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少女”到“人设崩塌”,成名近20年的蒋方舟经历了什么?(天才少女观后感)
在整个80后、90后群体中,蒋方舟或许是以文学起家名气最大的几位之一。
头顶天才少女、神童作家的称号,9岁出版第一本散文集《打开天窗》;中学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开设报纸专栏;20岁不到出版十余本书籍,靠自己为家里买了房。
在寻常人还没积累起步的年龄,她似乎已功成名就: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图片来源自网络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曾被冠以生女当如此之赞誉的她,却在成年后被编辑劝言放弃小说写作,称其不具天赋。
从代笔门事件、清华破格录取的争议到近日的被质疑亲日,她如活靶受八方来箭,一举一动总踩公众情绪雷区。
一路走来,这位轰动文坛的少女,因为母亲精心营造的天才形象享受了无尽优待,也在光环褪去之后,切实感受到身份认知的割裂……
天才少女背后的打造者
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也涉写作,曾获榕树下第一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的小说一等奖。
女儿刚出生,尚爱兰担心她有智力障碍,将她放到同产房小孩身边。别的孩子都挺正常,只有她两眼望天,一动不动。这让尚爱兰悬起了心,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都仔细观察女儿的智力情况。
尚爱兰和婴儿蒋方舟
等蒋方舟稍微长大了一点,作为语文老师的尚爱兰让女儿做了一套试卷,没想到竟拿了满分。这让尚爱兰对女儿的认识大为改观,欣喜之下,决心全力培养女儿。
尚爱兰认为:读物的水平,决定了认知的水平。如果读物过于低智,培养出来的读者就过于低智。
于是,在魔鬼训练法让女儿大量识字后,她将家中小孩看的卡通画统统送人,儿童读物换成了一溜儿的成人书籍:《撒哈拉的故事》、《刘墉全集》、《卡夫卡全集》……
这一年,蒋方舟5岁,还没上小学。
《卡夫卡全集》
一直读到7岁,尚爱兰又提出新要求,不仅看,还得写。
周末,她给独自在家的女儿留下纸笔,附带一句 你写哦,自己好好写哦。
寒暑如一,笔耕不辍。
天冷想赖床,蒋方舟朝着母亲大喊:我写到哪儿,你规定一下! 尚爱兰没有半点恼怒,平静回答:在我回来之前,一定要写到这儿。
图片来源网络
暑假了,听说美国有个9岁小孩,和爸爸合写了一本书。
尚爱兰转身对女儿说,国家有规定,小学毕业前,每个小孩都要出版一本书,不完成就要被警察抓走。
恐吓之下,年幼的蒋方舟写出了第一篇文章。
虽然有些乱七八糟,但尚爱兰觉得有希望:一星期收一颗蛋,五年以后积攒多少?——凑足一本书绰绰有余。
奔着出版的目的,母女俩一个负责监督,一个埋头写作。
烦的时候,蒋方舟就问:到底能不能出版啊?我写了这么多,还没写够啊? 尚爱兰肯定地说:肯定能出版,我向你保证。
图片来源网络
就这样,蒋方舟9岁那年,尚爱兰联系出版社为她出了第一本书——《打开天窗》,共收录67篇文章。
彼时,蒋方舟笔下的文字充满了孩童世界的纯真与幽默,她以一种稚嫩而肆意的姿态闯进了文坛,也是那一年,让很多人认识了蒋方舟这个名字。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名为《推销》的短文,讲的是蒋方舟一次推销电热写字板的经历。故事结尾,蒋方舟写道:以后谁再提到推销,我就跟谁急。
尚爱兰却说:不可能,一个人要想有出息,一辈子都离不开推销自己。
蒋方舟和母亲尚爱兰
尚爱兰的营销确实成功。
《打开天窗》出版后,凭借9岁出书的超低龄写作,媒体纷纷关注。很快,这本书被湖南省教委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
蒋方舟也一举走红,成为众人眼中所谓的天才少女。
上初中的蒋方舟
2002年,12岁的她又接连出了两本书。
一本是《青春前期》,写小学五年级时和同学发生的趣事,另一本叫《都往我这儿看》,记录生活中的小故事。
但这还不够,18岁之前的蒋方舟被母亲推着不断向前走,步履不停。其中,《蒋方舟的作文革命》一书的宣传语如此写道:对一个写作天才成功之路的智慧解读。
尚爱兰所写《蒋方舟的作文革命》
在尚爱兰的推动和媒体的追捧下,蒋方舟一边加速写作,一边出席各类活动。
开设报纸专栏,受邀各种谈话,当选少年作协主席,中考时作为特长生被武汉名校华师一附中录取,高考降分60进清华……
如同第一本书《打开天窗》的书名,蒋方舟打开了自己的人生之窗。
江郎才尽的噩梦
然而盛名之下,却是重压。
蒋方舟非常清楚,她的小学同学们就是我不写书的样子。
梦想的人生已经实现,可少年天才的名号是褒奖,也是陷阱。
蒋方舟说:对小时候的我来说,如果有一天江郎才尽变成普通人怎么办,是噩梦一样的存在。
图片来源网络
噩梦似乎应验。
2013年毕业那年,蒋方舟集解大学期间所写散文、杂文、时评、书评,出版《我承认我不曾历尽沧桑》。并在书中,直言自己面对作家身份时的尴尬与无奈,在学校里,她是被推向特殊点的异类;在社会上,她则受到了无数的质疑和否定。
然而,当这本剖露心迹的书出现在豆瓣时,评分仅为7.1分,点赞最多的短评写道:
通篇不绝的引用,导致看得也难过,像是说书人用蹩脚的串场词串起了好多不相干的段子。
这本被蒋方舟自认恶评如潮的书,
却是她所有书中评分最高的一本
毕业一年后,她尝试又写了一本小说,名为《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只是评分依旧尴尬:6.5。
底下长评点赞最高的标题是:
一本要拼命强迫自己才能看到第五篇,却最终因生理不适而阅读失败的书。
《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屡屡受挫后,蒋方舟陷入了自我怀疑。
她抽身前往东京,放空自己。
歌德37岁时抛下一切,前往意大利,创作出十八世纪欧洲文学的压卷之作《浮士德》。蒋方舟认为意大利拯救了他,把他从一个附庸风雅的公务员的命运齿轮上解救了下来。
因此她寄希望于此次的东京之行来拯救自己。
蒋方舟在日本
然而现实残酷,蒋方舟在日本呆了一年,所写《东京一年》中绝大部分内容,仍和从前的杂文一样,存在大量的引用,对他人故事的转述。
有人犀利指出,蒋方舟缺少对作品的消化能力,没读书的时候,肚子里没货,读了很多书,肚子里全是别人的货。
似乎,当年尚爱兰逼蒋方舟走的,是一条不适合她的文学路。
在声名的高楼里画地为牢
童年时,尚爱兰逼蒋方舟的一把,把女儿架上了少年天才的高台,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机遇的非凡之路。
而在成年之后,蒋方舟却悲哀地发现,高位不胜寒,低头望去,是遍地的平凡与庸碌。
图片来源网络
这座声名的高楼,也是桎梏的牢笼。
对于母亲控制欲极强的培养方式,蒋方舟很早就感到无所适从。
整个高中时期,蒋方舟都没有朋友,她的生活除了千篇一律的写作,剩不下真实的自己。她曾对母亲发泄式地吼道:都是你害的,都是你把我变成了一个这样的人!
但母亲尚爱兰却不以为意,她告诉女儿:快乐不重要,做成事才重要。在她眼中,成功、出众, 是蒋方舟唯一要做的事。
图片来源网络
复旦大学毕业典礼上,王安忆曾如此致辞:
生活和人生,本是弥漫的氤氲般的形状,质地也具有弹性,如今越来越被过滤干净,因而变得光滑,坚硬,并且单一。在外界所看不到的地方,为了成功、出众,蒋方舟人生前十几年的生活,被母亲过滤得坚硬且单一。 整个成长时期,她都没有自己的意志,好似母亲的提线木偶,被真实的生活隔绝在外。也因此,她在《审判童年》这样言道: 对于虚假的童年,我历历在目触感依旧;对于真实的童年,我一问三不知。 图片来源网络 少年天才的光环,就像一把时刻悬在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把蒋方舟的生活一步步逼入窄途。 作家刘瑜说:一个人还没有写出他自己最满意作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代表了,这个代表的角色和身份真的很沉重。 蒋方舟自己采访时也表示,自己害怕成为代表,代表就是一个靶子。可如今,蒋方舟便是这样一个靶子,却无力还击。 图片来源网络 她心里清楚,自己缺乏作家的天赋。 在《东京一年》之后,有读者曾评论蒋方舟9岁是天才,15岁是才女,25岁就是普通人了。 诚然这样的评价有些刻薄,但人不能永远活在过去的功劳簿上。 蒋方舟当初博人眼球的少年作家之名,重在少年而非作家。 当少年不在,需要以实力证明自己作家的定位时,尚爱兰当初强逼的弊端也显现出来—— 尽管年岁增长,却一直没能拿出足以服众的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 没有作品的青年作家,不再年轻的天才少女。如今,对于朋友的这段书评,蒋方舟已欣然接受。 三十而立的她,开始接受自己的平庸。 尽管已与自己和解,但才不配位始终是萦绕蒋方舟多年的争议之源。一个似是而非的负面新闻,便能轻易将其置于众矢之的,一如几月前的亲日风波。 图片来源网络 一边享受平凡的人无法拥有的优越人生,一边饱受质疑与争议。 尚爱兰让自己的女儿走上了一条鲜花荆棘兼有的路。 可若回到二十年前,给蒋方舟一个选择的机会,她还会重走今天的路吗? 作者:精英说编辑部。精英说是全球精英、海归和留学生的聚集地。我们传递全球资讯、探讨文化百态、创新社交模式、发现独立思想。这里有温度也有态度,欢迎气味相投的你关注精英说(ID:elitestalk)。 Reference: 往事叉烧 | 蒋方舟:虚假的童年,我历历在目 郑晓说历史 | 天才少女蒋方舟,记忆中虚假的童年,我至今历历在目 文友导刊 | 蒋方舟:我再也不想讨好别人了 势场 | 为什么蒋方舟那么遭人反感? 网文派 | 蒋方舟:摘下才女作家的标签,我才能过上自由且轻松的生活 三联生活周刊 | 蒋方舟:从「天才脚本」里挣脱 东方早报 | 蒋方舟专访:我顶多是个乡镇级天才 知乎 | 蒋方舟:那个9岁就出书的神童后来怎么样了 | 专访 博客天下 | 蒋方舟:心口一个勇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