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县的礼仪习俗——丧葬

四、丧葬

(一)停尸

病人尚有余息,速着妆老衣冠,息止(俗称咽气)即烧倒头马(男纸马、女纸牛)。将灵床停于正堂后,晚辈报庙,即赴土地庙烧断气纸。堂屋外搭灵棚、摆供桌,置祭品、香炉、油灯。大门口置门幡(死男在左,死女在右),贴门纸(死男方纸正贴,死女方纸斜贴)。同时准备饭菜,买纸扯布,报丧于亲友,并请人商议丧事,主持丧礼停尸后置鼓于大门口侧,待亲友乡邻吊祭时用(男来击鼓三下女两下,下辈闻鼓陪哭)。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守灵恸哭,晚间由死者儿女晚辈赴土地庙烧纸号哭而归,谓之烧还魂钱。

(二)入殓

通常停尸第二天,备棺入殓(亦称预殓),富家聘请戏班、吹歌班。亲友乡邻吊唁时或奉礼或赠幛,上写挽词,以示哀悼。入殓前,棺内撒五谷杂粮,排成七星北斗状。孝子、孝女向棺底扔铜钱,谓之垫背钱。停棺于中堂后,将死者移入棺内,先对死者开光,亲人探视死者遗容,盖棺不钉,至晚烧纸一趟,全家举哀,乡邻挚友行礼吊唁,谓之夜祭。

(三)出殡

第三日上午(县境南部多五日、七日),吹歌队(俗称吹鼓手)皆出伴奏,烧纸一趟(只限男)。至中午,待新朋皆至时,死者晚辈、亲朋皆出,烧大纸一趟(多为午饭前)。乡民围观,截挡吹鼓手,令其撂场吹唱尽全艺,博得观众喝彩后,丧队则继续行进,有截挡二三次者。午饭后灵轿备好准备送山,先由孝子跪请门幡,后为死者喂饺子。孝子、孝女为死者梳头洗脸后,死者长子身背门幡,由乡人拖着用秫秸、麦秸扎成之火把前行。孩童抬纸扎楼、轿、马、牛等,前往村外十字道烧毕,谓送山。后即钉棺起灵、孝子砸黑碗、扛引魂幡,由晚辈相扶、迎棺伛偻后退而行、号啕大哭,孝女等号哭于后。沿路炮声震天、鼓乐交作,棺行至大街宽敞处,待灵轿架子抬起时,孝子摔盆。行至村外复停,亲友向棺椁行祭礼,谓之路祭。待亲友随至坟地,再行祭礼方离去。祭奠完毕,拆去灵轿,置棺入穴。

(四)埋葬

棺椁入墓穴后,前端置万年灯,灯旁置饭罐(俗称咸食罐子),放置停当,孝子先撒土数把,后由村人掩埋。墓前置砖二块,谓之祭台石,引魂幡插于墓顶。死者配偶已亡,此时亲屑子女绕墓三圈,请之圆坟(亦有第二天者),亲属脱去孝衣孝帽,烧纸于坟前,即安葬完毕。是晚,孝子于家中备酒菜招待帮忙乡邻,孝女辈则串户拜谢,谓之谢孝。第二天,死者子侄辈向乡友亲戚登门谢孝

(五)祭奠

俗称上坟,首次上坟为葬后第二天,晚辈提供品赴坟墓烧纸,痛哭一场。此后自逝世之日起,隔7天烧纸1次,为一期,至七期为止,至逝后百日再烧纸1次。死后一周年为忌日。连续3年,每年忌日均至坟前烧纸祭奠。

长期来,因封建迷信影响,尚流行看风水、勘阴阳宅等俗。父母亡故,孝子守坟百日不理发,子女穿孝3年(一般只穿白鞋一双)。

解放前贫富发丧,繁简各异。富家棺椁衣衾、灵棚纸扎,百般陈列。一般人家,去繁从简,不为炫耀。贫苦人家,甚至无力置衣买棺,仅以陋衣裹席掩埋。

解放后破除封建迷信,实行殡葬改革,同时摈弃陈规陋习,提倡丧事从简。雇吹打、请僧道等已渐被取缔,繁冗复杂之拜祭亦大为减少。不少人家已将雇吹打改为收录机放哀乐。昔日纸扎改为花圈,披麻戴孝改为戴黑纱佩白花,将跪拜之礼改为鞠躬默哀,亲友改送钱奉礼改为挽幛花圈。机关、工厂和农村不少共产党员和干部,则一改旧仪而开追悼会。随社会风气好转,传统观念始渐淡漠(以上丧葬仅为汉族)。

附:婚丧管理

一、火葬厂

故城县火葬厂位于县城西偏南5公里处,1977年筹建,1978年建成。设有接待室、配电室、停尸间、火化间,占地22.4亩。1979年始试烧尸体1具,1982年火化尸体2具。之后,终因社会传统观念严重,措施不力,导致火化率低,直至停止。火化炉因长期网弃,设备损坏严重。偶遇火化者,无奈去外地。至1987年在外地仅火化户体6具,木土葬至今流行。

现火化厂拥有火化煤炉2台、接尸车1辆、汽车1部,正式职工3人,临时工、合同工4人。

二、红白事理事会

1986~1987年初故城县各村相继建红事(婚嫁)、白事(丧葬)理事会(简称红白理事会或理事会),各由村中共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共青团支部书记、民调员和一名资历较深的群众组成。理事会与全村群众协商讨论,制定章程。理事会职能一是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施,改革丧葬;二为宣传新思想,鼓励人们摒弃陈规陋习;三乃按章程具体经办婚丧事宜;四即制止和取缔旧婚丧用具经营。至1987年8月底全县由红白理事会统一规划管理公墓430个,取缔7个吹鼓队、47个吹鼓手,处理17顶棺罩,共操办喜事889件、丧事251件,节约资金达30余万元。

理事会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许多婚丧事新办简办方法。如郑口镇五户村理事会,坚持礼仪新、规模小、赏罚明、开支少办事原则,规定办红事不超300元,白事不超200元,并制定三禁六改(禁止要彩礼、禁止迷信活动、禁止大操大办;改披红为戴花、改穿白为戴黑纱、改磕头为行鞠躬礼、改纸扎为花圈、改请吹鼓手为放喜乐、哀乐,改旧式祭莫为开追悼会)细则,受到群众拥护。

——摘自《故城县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