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

200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将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文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

(图一:十三陵总体格局是个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北部山势绵延,最高峰为天寿山;西边白虎、东边青龙为护砂,草木茂盛;中间明堂地势平坦,生机勃勃。而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十三陵的水口在天门西北乾位,贯流其中,从东南巽位地户出,最后汇入十三陵水库。)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二:定陵明楼。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建筑布局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方向为戌山辰向,都是阳山阳向,是二十四山中的吉山吉向。传说挖穴时,棺椁下面是大石头无土,犯了风水大忌,成为十三陵中最不吉利的吉陵。三百年后,可怜的万历皇帝尸骨挖出来被一群小将们烧毁,可悲可叹!)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三:棱恩门前的三座白石桥。为什么是三座,说法比较多,有的说取道家三生万物之意;有的说是左文右武中神道之意。)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四:棂星门,传说中的阴阳门。过了这个墓门游客就来到了墓主的阴间世界,一般说是绕着走为好。回来时,很多人会喊:我回来了)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五:螭首龟趺,也叫石龟驮碑。螭首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力大无穷。民间谚语说摸摸乌龟头,一辈子不发愁;摸摸乌龟腚,一辈子不生病。)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六:福寿如意衮服。上刻十二章纹。 它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最高等级标志。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七:定陵地下宫殿平面图。建筑样式取九宫格,去除四翼,即为此样式。)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八:金刚墙。守住地宫的最后一道关隘。定陵建造很早,万历死的很晚。为了防止建好以后自己还能找到,于是在某处设立指路碑,内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万历的大臣们找到了陵墓,将它葬于此,后人也因指路碑找到了金刚墙。定陵成为了目前十三陵唯一被挖掘出地宫的陵墓。)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九:神道。故宫中间为御道,皇陵之间为神道,只为帝王开启。两旁为神兽,一排坐一排立,再往后为武将功勋之臣,全长七百多米,显示了陵墓主人的威仪。但整个神道并非直路,而是曲曲折折。原因有曲径通幽的审美特点,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两旁山势高低不平,为了取得视觉上的平衡感,路的方向随之发生变化。)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十:望天犼二尊。龙之第三子,本称蒲牢,外形属辟邪、貔貅一类。向北的犼叫作望君出,意思说,皇帝应该经常出去体察民情。向南的犼叫作望君归,意思是希望皇帝不要长期在宫外贪图游乐,以免耽误国事。)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十一:獬豸,又叫独角兽。它额上有一角,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十二:大象。神道体量最大的石兽。也因为这些石兽体量大,所以得以保存。毛主席曾在此合影,旁边就有一幅合影照片。)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十三:持瓜盔甲将军像,传说中的金瓜击顶。)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图十四:朝衣冠文臣像,是研究明代服饰的极好案例。)

明十三陵的风水景观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