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葬来了!骨灰放进一个深10公分的树洞,我国还有哪些丧葬形式?(树葬保留骨灰吗)
一则植入式树葬来了的消息登上了热搜。原来2021年12月12日在河南福寿园树葬花园举行了一个创新生态树葬实验活动,内容是人百年之后将骨灰存放在树干中,然后通过可选的手段再将伤口愈合。
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
据报道创新生态树葬发明人是王先生,他是九三学社社员。王先生从医生做手术中获得灵感,既然人体内植入假牙、支架,那么人的骨灰为何不能植入树木呢?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了流程,先找到一棵直径大约30公分的树;
然后用工具在树干凿出一个直径3公分、深10公分的柱形树洞;接着把存有骨灰的金属罐塞入树洞,树皮恢复原状;最后再消毒、补充生长液和营养液后对树进行包扎。剩下的工作就是等待树木伤口愈合。
事实上,这种树葬方式早在2008年就已实行。当年的清明节,郑州市第一届生态树葬活动就在河南福寿园举行,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个家庭、约1500多个逝者免费进行生态安葬。
这种新型的殡葬方式固然是一种创新,但有网友提出疑问为何不直接把骨灰埋在大树下面呢,干嘛花费时间、精力在树干上开洞、多此一举呢?
事实上,我国是支持树葬(骨灰埋在树下)的,一是节约用地,要知道几千年以来我国以土葬为主,按照一个人占有1平方米计算,再结合我国人口,这无疑是占用巨大面积,树葬则没有这方面的困扰;二是利于树木生长。此外,从树葬还延伸出了花坛葬、花葬、草葬等各种绿植葬,都得了一部分人支持。
受文化、地域环境的影响,各地、各族人民形成了一套特有的丧葬方式,里面则充满了活着的人对死者的尊重及祝福。
天葬是一部分藏族人采用的丧葬形式,人死后并不掩埋,而是用将尸体抬到指点位置,让野外的秃鹰及其他禽类吃掉。在藏族文化里,死亡是人的灵魂与陈旧躯体的分离,用皮囊来喂食胡兀鹫,是最尊贵的布施。
除了西藏有天葬的习俗外,古代其他区域也曾流行天葬。《周易·系辞传》这样描述天葬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孟子·滕文公上》中则写道盖上也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蚊之。意思是说,将亲人的遗体放到田间沟壑中,任狐狸等野兽分食。
秃鹫
冰葬则是受环境制约的典型代表,以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为主。和人死后再埋葬不同,爱斯基摩人在人将老未老时便行动。老人患病后感到时日不多时,会提前给亲人说:自己天冷打算睡觉,需要准备一张兽皮。
亲人心领神会便开挖一个冰洞,接着让老人躺进去,然后将整张兽皮盖在老人身上,最后用冰块封住。5天后老人已逝世,亲人再次来到冰封处,在冰洞上方挖一个小洞,亲人的灵魂便从小洞飞升天空,完成轮回。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露天葬,又细分为崖葬、悬棺葬等多种形式,其中悬棺葬曾在我国中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地流行。人死后,亲人先在悬崖上凿出洞口,并插入木桩形成一个支架,接着将装有人遗体的棺材放在上面。在《太平御览》中有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的记载。目前悬棺主要集中在珙县、兴文、筠连、镇雄,位于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处。悬棺处还存有壁画。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全世界的丧葬形式越来越简化。以我国为例,建国后相关一段时间依然延续土葬,后来火葬顶替了土葬。到了最近十几年,一方面受国家倡导的影响,一方面各种认识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对简化的丧葬越来越能接受,并不断出现新的丧葬形式。
比如冰葬,这里的殡葬与爱斯基摩人的冰葬完全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加入了多种高新技术,是将死者的遗体在液态氮气中进行处理。氮气在零星196℃才液化,所以死者遗体先存放在18℃的冰格内,接着在液氮环境下冰封而变得异常干、脆。
工作人员将遗体置入震动仪器内使之成为颗粒状,最后在真空中排除水分,并在金属分离器中过滤、分离。当然这种丧葬方式比较昂贵,据说韩国有钱人比较喜欢。
最后说一句,任何的丧葬方式都有它的成因,都应给予尊重。随着人民认识的改变,对其他丧葬形式追求中也应给予理解。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