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一“子婿日”,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家庭和睦人丁旺(正月十一子婿日)

红红火火过大年不出正月都是年,农历新年是从腊月就开始拉开序幕,到了除夕和大年初一逐渐进入高潮,过了初五以后年味还在继续弥漫着,到正月十五又将迎来一个高潮。

正月里几乎每一天都有着传说和讲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传说和讲究,让我们的农历新年过得有滋有味,显得年味十足。

正月十一属于正月里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因为这个时候年已经基本进入到了尾声,人们开始着手准备新年的生产工作,也为正月里最后一个欢庆的日子正月十五开始做准备。

正月十一“子婿日”,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家庭和睦人丁旺 正月十一在民间也被称作子婿日添丁日,因为过年期间举办祭祀和准备的食物不少,尤其是初九和初十祭拜过天公土地后,也会剩下很多的供品,这个时候会把女婿叫回家里来享用,这祭祀的供品也被称为福底,让女婿来吃也是让他沾沾福气的意思。

正月十一“子婿日”,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家庭和睦人丁旺 正月十一子婿日,作为老丈人招待姑爷的日子,有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这也是为了新的一年能够家庭和睦人丁兴旺。

正月十一的5大习俗

一,女儿回门探望父母

正月和腊月里成家的女儿是最辛苦的,因为要忙活婆家的大小事物,而且过年期间也就初二可以回门探望自己的父母长辈,其它时间要忙活自己家里和婆家的大小事物。

正月十一所有该忙活的基本已经忙完,这个时候又要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劳作,尤其是新时代的女性,不仅要上班还要操持家务和教育孩子,一年之中难得有时间会家探望自己的父母。

正月十一这天出嫁的女儿可以领着丈夫和孩子回父母家,享受一下自己作为父母掌上明珠的待遇。

二,置办正月十五的花灯

正月十五也被称为上元节,这天也是祭祀先人的节日,除了自己家里要张灯结彩以外,还要准备祭祀用的小灯笼,在民间管这叫送灯,以便逝去的先人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正月十一这天开始就要着手准备正月十五的花灯和祭祀用的灯,而且如果正月十五抽不开身,正月十一开始也可以去墓地进行祭祀。

三,家里准备今年要小孩或已经添了孩子的要给亲友送糖果和点灯

正月十一“子婿日”,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家庭和睦人丁旺 正月十一也是添丁加口和准备计划要孩子的人家的一个重要的日子,为了恭祝家里新生命的降临,也是为了家里的孩子有个光明的前程,正月十一这天家里也要提前把彩灯点亮,因为灯和丁在很多地方的方言里同音,点灯也就点丁的寓意。

正月十一这天也是家里刚有小孩的人家,回到岳父母家去给父母那边亲戚拜年的日子,这个时候要给父母那边的亲友送点糖果,也昭示着自己家里添丁加口,这个糖果一般以芝麻糖为主,预示着家里多子多福和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四,老丈人要置办饭菜招待女婿

正月十一“子婿日”,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家庭和睦人丁旺 姑爷上门,小鸡没魂,正月十一是老丈人待客招待女婿的日子,饭菜自然要准备的隆重一些,这样让女婿显得有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在新的一年里对自家女儿更好,可以夫妻和睦人丁兴旺。

老丈人招待女婿所需菜品自然要备些寓意好的菜,像鸡是必须要有的,而且要选择公鸡;鱼要整条的上,预示着生活富富有余,并且菜要为双数,出现单数就会显得不吉利。

五,姥姥姥爷要给外甥送灯笼

正月十一“子婿日”,5大习俗,2大禁忌要记牢,家庭和睦人丁旺 正月十一也被称作上采节,这天因为是女婿和女儿回门的日子,姥姥姥爷要给外甥准备小灯笼,这小灯笼有着迎春纳福的寓意。

记得以前一过了正月初五,街上就有很多卖灯笼的小贩,那时候的灯笼都是用纸糊的,中间留一个灯座,上面放上半截蜡烛点燃,很多孩子会提着这个小灯笼在晚上出来玩耍,这有着一年无病灾和前路光明的美好寓意。

现在灯笼已经变成塑料制成的,用电池和灯泡来照亮的,不过给我感觉少了一份点纸灯笼的乐趣。

正月十一的2大禁忌

一,忌赖床不起

正月十一已经到了工作日,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而且正月十一已经是立春以后,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时候是不能赖床不起的。

正月十一这天如果去老丈人家也要赶早不赶晚,虽然这天自己是老丈人家的客,但是过了中午才到或者踩着饭点去,这样显然是一种特别失礼的行为。

二,女子忌动针线

正月十一虽然名为子婿日,但是如果没有女儿哪来的女婿?这天其实是为出嫁女儿准备的节日,也是为了让她们在婆家更有地位,自己的父母才会招待女婿的日子。

子婿日这天出嫁的女子是不应该干活和动针线的,因为作为自己的节日,忙碌了一个腊月和正月,也该好好休息一下享受跟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光,况且过了正月十一又要开启新一年的忙碌,这天动针线干活被父母看到会觉得心疼,也会觉得自己的女婿不够疼媳妇,这样的日子还让媳妇干活。

过年就是过个年俗和讲究,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年俗和讲究,才使我们的年过得有滋有味,在年味渐淡的今天,一些老习俗讲究一下,也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思,大家觉得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