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葬品都是奇珍异宝?你对陪葬一无所知:大熊猫都能给埋了
我们看各种各样的电视作品和小说,里面总会描写古墓中有各种各样的陪葬品,除了很多金银财宝,还有很多现代从未见过的奇珍异宝,有的甚至带着神秘诡谲的色彩。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那么在真实的古代墓葬中,真的会有那么神奇的陪葬品出现吗?
古代墓葬中的陪葬品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金银等贵重物品、壁画、殉葬者、俑,还有各种各样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十分丰富。今天文章来介绍一下古代墓葬中比较有趣的几种陪葬品吧。
古代的王公贵族有让周边的侍从、宠姬等人殉葬的现象,所以就会制作很多人形俑,以便在墓主人死后仍然可以侍奉左右。
但是除了需要人类,他们也会让喜欢的宠物也进入墓葬中陪伴。比如常见的宠物就有猫猫狗狗之类,很多的墓葬中除了人形俑以外,还有很多动物形状的俑。
我们在博物馆中就经常可以看到,最常见的就是陶狗,各种各样活灵活现的小狗,它们在黑漆漆的墓穴中仍然保护着主人的安全,但是也还有其他品种的大型动物俑,比如在秦始皇陵里面的陶马,还有比较凶猛的动物,万兽之王老虎。在四川的崖墓当中,考古专家就发现了新奇、罕见的陶翼虎,年代为东汉中晚期。
目前,这种陶翼虎在四川地区仅发现2件。这只老虎看起来还有一些呆萌,它的脊背上还有一个洞,但是又不是烧制过程中的透气孔。考古学家猜测这种器型可能是模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动物状青铜尊,有一种复古的风格。
此外还因为这件器物非常特别,长着翅膀的老虎?似乎只有在神话故事中才有机会听到,古人是如何把翅膀跟老虎联系到一起的呢?其实关于长翅膀的老虎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了,但是那个时候人们都认为这种动物十分凶残,它们会作恶吃人。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把带翅的老虎都赋予其贬义,看做是邪恶的一种存在。
后来汉代的时候修仙思想盛行,长着翅膀被人们看做仙气飘飘的代表。在那个时候的动物俑中,不仅有长翅膀的老虎,还有牛、羊、马、狐狸、兔子,甚至蛇和骆驼,都拥有了仙气飘飘的翅膀,长着翅膀的蛇?仔细想象一下也觉得十分有趣。随着修仙思想的普及和发展,带着翅膀的形象也随着人们的思想的转化变成了正面形象。在《山海经》中曾经记载了一种神兽的形象穷奇,状如虎,有翼。意思就是有一种叫做穷奇的神兽,外形长的像老虎,但是却长了一双翅膀。有很多的影视作品也出现了这一神兽。
在墓葬中,不仅有人工制造的动物俑,还有真的动物出现,并且出现的动物品种让人无法想象,人们可能以为是常见的宠物,再特殊点就是老虎狮子,但是这样的猜测都不正确。在汉文帝刘桓母亲的墓穴,考古学家就挖掘出了大熊猫的骸骨。就是现在我们的国宝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真的是非常可爱了,在古代就吸引了人类的喜欢,一直到了现在仍然是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存在呀。
除了各种各样可爱的小动物以外,墓葬中还有一类十分重要的陪葬品:壁画。
那个时候没有相机,有什么想要记录下来的画面只能依靠人工绘画,古代壁画的画风也与我们现在主流的绘画风格相差径庭,再加上年久失修,壁画的颜料会随着时间脱落褪色,所以大多数壁画都带着一种浓重的历史感。
现如今最出名的壁画就是敦煌的佛教壁画了吧。但是大多数的人在看壁画的时候都是一头雾水,放眼望去只能看到画面上人物一群群站着,十分热闹。但是这壁画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单单从画面也看不太懂,除非对这类故事和背景有一定了解的人员,普通观众也没办法领会到壁画所传达的意思。
中国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不单单只会打猎,也有一颗爱美之心,喜欢涂涂画画。人们最早发现的完整墓葬壁画在西汉早期,后来壁画不断发展,在唐朝时期达到顶峰,在宋以后,壁画的题材发生了变化。元朝时期,由于不同民族之间习俗不同,壁画的发展逐渐走向了下坡路。
壁画和绘画作品一样,也有着不同的类别。有的是专门记录现实生活的,还有一种是记录古代故事,包括一些忠烈传说和神话故事,此外就是一些带着神秘色彩和美好希冀的特殊图案,比如祥云和日月星辰。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陪葬品就是玉冥器,最出名的陪葬玉衣就是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使用金丝织成的玉衣,想想就觉得十分奢侈。不过根据墓主人身份的不同,也会分别用金丝、银丝和铜丝编织,除了穿在身上的玉衣还有用在身体其他部位的玉冥器,比如放在墓主人口中的玉蝉,又称玉唅或玉琀,还有放在墓主人手里的握玉,不希望墓主人空手而归,所以会在手中放一块玉石,带着亲人美好的祝愿。
还有一类玉冥器就是玉塞,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如果堵住人体的各种孔洞,就可以防止人的真气顺着孔洞泄露体外,这样就可以防止尸体腐烂,至于在他们的想法中,真气到底是个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玉塞的种类也有很多,塞进眼睛和鼻子等的形状都不相同。在满城汉墓中就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玉塞。
古代墓葬中的文物闪烁着千百年来国人的智慧之光,文物不仅仅是冰冷的样子,也不应该被束之高阁,历史也不是全然没有温度,有很多的器物在现在看来依然十分惹人惊叹,有的器物也看起来十分滑稽可爱。如果有机会去博物馆中参观,就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