬3种形式的殡葬业务,在2017年2月底就累计达13068件。

只留清香在人间

在台湾各县市中,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最早推行环保自然葬,民众接受度也最高。然而,由于对死亡的未知仍存禁忌,在台湾南部和乡下,环保葬则没有这么成熟。

即使逝者认同树葬、花葬,家人也可能会不接受。不设墓碑、不办法会、不设贡品,是否意味着对逝去的亲人不敬?一位名叫克利斯的网友就坦言,父亲去世前提到想要树葬,但他和母亲都不敢下定决心,最后用在灵位前掷筊的方式,还是否定了树葬。

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台湾相关部门2002年特别修法,允许预立遗嘱或以意愿书的形式,选择环保自然葬,而家属要尊重逝者的选择。事实上,选择环保自然葬有利于环境永续,也就是让逝者得到了最好的安排。

圣严法师生前曾说,骨灰跟精神生命毫无关系,只是肉身生命最后的一分碳,并不代表什么。如果老是执著于遗骸、骨灰的落脚处,就像是想把每天梳头掉落的头发或身上褪下的皮屑收拢带走一般,好累啊!事实上,往生者留存的身教行谊,才是我们要学习与缅怀的。生命过程如同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的变迁。当我们在人生最后的阶段,选择回归自然大地,就是让生命圆满,无限地延伸。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