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 礼不下庶人是孔子说的吗? 难道孔夫子也有阶级歧视?
孔子有一句话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很多人觉得难道孔夫子也瞧不起老百姓吗,支持大夫阶层有特权。
但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这样理解的。
孔子虽然不同意他这么做,但是也没有强迫他,而是问他,你这么做,心安吗?心安的话你就去做、
这才是孔子关于礼不下庶人最好的理解。
而刑不上大夫呢?
这里面的“刑”并不是指刑法,而是指肉刑,指那些损害人身体、侮辱人人格的刑法。
在周时,因为诸侯都要定期朝见周天子,而受了肉刑的贵族肢体有残缺就难免会不雅观,因此贵族可以不受肉刑,但是要接受别的处罚。
而古时士人阶级一般也把脸面尊严之类的看得比生命都重要。就像司马迁被汉武帝施以宫刑,看似汉武帝留了司马迁一命还算宽容,但是在当时人看来这个刑法对司马迁来说比杀了他还残忍一万倍,而司马迁可以忍受这个屈辱,这才有了《史记》。
古时犯人犯罪,都要在犯人脸上刺字,用来羞辱警告别人,现在我们看许多人没事还喜欢自己去刺青,但是这在古代同样是很严重的羞辱。
之所以“刑不上大夫”,是因为大夫更能保证自己的行为跟品格,就算犯了错,他们也会主动自己惩处自己,我们看一些影视剧作品里日本人喜欢剖腹谢罪,也是同样的道理。
古时的士人阶级就算是死,也一般都死的比较体面。
例如,赐毒酒、赐剑、赐绫,不用国君说,他自己也会主动自尽,除非国君对这个人恨之入骨,才会对这个“大夫”施以“刑”。
这便是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最正确的解释,至于后面只是人们为了利益等的考虑对这句话进行了曲解。
这句话原句出自《礼记·曲礼上》:国君扶式,大夫下之;大夫扶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这句话讲的是古时人们见面时候的礼仪。国君跟大夫见面,国君行扶式里,大夫要下车向国君行礼,而大夫跟士人见面,大夫要行扶式礼,士人要下车行礼,而到了庶人,庶人根本就没有车,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你怎么能苛求庶人去行这个礼仪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庶人、对底层民众要宽容,因为他们忙于劳作,所以就不能跟大夫士人一样什么礼仪都讲究。 礼应该是出自本心跟实际情况的,不必去遵守外在的约束。 就像孔子的弟子宰我曾经问孔子,三年的守孝时间太长了,我能只守一年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