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庆民俗(人生礼仪)之——婚嫁(四、举行仪式3)(民俗中的人生四礼)

新娘被众人簇拥进去与新郎拜堂。过去,拜堂被称为拜天地,这是婚礼最为庄重的时刻。拜了天地,象征着天地可以为新婚作证;拜了高堂象征着新婚得到了父母的认可;夫妻对拜,象征着日后夫妇会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过去花堂摆设讲究,布置隆重,中间贴大红囍字,点起明灯蜡烛。新郎新娘要施八拜之礼。能言会道的引亲(有的另找司仪)高声吟诵:

龙凤鸳鸯,和谐一双,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三拜亲朋,夫妻对拜。

在新郎新娘行过大礼之后,接着交杯换盏,畅饮合欢酒。继而引亲再吟道:

交杯换盏两和好,

夫妻白头偕到老。

夫妻堂前花烛亮,

一对鸳鸯巧成双。

这些歌词,丰富多采,脍炙人口,也无定格,有的属即兴吟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花堂布置一切从简,一般上备一张桌子即可,墙上挂有领袖像,议程亦随之大变,突显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但一般不外乎这几项:一、给领袖敬礼;二、给二老鞠躬;三、夫妻同唱革命歌曲;四、谈恋爱经过;五、交换礼物。引亲的吟诵大都已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婚礼仪式也愈加复杂。现在的人家大都舍得花费成千上万元聘请应运而生的礼仪公司来策划、主持婚礼仪式。各家的婚礼仪式风格各异,别有特色,但也都大同小异,更趋程式化。农村青年的婚礼仪式大多在自己家里举行,而城市青年的婚礼大多在高档次的酒店举行。

现在的婚礼仪式大致有这么几项:

一、介绍新郎新娘;二、主婚人致辞;三、证婚人致辞;四、拜天地;五、互赠信物;六、饮交杯酒;七、送入洞房。

婚礼仪式主持词,没有定格,种类繁多,朗朗上口,各具特色。兹录一篇现代婚礼主持词的部分内容以证。

介绍新郎新娘:

看新郎:

英俊潇洒有魅力,

风度翩翩不寻常。

瞧新娘:

身形修长似仙女,

娇艳胜过金凤凰。

一对新人堂前站,

两心相印似蜜甜。

三生有幸良缘结,

四方亲朋来得全。

五福临门合家欢,

六六大顺庆团圆。

七星高照全家福,

八方朋友来祝愿。

久久相依又相伴,

十分美好到百年。

主婚:

青梅竹马廿六春,

相知相爱结同心。

珠联璧合成佳偶,

恭请尊者来主婚。

证婚:

钉对钉,铆对铆,

合作就比单干好。

结婚美得笑开怀,

证婚人千万不能少。

拜天地:

一拜天地之灵气,

三生有幸结夫妻。

二拜日月之精华,

万物生长全靠她。

三拜春夏和秋冬,

风调雨顺五谷丰。

拜高堂:

水有源来树有根,

儿女不忘养育恩。

今朝结婚成家业,

尊老敬贤爱双亲。

一拜父母生育情,

情深似海伴儿行。

二拜父母养育恩,

恩重如山铭记心。

三拜父母身体好,

寿比南山松不老。

夫妻对拜:

一鞠躬,头碰头,

夫妻恩爱到白头。

二鞠躬,脸贴脸,

夫妻恩爱到永远。

三鞠躬,口对口,

夫妻恩爱一辈有。

鞠躬程度深不深,

检验感情深不深。

新郎鞠躬时间长,

说明新郎爱新娘。

新郎鞠躬时间短,

洞房要跪搓衣板。

只要鞠躬时间够,

年终一定评优秀。

为保今后少出岔,

我送新郎四句话。

早请示,晚汇报,

不能在外瞎胡闹。

少牢骚,多干活,

全心全意爱老婆。

领工资,全交她,

月留十块做零花。

不吸烟,少喝酒,

不和坏人交朋友。

互赠信物:

英才成佳偶,祥柳舒心成美景。

良缘连两心,喜满人间凤鸾翔。

良辰美景最好时互赠信物表忠诚。

新人改口(给双方父母敬茶):

喝了儿媳的孝心茶,

公、婆脸上飘彩霞。

听到儿媳爸、妈叫,

快把美元往外拿。

喝了女婿的感恩茶,

岳、父母心里乐开花。

女婿懂事又能干,

红包两千不用查。

饮交杯酒:

保证婚姻要长久,

还需共饮交杯酒。

喝了这杯交杯酒,

今生今世不分手。

喝了这杯交杯酒,

夫妻挽手向前走。

交杯酒儿情意长,

祝福新郎和新娘。

喝一口,笑在脸上,喜在心头。

喝两口,今生今世,永远牵手。

喝三口,幸福生活,从今开头。

仪式结束:

祝他们一生幸福,

两情相悦,

三阳开泰,

四季平安,

五谷丰登,

六六大顺,

七星高照,

八方来财,

地久天长,

十全十美,

百年好合,

千年等一回,

万事都如意。

拜过天地,婚礼仪式结束以后,新娘还须认长辈,俗称认大小。主要是娘、婶、姑、姨、姐、嫂等本家近亲,每介绍一位,新娘要施礼,并收受一份红纸包着的见面礼钱。因过去经济都不宽裕,长辈们的见面礼钱多的是一块,有的只有五毛钱,亮出来不太好看,所以只有用红纸包着了,不像现在新娘收到的见面礼都成百上千了。

诸事完毕,宴席开始。新郎在家族中年长者的引领下到女方送客中的年长者的席上施礼,谨劝进餐,此俗称看酒。否则,女方送客是不会动筷进餐的。

怀庆民俗(人生礼仪)之——婚嫁(四、举行仪式3)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