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干亲”,这个传统结亲模式,为啥被现代年轻人敬而远之?(农村干亲双方怎么称呼)
曾经在农村极为流行的干亲(没有血缘关系,依靠情感结交而形成的亲戚),为啥如今越来越少见了?曾经的流行,为啥会遭到现代人的抵制?又为啥说干亲之间每逢过年就是一道坎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先来聊聊干亲是如何形成的。
一、干亲形成的原因
干亲又称为干亲家,意为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依靠彼此之间的情谊或某些方面的利益,从而形成的一种结合形式,其中一方的子女,认另一人为干爹。 而促进干亲形成的原因,一是兄弟或姐妹情谊的升华,二是相互利益的一种交织。 在村里,如果你势单力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较少,有人就通过结干亲的方式来增加自己在村里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外打工的游子,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样以结干亲的形式来促进工作上的合作及提升生活中的安全感。 生意场上的干亲更具有功利目的,纯粹就是连接双方生意的桥梁。 曾经的农村年轻人,如果没有结一个或多个干亲,就是没有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也代表了沟通能力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那时候干亲多的农村人,代表的就是一种风光,一种面子,这也造成了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的结干亲行为。 所以,很多结干亲纯粹就是一种冲动结交,冷静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二、干亲遇到的问题
在当地农村,每年的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干爹要提前去给干儿或干女儿去送饭,意思是在新的一年里,干儿女就会衣食无忧,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然,所谓的送饭,也仅仅流于形式,就是拎着各种礼品去亲家那里走亲戚罢了。 大年初一,是为父母拜年的日子,同时也是干儿或干女儿前去干爹家拜年的日子,在这一天,拎着礼品走亲戚依然是主题。 除了平时两家有红白喜事要互相往来之外,春节期间的互相走动,就成了维持这种亲情的主要方式,而这种形式并非像血缘关系那样牢不可破,而打破这种平衡的,往往是微不足道的礼品或者说大家都比较重视的礼节。 毕竟,对于感情深厚的干亲当事人来讲,礼品和礼节往往都是繁文缛节,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但毕竟这种关系是平衡的,如果双方的礼品(包括压岁钱)长时间处于不平衡状态,从而也就会引起心理的不平衡,而最先产生不平衡的,一定是各自的家属,而后再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当事人,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关系的破裂。 俗话说干亲礼上亲,俗话之所以形成俗话,势必有它存在的道理,说到底,所谓的礼节,也是建立在礼品的基础上,没有足够礼品的支撑,再周到的礼节,也是没有灵魂的。 由于性格和生活条件的差异,结干亲后的当事人不可能长久维持着一种平衡,然而,无意的破坏也是一种破坏,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双方所形成的干亲也就宣告无效了,为此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在少数。三、冷静看待结干亲形式
为此,当代年轻人在面对干亲这种形式时,就多了几分冷静,很多人认为,既然兄弟之间有感情,那就维护纯粹的兄弟情吧,平时遇到红白喜事可以来往,但结干亲就免了吧,谁也不愿意因为礼品的多寡造成双方的不愉快,从而加剧兄弟情谊的破裂。 在农村,结干亲是一种传统,其中的弊端也一直存在,只不过到了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当代,人们就过多看重了物质,从而影响到传统结干亲的纯粹性,那么,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结干亲这种形式在未来是否能重现辉煌呢?★《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