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是为何?现代夫妻应当看看(不可借屋成双小说名字)

引言

红白喜事一词出自清朝杨静亭的《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其中红喜是指结婚、做寿,而白喜则是办丧事。

在古时候,红白喜事历来是人们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由此衍生了许多独特的规矩和礼仪。即使在现代,在我国的农村,对红白喜事依旧讲究颇多,那便是俗语所说的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那么,这句俗语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含义呢?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是为何?现代夫妻应当看看

▲农村结婚场景

01

这句俗语字面的意思十分简单:宁愿把自己的房屋借给别人停丧、举办丧事,也千万不要将其借给他人当作婚房举办婚礼。也许听起来这让人十分难以理解,虽然中国人向来对婚丧嫁娶之类的人生大事比较讲究,但是明明丧事才会让人觉得晦气、会带来霉运,而与之相反的喜事能够让人跟着沾沾喜气。为何会流传出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么一句俗语呢?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亲人的死亡从来都是一件令人感到悲伤难过的事情。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喜丧——如果死去的亲人是福寿全归、无疾而终的,那便会被看作是可喜可贺的事情,因为死者会保佑家族,令家族走向兴旺。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是为何?现代夫妻应当看看

▲喜丧风俗剪影

在举办喜丧时,家属们会将死者停灵三到五天,然后放鞭炮通知父老乡亲,并且邀请外地的亲朋好友们前来吊唁。在这段时间中,主人也会举办宴席招待前来吊唁的人。

基于这样的风俗,如果死者生前是位德高望重之人,那么他的丧事在办得比较隆重的同时,前来吊唁的人也会很多。这时一些小门小户家中的场地便会有点局促,只得向邻居借用房屋摆放花圈等丧事用品。由于举办的是喜丧并不是什么晦气之事,更何况邻里之间经常会遇到需要彼此帮助的事情,朴实的乡里乡亲们非但不会拒绝这种请求,反而会很乐意将院子或房间腾出来给举办丧事的邻居使用。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是为何?现代夫妻应当看看

▲喜丧风俗剪影

02

然而与此相反的是,人们并不乐意把房屋借出去举办婚事,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其一,结婚作为人一生中最大喜事之一,讲究的是宾主尽欢。因此期间难免觥筹交错、杯盘狼藉,而举行婚礼的人家要忙于接待客人,并没有时间及时打扫卫生。此外,许多参加婚礼的人开怀大醉之后借酒闹事,损坏屋内的家什,但新人大喜之时,屋主人也不好索要赔偿。

其二,新人举行婚礼自然要入洞房,纵然房屋场地可以借给新人使用,但是如果还要将自家的床借给新人行洞房之事,大概任何人都会心生反感。更何况因为古人认为,新的生命是由灵魂轮回转世而来,洞房很有可能会引来鬼魂投胎。投胎成功便罢了,倘若不成功的话那会非常不吉利。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是为何?现代夫妻应当看看

▲新婚夫妻照片

其三,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曾有过夫妻去别人家时,不能在同一间屋内睡觉的习俗。因为老人们认为夫妻俩到别人家睡在一起,是犯忌讳的,会坏了家里的风水,使屋主人的后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因此哪怕是妻子带着丈夫回娘家之时,也不能在一起过夜。

03

由此看来,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似乎有一定的封建迷信因素。不过现代夫妻其实也可以看看。主要两点,一是礼貌问题,到别人家做客不比在自己家,如果夫妻俩把主人家的床铺弄乱弄脏了,也会令人心生膈应;二是方便问题,逢年过节时床铺不够用的情况下,夫妻分床睡,一个床上还可以多睡几个亲戚,倘若是夫妻一起睡,便只能由他们独占那张床了。某种各种意义上,算是一种资源浪费。

“宁可借屋停丧、不可借屋成双”,这是为何?现代夫妻应当看看

▲新婚夫妻照片

然而,随着时代的逐渐进步,后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明开放,许多古时候的习俗已经被大多数年轻人摒弃了。当然我们对这些俗语和习俗可以置之不理,但并不能全盘地将其否认,因为那只是当时的人们对一件事情的不同看法而已。

结语

圣人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众多的人里面,总有一位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且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之相似的缺点,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恰恰也是我们后人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与其相关的俗语应该采取的态度。

参考资料:

《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

《论语·述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