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葬花,《红楼梦》里的葬花人不是林黛玉,是贾宝玉(黛玉葬花是红楼戏吗)
一提起葬花,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黛玉葬花,殊不知《红楼梦》里的葬花人不是林黛玉是贾宝玉。
《红楼梦》里一共描写了5次葬花,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葬一次花,林黛玉单独葬1次花,贾宝玉单独葬了3次花。贾宝玉葬花的次数比林黛玉还多,贾宝玉才是葬花人
第一次葬花,贾宝玉独自将花葬在水里
第一次葬花在第二十三回,早饭后,宝玉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看《会真记》。忽然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 ,落的满身满书满地都是娇艳的桃花。宝玉要抖将下来又恐怕脚步践踏了花瓣,只得兜了那些花瓣。来到池塘边,将花瓣抖落在水里。花瓣顺着水流,流走了…… 宝玉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宝玉正犹豫不决,突然听到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见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便让黛玉把花扫起来撒到水里。 林黛玉嫌水不干净,告诉宝玉她有一个花冢,可以把落花扫了装在绢袋里,放到土里埋葬。这是宝玉第一次葬花。第二次葬花,是宝黛共同葬花
黛玉见宝玉手里拿一本书,便要求看看,宝玉没辙,只好将书递给黛玉。黛玉一看就被书里的故事迷住了,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将整本《会真记》读完。读后,觉得口齿留香,暗暗记着里面的唱词。 暮春时节,姹紫嫣红,花谢花飞,这是一个爱情萌发的季节。宝玉和黛玉看完《会真记》后,探讨里面的情节。宝玉忍不住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 宝玉赶紧央求黛玉,发誓说要变个大王八,在黛玉坟上驮一辈子碑。黛玉一听,嗤的一声笑了,用《会真记》里的话骂宝玉: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这是崔莺莺骂张生的话。显然林黛玉将自己和宝玉的关系与崔莺莺和张生等同起来。爱情,在宝黛心中滋长起来。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吧,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将花放入花冢,掩埋好。 宝玉被袭人找回去,黛玉独自返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听到了小戏子唱的《西厢记》唱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不禁百感交集,对自己和宝玉的爱情,充满了担忧。第三次葬花,是宝玉独自葬花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这天正是芒种节,饯花日。宝玉看到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心中叹息道:这是黛玉心里与自己生气了,所以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于是宝玉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直奔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地方,宝玉要将这些花埋到花冢里。 快到花冢时,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听得宝玉哭倒在地,怀里兜的花儿也撒了一地…… 凤仙花,代表王熙凤;和石榴,代表元春。这两种花,宝玉没有将他们放入花冢,而是洒在山坡上,暗喻王熙凤和元春没有葬入贾府的祖坟,他们成了孤魂野鬼。 这次葬花,哀伤、绝望、痛苦一股脑袭上宝玉心头。第四次葬花,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是书中的一个大篇幅,黛玉在饯花日这天给花践行。她写了一篇悲悲切切的《葬花吟》来送别落花。从此后花到荼蘼花事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 黛玉正在一边葬花一边吟诵:……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美丽的春天,却有这样一篇悲情的葬花吟;妙龄的林黛玉,却写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这样的句子。黛玉在葬花,宝玉也在葬花,他在葬红颜老死的女儿们。第五次葬花,宝玉埋葬了爱情
最后一次葬花,是宝玉独自葬花。故事发生在《呆香菱情解石榴裙 》一回,宝玉过生日的时候,香菱与小丫头斗草,香菱找到了一颗夫妻蕙,别人没有花可以与之对应,输了,却不承认,反说香菱胡诌。结果闹起来,香菱的红色石榴裙弄湿了。 宝玉见大家斗草,也四处寻找花草,他找来一棵并蒂菱。准备与大家斗,没想到散了。宝玉发现香菱的裙子脏了,怕薛姨妈责怪香菱只会糟蹋东西,不知惜福,就让袭人将裙子拿来,给香菱换上。解了香菱的燃眉之急。宝玉蹲在地下将方才的夫妻蕙与并蒂菱用树枝儿抠了一个坑先抓些落花来铺垫了,将这菱蕙安放好又将些落花来掩了方撮土掩埋平服。并蒂菱,暗示爱情;夫妻蕙,暗示婚姻。宝玉将并蒂菱和夫妻蕙埋葬,埋葬的也是他的爱情和婚姻。黛玉死了,宝玉的爱情没了。后来宝玉被迫结婚,可是婚后不久,宝玉将自己的婚姻也埋葬了。他出家当了和尚。
贾宝玉送走了姊妹们,他才是真正的葬花人
美人如花,如花美眷,大观园的姐妹们都是花儿。宝玉最喜欢女孩子,最喜欢花。他的诗号是怡红公子,红是花的意思,宝玉诗号的含义是喜欢花的公子。 不幸的是宝玉目睹了这些花一样的女孩子一个个枯萎凋零,她们的结局都被宝玉看到。宝玉才是葬花人,是他埋葬了大观园里,美丽、聪明、善良、智慧、花朵般娇嫩的姐妹们。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来今日头条,搜免费书单,海量小说免费阅读。★《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