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山又一怪,烟袋铺子啥都卖(关东山三大怪)
过去说满洲地区不同于内地的几大怪之一就是姑娘叼个大烟袋,那么满洲姑娘为什么叼个大烟袋?
话说满洲夏天,多蛇蝎蚊虫,满洲人进山打猎,或下地种地,都要带烟袋来防御蛇蝎蚊虫及野兽。但一般满洲男人都是拿个小铜烟袋,平时就插在腰带上,出门去打猎、砍柴、采参或种地,那种女的大长烟袋就带着不方便,也容易折断。而小铜烟袋就携带方便。
满洲家庭为方便燕子在家中进出,也不关门。那怎么预防蚊虫呢?回家要避免蚊虫,也是离不开吸烟的。
但家中的满洲女人一般害怕烟味,所以就要长烟袋。而且长烟袋美观,女人互相爱攀比,所以有比烟袋长短的说法。
满洲女人年纪越大,越害怕烟熏,所以用的烟袋就越长。而烟袋太长,自己都不方便点,就要让过门的儿媳妇给婆婆点烟袋。儿媳妇过门后,早晚都要给公婆请安,用火石打火、点烟,是伺候婆婆的必经活动。而且陪嫁的时候,必须要带上大烟袋。因为客人来了,也是儿媳妇帮助招待客人,其中一项,就是请客人抽烟,但不能拿公公或婆婆的烟袋,那要挨骂的,要拿出自己陪嫁带的烟袋,请客人抽烟。
说句长话,就是满洲入关后,一般都驻扎大城市,蚊虫少了,但一些人发现鼻烟也有通气等功能,就喜欢上鼻烟了。
关东人抽烟,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学者王松林、田佳训合著的《关东大烟袋》一书,由吉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立项,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在学者、收藏家王松林建立的长白山满族大烟袋博物馆,馆藏数千只大烟袋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分类、拍照最后专著完成的。
清代贡品关东烟
关东产名烟。大清朝,关东的黄烟向朝廷进贡,皇室成员和满洲贵族都喜爱家乡的东西,喜爱抽家乡的关东烟。
烟嘴
烟杆
烟荷包。
烟笸箩
烟疙瘩
由抽烟,又引申出一系列的与抽烟有关的烟具,使用的材料和制作,都有很多讲究。
西方社会,分布最广的就是各个小型的便利店,卖各自日常用品,还能交一些费用或订购一些产品,是当地人离不开的方便之所。早期的满洲,就有类似西方的便利店,就是关东的又一怪,烟袋铺子啥都卖。
这是长白山民俗文化博物馆里的长白山第一大烟袋。
过去,在满洲见到门前吊挂烟袋幌子的,那就是烟袋铺子。
烟袋铺子卖烟袋嘴、烟袋锅、烟袋杆、烟口袋、烟笸箩、火镰、火石、火绒,还卖各地产的黄烟。凡是和烟相关的都卖。过去满洲人出门穿满洲袍子,佩戴荷包,荷包里放的就是日常品,其中一般都包括烟袋、火镰(类似现代打火机)、解食刀(也可以叫满洲刀,满洲人吃饭的餐具,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防身和抵御猛兽)。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烟袋铺子。进而扩展到满洲人日常生活用品。
故民间就说:烟袋铺卖得全,烟袋铺子啥都卖。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