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探源—闽南结婚生育为何禁忌“喜不见喜”?

风俗探源—闽南结婚生育为何禁忌“喜不见喜”? 喜不见喜作为一种婚姻或生育的礼俗的民俗禁忌,在闽南有很深的渊源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限制新婚或生育的交往行为上,是人对生育、对生命诞生的细致入微的关切,也表达了闽南对人际交往的细腻关心,背后包含着神秘的命运观,阴阳和谐思想等中国传统的观念,体现了闽南人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禁忌是民俗文化中极其常见的现象,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都有不同的禁忌。禁忌反映着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

禁忌是由某种信仰造成的人们行为的制约或禁止禁忌一般有这样那个的特点:禁忌对神秘力量和神圣物的态度是敬拜和畏怖,他力图控制或限制自己的行为,以免干犯神秘力量和神圣物,使之不为己害。

表现形式上禁忌是消极的、防范性的,在目的上,禁忌是为了避免有害于己的结果发生。禁忌只有在被怀疑或遭遇被冒犯及其载体被表述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他的存在与威力。禁忌的功能及内涵的集中展示,正是在其被某些人蔑视、践踏时。

于是人们对待禁忌的心态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在我国,禁忌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长期存在,如民间的流行的历数中,每日之下都标有吉凶,并告诉使用者当日的禁忌。

♥喜不见喜禁忌的具体表现和内容

喜人生的特定阶段特别突出的事情,尤其是与人的心理期望相一致的。

看闽南的民俗语境中喜的内涵和表现是具体的、多样的。在闽南喜不见喜的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根据调查,喜在漳州地区主要有这样几个含义,一是结婚,二是怀孕,三是生育、四是建房、乔迁等。而喜不见喜则是依据这个方面而产生的一些禁忌。

通过调查,可以把喜不见喜化约在一个妇女的生命经历中,从她开始订婚到结婚到新婚怀孕已经生产整个过程都出现了一些禁忌。喜不见喜是以时间顺序和生活内容展开的。

从时间上看,喜是从婚姻缔结开始的,适龄男女在定亲以后就开始了对喜的回避了,这时候男女的角色就发生的转变,变为准新娘和准新郎,微妙的禁忌就开始了。

在订婚时,准新娘忌食礼饼,旧时说法,准新娘倘食礼饼,则新婚之日,将有月信,其身不洁。

在迎亲时,忌讳两家婚娶相遇。俗以为这是不详之兆。以为两喜相遇,势必要比个高低,或论财势,或论人势。假如一方超过了另一方, 则比败的一方就会很丧气、败兴,因而是不吉利的;而比胜一方的喜虽然冲了淹没了比败一方的喜,但是自己的喜也因此而减弱了,喜庆的气氛受到了影响,所以也是不吉利的。说到底,还是不愿意让别人的兴致扰乱抵消自己兴致。所谓喜好事独占,讳福无双至。

因此,尽可能避开同一天婚假,如果避不开,往往会发生互相竞争,但竞争往往双方虽胜犹伤。所以在今天大多两婚车相逢,由竞争变为互换礼品。不是互相诅咒,而是妥协, 客观上收到了互相祝福的效果。不过这一禁忌现在大家基本上已经很淡了。

婚后三个月内(也有说四个月),新婚未满三个月者忌进入安床后之新房,忌参加别人的婚宴,不要进入产后不满四个月的妇女的房内。在调查中正好有一同事结婚不久,其叔叔家迁新宅,她去贺喜,她的母亲不让去,说未满三个月,喜不见喜,要回避。

怀孕期间,企业文化论文怀孕妇女最好避免参加婚礼和喜筵,不能到新娘的身边去,忌摸新娘的轿子、嫁妆、忌到洞房里去,忌坐新人的婚床。孕妇还禁忌吃食诸如礼饼、喜果、冬瓜、冰糖、酒菜等有关婚嫁的喜物等。两个同时怀孕者,也避免同榻而眠,以免喜冲喜,或者被换胎。认为假如自己怀的是个男孩子,对方怀的是个女孩子,据信,两个人在一起时,就可能暗中调过来。禁忌孕妇上产妇家,认为这样孕妇腹中的胎儿会将产妇的奶吸了去,产妇的奶会被吸干。

分娩前后,都忌遇红白喜事,以防喜冲喜或者凶冲喜,对双方不利。 产妇忌见产妇,两个分娩未满月的产妇忌互相贺喜,恐犯喜冲喜。

当婴儿满三四个月后,基本上以上禁忌就基本上像取经获得正果的孙悟空一样,紧箍咒自动失效了。

鉴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简单定义喜不见喜是指甲乙两方在有喜事的时候,在特定的场合或者时间内要互相回避的禁忌。该禁忌要求双方在行为上要求回避,其原因是认为喜冲喜。其主体基本是已婚妇女,主要关注的是婚礼或生育等时间在特定场合的交往禁忌,尤其是对已婚女性在行为上的一种特定的规范。

以上的禁忌基本归入婚姻和生育两个方面,即一是婚姻之喜,二是生育之喜。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在同一个面上的,即家庭和家族的存在与延续上的生命礼俗。

如何看待这两个方面呢?这两个方面又是如何统一的呢?从我国的传统的价值取向上来看,婚姻和生育其实是一体两面,是密切相衔接的两个环节,在《礼记·昏义》中,婚义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这里可以看出婚姻是在家族中是有对上对下的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婚姻不光是个人的事,也是家族的事情,在家族的历史延续上自己马虎不得。所以结婚的最大的家族目的是生育,也就是通常说的续香火,所以生育是婚姻的目的和必然结果,婚姻是生育的合法的手段。婚姻和生育构成了人生中极重要的内容,也是必要的环节。

由婚姻和生育可以说是人生中极其重要的事情,是人类最基本中重要的生活内容,尤其是在中国注重家族观念的社会中,婚姻和生育被提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正是由于这种重要性,它必将带来整个家族的心理和社会期望,所以人们称之为喜。

因此喜表达的就是与人们的心理预期合社会需要一致的事和物。由于婚姻和生育在人生的最大意义,所以喜通常在民间语境中称结婚为大喜,怀孕为有喜,生育为添喜等等不一而足。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使用喜字时,有喜、禧、囍等多种写法,这些不同写法就其目的而言都是为了获得吉庆和福气。这样就无形中透漏出了喜本身,所含有的宗教祭祀或者(巫术)的意味了。

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喜,乐也;禧,礼吉也;《尔雅》中解释禧,福也。尤其是禧的解释,很明显有宗教的含义。礼吉的意思就是祭祀神灵以求福。再结合婚礼的仪式,求神致福的意思会更加清楚的表现出来。

婚礼上,要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这些礼俗(仪)通常称为拜堂,这些都是有宗教含义的。拜就是以身祭祀致福的意思,通过拜天地获得天地神灵的赐福,一般认为人是天地所生,拜高堂,是因为人都是父母生养,所以婚礼包含着神灵赋予婚姻以神圣性、合法性。在这场婚礼上,祭祀的结果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生育子女,这被视为是天地和先祖最大的赐福。天地合,而后万物兴。夫昏礼,万世之始也。

婚礼有比拟天地和合、繁衍万物的含义。比如在闽南新娘紧婆家门时,要跨过炉火,民间的解释是这样的,这个仪式在闽南语中称为翻焰,和繁衍谐音,其含义自然是日子红火,子孙众多。也就是说事宗庙,继后世不但是新人的任务,也是天地的道理,也是先祖的责任,先祖的在天之灵也要庇佑后代得以顺利实现家族在香火上的延续。所以称怀孕为喜,已经包含了先祖赐福的意义。

再看囍,从造字的角度看是会意字双喜,这里要表达的愿望和祈福心理是很清楚的。使用这个字本身来看也有巫术的意思在里面,如同道士的符箓,可以役使神秘的力量服务自己一样。

当人们看到大大的两个喜在一起的时候,人心中自然而然地被一种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包围着,人们无不希望自己沉浸在众人的祝福的语言中,享受一种被幸福包围的感觉,祝福的语言有这一种魔力,这便是一种社会心理的价值取向,是人人都希冀的。不过该字基本上使用在婚礼上。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认为喜是在人生的重要阶段的重要事情。体现着人最幸福的事情,这些事情都是人人所欲、出于人本性的欢乐。都是人生正面的、积极的东西。喜变成了中国人朴素的幸福观。

风俗探源—闽南结婚生育为何禁忌“喜不见喜”?

♥喜不见喜禁忌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这里就不得不问一个问题。既然喜是正面的东西为什么两者会冲了。

这一禁忌,民间自然有一种解释,一般认为二者都是喜,而喜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力量,大家都认为喜是具有能量的,而且这种能量还因人而异,大小不同。当二者相遇时,便会冲撞,而弱的一方受到伤害。

这些解释归结起来是归因于这样几个方面,一般认为,喜不见喜是因为:

一是二者会犯冲,二是担心怕触霉头,三是避嫌。犯冲是指一方会影响另一方,造成伤害,犯冲是一个很形象的词汇,来描述二者间的这种关系。犯冲就是冲撞、冒犯的意思,该词的使用就表明了一种偶然场合的际遇。好像并非一种专门的或者故意的冲撞,似乎有刻意缓矛盾的倾向,柔化处理其对抗或潜在对抗的意味。但犯冲仍归是一种对抗性的。

冲的结果就是造成伤害,或者破坏,在这个意义上,古人的冲喜的方式也利用这种方式去克服灾厄。具体在喜不见喜的习俗中,则是避免对新婚夫妇或孕妇及胎儿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触霉头,简单地说就是倒霉,遇到了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一般来说,触霉头造成的伤害更侧重于心理上的。避嫌很多是这样看待的,比如新人不去参加婚礼,为了避免别人说新妇嘴馋、好吃懒做。

总而言之,都是对双方造成了伤害,由于担心伤害所以人们通常对之避之不及,也即是禁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禁忌就是因忌惮而禁戒。而民间分析的合理性则在于这是心理的畏惧而生,并经过长期经验只是的积累,最终称谓行为上的自我限制。

于是在解释无法圆满和信服时,人们的态度变成了消极的回避,所以只能应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些通俗的解释背后还包含着更深刻的原因,具体说来由这样几个方面;

1、家族观念和生命意识

如前所述,婚姻和生育担负着家族的历史使命,因此这个命是家族的、个人的、当然胎儿也担负着这个命,以此推理,不同的胎儿都承担着不可名状的命,当一个新妇怀孕了,意味着家族的使命得以继续延续,这个事情本身就会给家族带来极大的快慰和快乐。

这个便是喜,这种喜事不容分享的,也只应该为某家或某姓带来福气,故与别人在特定的场合的心理期望是不一样的,尤其表现在婚礼上。

喜带有强烈的个人和家族色彩,是不能和他人分享的。家的观念是一种血缘的排他性,所以在生育上,这种福是不能让别人分享的, 也是无法分享的。婚礼的形式本身具有一种为个人求福的含义,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这里拜就有求福的含义,这种福(不论来自哪里)只能是归于新人独享的。

这种幸福的力量被神圣化,人们看到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上眉梢等,于是无形中就将喜神秘化,而且喜往往是具有个人通过特定的方式获得,因此喜如珍宝一般被装入匣中百般呵护,独自享用,就如同两个人的婚姻喜悦不容许别人分享一样。以免相遇冲突。于是人们在不知谁的喜大、谁的喜小的情况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避,当然即便是知道,那就更要回避了。

为什么选择自婚后3或4个月内呢?我想这应该更应该和生育的祈求联系起来。一般来所,婚后正常的夫妻,会在4个月内怀孕。这个时间段,也正是怀孕的前期。

对于一对新人来说,这个家庭是渴望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新娘子的肚子慢慢鼓起来。这一段时间是一个容易观察的时间。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也是保障女子贞洁、切断和其他男性有来往的好办法,以维持血统的纯洁。这里这段时间的回避,应该有这样的含义。

在这三个月之间要做一个中规中矩的媳妇,三个月的时间是一个比较恰当的表现期,在这段时间内,新妇要实现角色的转换和适应,三个月应该是够用了,新妇为了在婆家有个良好的开端,在这三个月努力表现以博得婆家的欢心。这个也符合心理学上的首印效应的原理。

2、强调不见,里面也包含着深刻的阴阳和谐的观念。

从两方的不同角色来讲,在这种特定的场合,对与双方都是大事,但是实际的交往中,应该有一个角色的主次之分,比如,甲结婚,甲便是整个场景中的主角,其他都是配角,其他在此场合都是衬托,全体宾客到场都是为甲贺喜,如同所有的水都流向一个蓄水池一样。所以中国有捧场之说。即突出了主角。

在这个场合如果乙方结婚不久,也来参加,那么同样,也会有人很关注他的情况,无形中转移了人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乙方就无形中破坏了这种主次的平衡关系,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尤其是参加婚礼者基本上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熟人圈子,人际关系的平衡是十分重要。因此恰当适时地回避,可以保持人际交往中的主次区别,喜就如同一个个放光体,亮度不一,夺了别人的风头,这就是伤害了别人。也即是通俗的比下去、抢了风头。

所以避开了这些场合孕妇们可以在一起谈天说笑共事,谈论养育宝宝的经验和酸甜苦辣都不成为忌讳,这显然是特定场合需要特点的行为规范,这样做也就是按照礼俗去办事。

如果不按照礼俗去做,显然会被评价为不得体、有失礼数等,这就无形中破坏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喜不见喜的禁忌从行为的结果来看,回避很好的保全了双方的面子,不至于有冲撞,有利于维持一个和谐的人际网络。

3、安全和看护意识

无论古代还是今天生育都是件大事,都是要受到百般呵护的,更别说古代医疗卫生不发达的情况,在生育上怀孕有个不稳定期,尤其是前三个月,在这三个要格外的看护小心,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忽视的。

不少人基于怀孕者的尴尬定位,此观念认为妇女怀胎便成为模棱两可的人,既是单独的一个人,又不是单独的一个人。因此被置于正常的社会领域之外,言行上受到种种限制,正常的起居饮食的权力丧失殆尽。孕妇(俗称双人体),具有突出的异常性和危险的特征而成为一种禁忌体。

其实这种限制并不仅仅是因为定位的原因,也不单是因为突出的异常性和危险。事实上,孕妇这种角色所承担的人类延续的任务是人们最期望的,这一任务是人类之自然状态,说有突出的异常性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但这种期望也伴随着人们最担心的事情,这里面的确有危险,尤其是医疗卫生落后时。

当然这也不简单的是起居饮食权力的丧失,就如同服药时有食物禁忌一样,上升不到权力丧失这个层面。可以孕妇的禁忌更多是一种看护意识和防范意识。被置于正常的社会领域之外,其实表达的就是这个。

以婚丧为例,婚丧喜庆的场面,容易影响人的情绪,尤其是孕妇对于胎教的养成,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快,让胎儿在稳定的状态下成长,倘若于丧礼的场合之中,难免会被感染到哀伤的情绪,心情低落。另外,过去婚丧喜庆的场合,往往都在户外举行,需要长时间的站立,夏天气温高,容易中暑受病菌感染,冬天容易得到风寒;,除了容易因空气不好而感染疾病外,食物的卫生问题也要注意,因为人多嘴杂共享食物,也容易有感染的卫生问题。

也正是基于此,在怀孕的妇女的客厅不要挂猛兽图画,民俗说法,有杀气或凶气。科学说法应该是,图画让人产生心理害怕,影响胎儿正常发育。

孕妇不能去探病,民俗说法:传统认为,病乃是鬼怪所为,孕妇一旦去探病,有可能也会被缠上身,致使胎儿流产。从科学的角度来解析,原因在于医院里有很多的病菌,也是最容易被感染的地方,为了母体和胎儿的健康着想,孕妇不能去探病,也不要去产房。不可以吃婚丧喜庆的食物等,这些都属于心理看护和安全预防。

还有一种可能的猜测是这样的,根据前面的论述,婚姻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生育,从传统来看,结婚后应当生育越早越好,有道是蜜月喜、喜上喜。一般来说,婚后三个内成为人们观察新娘是否怀孕的一个重要的时间,人们的内心中期待着一个更大的喜,同时这段时间假如有怀孕,这也正是怀孕的不稳定期。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血盆报母恩》中这样描述母亲在怀孩子的前三个月中的情形,娘怀儿一个月提心吊胆,只恐怕有差错如临深渊。娘怀儿二个月草上露水,茶不思饭不想百病来缠。娘怀儿三个月形容改变,每日里身不适昼夜难眠。总之,在初期这三个月,是需要特别的看护的,人人都很关注,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

作为一种看护意识是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的,要对孕妇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这样一来,一种禁忌只有约束人的行为才算得上达到了禁忌的目的。

民间的怕冲、怕触霉头,都是因为畏惧其邪恶的结果而采取的避让行为,一旦这种禁忌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时,便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行为,这些解释虽然不一定都可信,但只要能实现约束行为的目的了。

其中所强调的时间为三个月,又认为三这个数字代表多和久,所以从形式上看,只要出了这三个月便不再忌讳。

这里三的神秘的含义可能代表中国人的事物发展的过程,这可能表达的是一种完满的世界观。其解释依据是事不过三,时间和次数上均已完满,标志着一个阶段已经过去。既然时过境迁,那么生活的中心变发生了转移,以前的禁忌也只在以前的时间内有效,出了这个时间,禁忌自然失效。这种朴素的过程论和发展观。

综上分析,喜不见喜,表达了闽南重生、重家、重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一套对生命的关照和看护规则。正是基于以上的社会心理和文化价值取向, 又加上长期的经验知识的累积,人们很重视喜不见喜的禁忌,通过这种禁忌最大限度地限制了新人(孕妇)的交往活动范围,把可能的潜在的危害降到了最低程度, 禁忌回避的遵守也能切实地起到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效果,故而即使人们已经悉知禁忌的原因和原理,但大多数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尽管不是强制性的),它已经成为我们民间礼俗文化的一部分。

风俗探源—闽南结婚生育为何禁忌“喜不见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