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陵中的陪葬品又多又精,这五件残品却成为黑马,被认为是国宝(印山越国王陵陪葬品)
在1983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广东省,各地建设一派繁忙景象。在广州市越秀区的象岗山上,施工建设正在紧张地进行之中。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本来修建公寓的工地上,却意外得到了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
这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南越王墓,墓主人是南越国第二任国王赵昧。因为当时处于南越的强盛时期,也没有遭到盗墓贼的光顾,所以留下了数量不菲的陪葬品。包括金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等等在内,一共有1000多样之多。
为了更好地保存收藏和宣传这批2000多年前的重要文物,当地政府特地在南越王墓原址修建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馆藏文物便是以这次出土发现为主。其中,最负盛名的当然是西汉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另外西汉角形玉杯也因为独特的造型,在玉器史上占据着绝对重要的地位。
这还不是南越王墓葬中国宝级随葬品的全部,在2002年1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人们惊奇地发现,除了角形玉杯以外,南越王墓葬中铜屏风构件5件也得以入选。这也是当时一个不小的新闻。
要知道,这个目录之中的文物,都是耳熟能详的国宝,而且只有64件(组)。比如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直裾素纱褝衣、T型帛画,比如长信宫灯,还比如淳化大鼎、何尊等等。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文物都是保存完好,价值不菲的。说到底,这5件铜屏风构件,还只是当时留下的残件,又怎么能够入选呢?
我们看看这5件铜屏风构件到底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人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当年赵昧下葬的时候,这件屏风是作为他平时的生活用品一同随葬的,应该是完整无缺的。但因为2000多年的历史侵蚀,屏风的木结构或者丝布结构部分已经完全腐朽,化作齑粉,只留下这5件铜制配件,诉说着它的风采。
朱雀屏风铜顶饰高为26.4厘米,它的形态栩栩如生,张开双翅,仿佛就要飞翔,两只翅膀之间的最大距离为24.5厘米。它应该是立于屏风两侧转角之顶,在这里可以俯视众生。它的头顶还有管装插孔,专家推测应该是放置孔雀等珍稀禽类羽毛的。
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高为16.7厘米,宽为56.3厘米,厚度仅仅只有4厘米,展现了当时南越工匠已经具备不逊于中原地区的工艺水平。它的造型非常精美,两面都是兽形,两面的形象一致。铜兽双目圆突,张口露齿,表现出威慑天下的霸气,它应该是装在屏风顶部上方中间位置,是这五件配件中最为显眼的。
人操蛇屏风铜托座位于屏风右翼障的下转角,是最具有南越风土人情的物件。它的高度为31.5厘米、横长为15.8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活页,是作为屏风构件的实际用途。下半部为托座,是以南越力士为主要造型。这个力士穿着与中原人士完全不同,应该是当时越人装扮,他口中咬着一条双头蛇,双手双脚也各降服一条蛇,再现了当年越人操蛇的传说。
蛇纹屏风铜托座位于屏风正间两边,由套筒和支架两部分组成。套筒是用来作为屏风转动所用,而支架则是由三条相互绞缠的蛇组成。这三条蛇,凶狠硕大,令人印象深刻,表现了当年南越多山多丘陵地带中,最为常见的动物。
蟠龙屏风铜托座有一模一样的两只,它们位于屏风两边屏障下。主要造型是蟠龙,其实还包括了蛇、蛙两种动物。蟠龙昂首蜷体,以半蹲的姿态位于托座上,它的四足所踩踏的地方,正是两条蛇组成的支座。两条蛇之间,还缠着一只青蛙。关于这件配件的形象意义,是争论最多的。
就是因为这五件铜屏风构件做工精致,形象生动逼真,展现了当年南越国的风土人情和南越王本人的情趣爱好,所以尽管只是配件,也成为了我们了解当时历史背景的重要文物,是当之无愧的国宝。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