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有一句话非常出名,那就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理解,许多人可能会感觉到气愤,难道古代对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不讲礼节,而士大夫阶层犯法就可以不用追究吗?说好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呢?
其实,所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是特权阶级给自己开绿灯,而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表现。
“礼不下庶人”不是说对老百姓可以无礼,而是在礼仪要求方面对普通老百姓可以放宽松,不必太计较。古代贵族教育要求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其中的“礼”又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每一项礼仪制度都有复杂的程序。如果要求大字不识一个的普通老百姓学会并遵守这些繁文缛节,那就就未免太强人所难了。因此统治阶层对老百姓的要求就是“礼不下庶人”,只要不犯事,履行对国家的兵役、纳税等任务就行。至于平日里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之类的事情,那就全靠社会公德约束,真要这么干了也没人跟你计较。
但是,对于士大夫阶层,那就不能不讲“礼”了。上文中已经提到过贵族必须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当时如果身为贵族却连六艺都不会,那在贵族圈子里基本就混不下去了,因为根本没人陪你玩。
在六艺之中,又数“礼”排名第一。在古人心目中“礼”的重要性是我们现代人所难以想象的,有时候一个王朝在面临危机时,如果有人想要特事特办,僭越礼制,那就必然会遭到痛斥,搞不好提出建议的人还会因此身败名裂。
此外,也有人会通过“礼”来实现其个人的权力野心。比如明朝嘉靖皇帝是以旁支宗室身份继承了皇位,他知道朝廷里的元老大臣们心底里看不起他,于是就整出了一套“大礼议”运动。在经过了长达三年的“大礼议之争”后,嘉靖皇帝成功将掌握朝廷大权的内阁首辅杨廷和赶下了台,从此独揽大权。
对于士大夫阶层来说,“礼”就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人生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都是靠“礼”来进行约束,而不是靠“刑”来进行威慑。但这并不代表士大夫犯法就可以不用追究。
“刑不上大夫”其真正的含义是士大夫阶层都是身份高贵的人,他们应该自重,不能违反法律。万一违法犯罪了,那也不是不用追究,而是不应该对他们实施肉体上的刑罚进行羞辱,正所谓是“士可杀,不可侮”。
不过,事实上古代法律在对士大夫阶层犯罪事情的处理上还是很宽松的,普通罪行一般会被免于处罚或是从轻处罚,只有犯下十分严重的罪行时,那才会真正对其进行法律制裁。不过,只要犯的不是像谋反这种危及皇权的重罪,即便是处死也会给予体面照顾。比如普通百姓会被判斩首的罪行,士大夫们会被判喝毒酒或自缢,用相对体面的方式死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