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三天不能下地,出嫁前用凉席打公鸡,天津结婚的规矩太多了(结婚前三天可以见面吗)
天津人的老例儿出了名的多,咱喜欢管这叫妈妈例儿。从平日到年节,规矩不断,尤其是红白喜事,例儿更多,可以说妈妈例儿几乎贯穿了天津人的一辈子。就连咱最爱听的相声,也有《红事会》、《白事会》、《拴娃娃》很多以这类元素为题材的段子。
老例儿多,说归其还是因为天津人重视传统。为嘛咱天津是下午办喜事?若往根儿上刨,就是因为老祖宗的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才叫昏礼嘛!
现在的结婚流程简化了不少,可还是不少人喊累,那可能是数份子钱数的手累。
因为跟老天津卫比,现在结婚几乎就等于嘛也没干。
老天津人以前家里都有个手撕日历吧?如果您仔细看过上面的小字,那肯定对下面这六个词有点印象: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姻制度的六礼,往后怎么折腾也跳不出这个大框去。
过去谈恋爱都得找媒人,选个门当户对的家庭来牵线搭桥(纳采),我曾听说,过去院门口的抱鼓石和门楣突出部分,即为门当和户对,这两种建筑构件的形状、数量、纹饰能反映出主家的社会地位,门当户对这个词就由此而来。
等找到门当户对的了,媒人就把俩孩子的八字属相要来(问名),然后找先生批八字,看合不合(纳吉),早年间天后宫有江少波,东门里有马先生……这都是有名的合婚先生,俩人能不能成事,全在他们这一批了。
现在几乎没人看八字了,迷信不迷信先放一边,因为:
宋小宝:现在都看星座
若果俩人挺合的,那可以初步订婚了,订婚不能白定,男女两家得换龙凤帖,大概其就算签了个合同,男方还得送彩礼(纳征),彩礼送完,概不退换。
定好婚事,男方得选个吉利日子办喜事(请期),完事就等着媳妇过门了(亲迎)。
结婚头一天,先催妆,就是过嫁妆。
俗话说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嫁妆里的物件应有尽有,尤其是大户人家,最高能陪送一百二十抬,实在穷的不行了,也得陪送一抬,过去老人家里大多有个箱子,一般就是这么来的。
结婚当天,新郎不去新娘家迎娶,而是由婆家亲戚代劳,八抬大轿去接新娘,但是姑姑不能去接(姑不接,姨不送)。而娘家要燃放百子鞭迎接娶亲的队伍,轿子落地,新娘子这才开始穿衣打扮,外边的吹鼓手也开始吹奏曲子,目的就是催新娘赶紧捯饬好了上轿。
在新娘打扮的过程中,女方家得找个小孩,拿凉席把窗户档上,然后拎只大公鸡……打到它直叫唤……
咱天津有句俏皮话:抱公鸡挟凉席——双份,就是说打鸡这小孩得拿两份喜钱。有说这是为了取功名(公鸣)之意,也有说这叫金鸡报喜(席)。
这些仪式都利索了,就可以上轿出发了,临走前新娘得哭两声,这叫离娘泪,现在没这个了,不乐出声就算不错。到了婆家门口,新娘得喊妈妈开门,这是改口的仪式,然后怀里抱着花瓶、苹果这类带吉祥寓意的东西跨火盆。
点火时注点意,别回头新娘子一米六,火苗子九丈九,要不还没见公婆就成熟人了。
跨完火盆拜完堂,新郎拿秤杆挑女方的红盖头、喝交杯酒、上炕吃子孙饺子、长寿面,这还得煮的半熟,吃时亲友得问生不生?,就为让新人说出这生字。
新媳妇盘腿上了炕,两天不能下地,这叫坐帐,据我分析,估计是跨火盆时把腿给爎了……这个传统到了今天,就演变成新娘在接亲前不能下地了。
新婚的三天之内,所有人可以不分长幼大小的闹洞房,所以女方得找个能说会道的陪房奶奶来应付,这就是伴娘的前身。到了晚上,还要请两位全活人铺炕,在炕上撤满了桂圆、花生和栗子、枣,嘴里还得念叨着一把栗子一把枣,来年怀个大胖小。
既说到这了,咱就接着聊聊养活孩子的事。
为嘛要来年生个大胖小呢?凭嘛不能过门儿俩月就生?(误
这里也有个老例。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婚后第一年是不要孩子的。但第二年还没孩子,那就得去娘娘宫拴娃娃求子了。
好不容易有了孩子,这妈妈例儿劈头盖脸的又来了。
天津有句俗语,叫快给姥姥家送信儿去!这是孩子生下来的第一件事,男方得立刻带上礼物去孩子姥姥家报喜,过去有的产妇在家生,还要把胞衣(胎盘)埋起来,压块石头,插双红筷子,图的是快立子,那时医疗水平差,婴儿存活率低,这样做无非就是图个吉利,个人觉得跟过年贴吊钱差不多,算不上迷信。
孩子出生后,产妇得喝生化汤,婴儿得吃开口药,这些都是有益于身体的,是老例儿中可取的部分。
孩子出生第三天,这是头一个大日子,叫洗三,姑娘结婚时嫁妆里有个盆,这时候就用上了。有个成语叫三姑六婆,这其中就有个稳婆,既管接生,也管洗三,一边洗,一边念叨,什么先洗头,作王侯;后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
后面还有半句,我怕涉黄就不说了,您各位自己查查吧。
孩子出生后第十二天,叫十二晌,也叫小满月。这一天得给孩子剃胎头,穿虎头鞋。更重要的是给孩子妈吃饺子,这叫捏骨缝。
到了满月就更热闹了,亲戚朋友都得来吃酒席,随份子。办完满月,母亲得带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称为挪臊窝,媳妇到了娘家不能进房间,得抱着孩子去茅房转一圈,这就是咱天津人总说的熏大个儿的由来。
依我看还不如带孩子看场球赛去了。
比起满月,天津人好像更在意百天,到了这天还得求爷爷告奶奶找人要布头、要老钱,给孩子做百家衣、打百家锁,图的就是让孩子长命百岁。
往后到了周岁,再给孩子办个抓周仪式,这老例儿也就算差不多了。
不能再往下讲了,再讲会儿该上白事儿流程了……先这样吧。
这些妈妈例儿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都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当然了,对于糟粕,我们就要毫不留情的抛弃,但对于其中的精华,比如彩礼、嫁妆、份子钱这类,不用政府倡导,咱就能很好的保留下来。
看来咱大家拎的还是挺清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