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网红打卡点”谱写人文之美沧桑之变(昆明网红打卡点)

昆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1240年悠久的建城历史,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建筑群落,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随着网红经济打卡经济在文化旅游消费中异军突起,自带网红城市基因的昆明,众多城市老地标、传统景区景点成为流量新宠和热门打卡地。

12月1日一早,借助由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昆明市旅行社行业协会和昆明市导游协会协办的多样昆明 美丽家园——昆明热门打卡地推广活动契机,记者一行再次来到昆明大观楼、云南省陆军讲武堂、翠湖、云南省博物馆等网红打卡点,领略它们释放出的独特魅力。

昆明“网红打卡点”谱写人文之美沧桑之变

昆明大观楼:长联画卷扑面而来

12月1日,寒冷的昆明骤然放晴。一早,濒临滇池草海北滨的大观公园人头赞动,从西伯利亚飞过来越冬的红嘴鸥已在湖面上翩翩起舞。

史料记载,大观公园始建于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建大观楼,公园也因此而得名,面积达700余亩,为昆明市区最大的公园。

乾隆年间,昆明寒士孙髯翁登大观楼有感而发,傲然撰书一百八十字长联,把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长联一出即惊动四方,人们争相传颂,名扬天下,被誉为海内第一联。大观楼因长联驰名中外,成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四大名楼。

当站在这座雕梁画栋的3层楼房前,那长联中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的才雄气猛,依然扑面而来,久久难以忘怀。

如今,大观楼还完整保存着清代以来不少历史文化名人撰写的楹联、匾额、题记、碑刻,包括咸丰的题词,宋湘、阮元、马如龙、赵藩、陈荣昌、由云龙、王灿等撰写的楹联,唐继尧的匾额,郭沫若的题诗……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构成大观楼优秀传统文化。难怪,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大观楼依然成为昆明的热门打卡点。

昆明“网红打卡点”谱写人文之美沧桑之变

云南陆军讲武堂:将帅摇篮魅力不减

位于昆明市翠湖公园西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被誉为将帅摇篮。它开办于1909年9月,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与创办于1906年的北洋陆军讲武堂(天津)和创办于1908年的东北讲武堂(奉天)并称三大讲武堂。至1945年9月,云南陆军讲武堂共办22期,包括校内举办的各种培训队、班,共培养各类军官、军士约9000人。

据记载,当年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师生不少是同盟会员,在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护国运动中起过重要的骨干作用,朱德、叶剑英、周保中等革命前辈均在此学习过。

现今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国内原址原状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中国近代军事院校遗址。走进这座我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只见它是一座极其标准的走马转角式建筑,其东、南、北楼均两层高10米左右,南楼上有一座阁台为检阅之用,面对着讲武堂操场;东楼为3层高16米,曾为校本部办公所用。4面楼房浑然连为一体,层高通透,错落有致,各长120米,周长480米,占地宽大,四面都有拱形门洞出入。

如今,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省内外来昆明旅游的游客,如若想要了解那个风云激荡、硝烟弥漫的历史时空,云南陆军讲武堂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昆明“网红打卡点”谱写人文之美沧桑之变

翠湖公园:人文荟萃的绿宝石

冬天的翠湖,是昆明市民最爱去的公园之一,这里不但有海鸥、美食,还有名胜。著名作家汪曾祺说:昆明和翠湖分不开,没有翠湖,昆明就不称其为昆明了。在昆明的沧桑巨变中,翠湖是个见证者,留下了一个个历史烙印,这些烙印如繁星般散落在翠湖湖畔。

如果把春城比做顾盼多姿的少女,那么,翠湖就像点缀在她头上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绿宝石。据史料记载,唐宋之际,翠湖还处在三面临水的拓东城外,是滇池一个美丽的湖湾,现小西门、蒲草田一带,还是水乡泽国。自元代赛典赤、张立道等多次疏浚开挖海口之后,滇池水位大幅下降,翠湖也就逐渐与滇池分开,但还藕断丝连,仍有河道经洪化桥、蒲草田一线与滇池相连。

明初,云南最高统治者沐英用砖筑昆明城,把翠湖围入城内。沐英仿西汉名将周亚夫屯军细柳营的故事,在翠湖西岸(今省科技馆以北)建立柳营,屯军洗马。每当天气晴和,良马千匹,或在河中洗浴,或在柳下放牧,自有一番热闹景象。沐氏子孙还在湖西建有水上别墅,称为西园。而留在城中的水域相传有9个泉眼出水,被称为九龙池,又因水域内种有菜植莲,也俗称菜海子。直到民国初年,辟为公园,才改称翠湖。

明朝永乐年间,朝廷在云南举行乡试,选定于今云南大学的山坡上设立贡院(今至公堂),那时还有考生沿河道乘船到贡院考试。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云南巡抚王继文在翠湖湖心岛上建碧漪亭,后称海心亭,翠湖自此成为昆明一景。

现今的翠湖公园,占地面积352亩。它虽小,却在湖畔及其周边区域内,保存下来具有价值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多达19处。只要来到翠湖周边,就能感受到它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昆明“网红打卡点”谱写人文之美沧桑之变

云南省博物馆:亿万年变迁于一瞬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现在建成的新馆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6393号,它北接广福路与云南艺术文化馆相邻,东与大型文化广场—云南大剧院相望,三大各具特色的建筑,构成了新的品字型文化标志性的新地标。

新馆建成后于2015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免费对外开放。云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是我省最大的文物收藏单位,同时也是云南省可移动文物最大、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和文物鉴定机构。

目前,馆内共收藏超过22.7万件(套)文物,包括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贴、邮票等。

作为云南省的文化重地,这里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现在,只要走进这个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6500平方米的新馆,就可领略史前时期、青铜时代、东汉至魏晋时期、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以及近现代时期的云南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史记》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为打通由四川经昆明通往西域的蛋毒道,兵临滇国,滇国国王举国投降,归顺中央王朝。于是,汉武帝赐予他滇王之印,复长民,同时在此设置益州郡,将其纳入版图。

据传说,距今2000多年前的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滇池沿岸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为滇的古代王国。长期以来,由于缺少文献记载,滇国的情况十分模糊。

1956年,考古学家池东岸晋宁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揭开了云南考古史上最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古滇国墓葬群重见天日,由此证实了人们对古滇王国的猜测。

1956年11月到1957年1月,在对石寨山的第二次发掘中,随着6号墓中一枚上镌四个字的金印—滇王之印的出土,古滇国国王的墓葬被发现了。该金印重90克,印面呈正方形边长各2.4厘米,高2厘米;印呈蛇钮形,蛇首昂起,蛇身盘曲,并有鳞纹。滇王之印的存在,把一个虚无缥缈的滇王国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今天,走进云南省博物馆,不但可以看到滇王之印,还可看到石寨山出土的数千件古滇国时期的文物。(记者 孟维东)

来源:云南法治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