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过年习俗,你的家乡有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过年
是中国人独有的一份仪式感
千百年来
传承沉淀了一系列年俗文化
这些过年的习俗
你的家乡有吗?
筅堂
在春节前进行一年一度的卫生大扫除,俗称筅堂,也叫清堂。筅堂时将一把细竹枝绑在长竹竿的一头,扫拂室内高处及四壁的灰尘,既是做卫生,又是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以辞旧迎新。筅堂之后打扫室内外卫生,洗刷门窗、墙壁,接着张贴大红春联和年画,使满堂生辉,喜气洋洋、干干净净地迎春节。送年
每逢春节来临,已出嫁的女儿要去娘家送年,即送年货孝敬父母。一般来说,送年要送猪脚、鱼肉、太平 ( 蛋 )、面等四色,所以有养女儿有猪脚吃的说法。送年这一日,送年的夫妻俩挑着担子,夫唱妇随。父母见女儿来送年,也感受到孝心,便留女儿、女婿吃点心,并备酒菜款待,给女儿包红包,即回年,还给外孙寄压岁钱。祭灶
年关,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民间祭灶的日子。这一天晚饭后,各家各户备好灶糖、灶饼、甘蔗、橘子、苹果、荸荠等十盘供品,放在灶台上祭灶。民间称灶公为定福灶君,灶母为增寿夫人。现在移风易俗,民间祭灶时,多贴春牛图。分年
分年原来叫作本年,即过了年就是明年。分年仪式在除夕的前一晚举行。分年主要是谢神、谢天地、祭祖宗,供品包括全鸡、全羊、蛋、面、水果等十盘。分年虽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展现了人们尊祖敬宗的美德。分年的供品一般摆在厅堂上,供桌上放一把刀、十双筷子、十个酒杯,还要点香、烧纸钱、放鞭炮,这些习俗至今仍保留。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是旧年的最后一夜,叫除夕之夜。在供奉祖宗之后,一家老小围坐吃年夜饭,也叫吃团圆饭。年夜饭一般有十样菜,取十全十美之意。饭后,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表达对晚辈的关爱。主妇还要在灶台、水缸、米缸、水桶等用具上贴上红纸,还要装岁饭,并在岁饭上插筷子、红枣、榛子、栗子、瓜子等。初一
正月初一,又称元旦,新的一年开始了。清晨,主妇点香、放鞭炮,全家老小都吃太平面,早餐一般吃素菜。饭后,一家人出去拜年,主人留在家中接待客人,桌上摆好福橘、糖果等,取吉利纳福人丁兴旺之意。拜年,拜年,没橘也得钱,拜年时,长辈一般送红橘给晚辈,或给红包。这一天,人们在路上见到熟人,均点头致意,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现在许多人打电话、发信息或通过视频拜年,互祝平安如意。拜年
正月初二这一日,已婚的女儿要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在部分地区称为送粉汤。送粉汤一般是送鱼肉、太平面、糕饼、水果之类的食品。民间有个说法,正月外出串门不能空手前往,要带些礼品,表示对主人的尊重。主人会煮一碗太平面,热情款待。已婚的女儿回娘家时,也要到叔叔、伯伯等长辈家拜年,并送些水果之类的食品,以表示尊重。元宵
正月十五,称元宵节,又叫上元节或灯节,是民间传统的佳节。元宵节晚上,乡村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花灯四起。花灯有走马灯、橘灯、圆灯、宫灯、八角灯等,多是民间艺人或家庭妇女结扎而成,灯内点着蜡烛,形式多样,光彩夺目。福建部分地区有迎灯踩街的习俗:以村或姓为单位举办迎灯踩街活动,每户至少一人参加,每人各扛一排花灯加入迎灯行列。 每个人心中 都有属于自己的年 一声声熟悉的乡音 一顿顿可口的饭菜 一阵阵熟悉的唠叨 承载着许多情感、愿望、信仰和思念…… 今年春节 也许你不能与家人欢聚 但吾心安处即故乡 在这个特殊的新年 原地过年 年味依旧 文 | 《琅岐文化丛书——民俗风情》 图 | 新华社、《琅岐文化丛书——民俗风情》,部分来源于网络 制作 | 福州市马尾区纪委监委★《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