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老人七十不上坟”,到底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得劝着点(俗语七十不留宿)

再有二十天不到就是清明节了,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这还不简单:二十四节气之一,老祖宗根据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发明的呗。

说得不错,可那只是清明这个节气的来历,而并非清明节的由来。

俗语“老人七十不上坟”,到底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得劝着点 真正清明节的由来是:公元前656年,晋国重耳在骊姬之乱中惨遭迫害,随后被逼开启了近19年的流亡生涯。

据传,在流亡的途中,有一次因食物的匮乏,重耳饿晕了过去,随臣介子推便自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给重耳煮汤,后来重耳知晓后,感激涕零,发誓东山再起后一定要报答介子推。

可是,待得重耳继位,成为晋文公后,封赏对自己有恩的群臣时,却单单将介子推给忘了。然而,介子推却并没有计较,他不为功名,只身隐居在了绵山之中。

当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最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了一棵老槐树下,并在旁边的石壁上留下遗言:

割肉奉上尽丹心,但愿主公长清明

晋文公看完介子推的遗言后声泪俱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将这一天定为了寒食节,即忌口素食的意思,而这一天刚好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故寒食节便又叫做清明节。

后来,经过2000多年的演变,清明节也渐渐由单一的寒食衍展成了集祭祖与踏青与一起的综合性节日,与端午、中秋、春节一道并称为中国的传统四大节日。

说起清明,或许人们最多想到的应该是扫墓,清明前三日,后三日么,乃是每年祭祖的特定日。

一般来说,只要没有特殊情况(生老病死……加班,出差等等),人们基本上都会在清明节这一天选择回家祭祖,甚至有的人还会千里迢迢从国外赶回来,目的就是祭奠一下已逝的亲人。

然而,您知道吗,这坟却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上的,比如:过了七十的老者。

那么,为何老人七十不上坟呢?

且听我细细道来……

俗语“老人七十不上坟”,到底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得劝着点

老人七十不上坟的原因:

老人七十为何不上坟?

目前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七十岁的老人阳气不足,上坟容易被勾H,不吉利。

果真是这样吗?

纯属胡说八道……世上哪有什么GH,皆都是活人出于某种目的,杜撰出来的荒唐言论。

我总结了一下,老人七十不上坟的原因,大致有四种:

一,出于自身安全考虑

一般来说,先人的墓地皆都会选择在深山老林中,古人讲究死后清静,深山老林空谷幽兰,人迹罕至,自然是最佳选择。

然而,清静倒是清静了,可问题来了:

深山老林中的道路崎岖不平,无形之中便增加了后辈扫墓的难度。

年轻人倒无所谓,大不了就当登山锻炼身体呗,然而老年人呢,特别是上了一定年岁,腿脚不便的老人,可就麻烦了……

记得我一个朋友就跟我讲过一件事:说有一次清明节扫墓,他家长年在国外的大姑妈忽然回来了,并坚持一定要到爷爷奶奶的墓前去祭奠一番,说是十几年不去了,得尽尽孝道。

可他爸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大姑妈已经70了,又是老寒腿,深山老林里湿气大,不方便。

想想也是,深山老林里,除了湿气重,道路还不好走,由于长期没人走,一路全是荆棘,割破衣服划伤手指都是小事,怕就怕跌跤,到处都是石头,块块都有深坑,非常危险。

可他大姑妈却哪里听得进去,偏要跟着一起去,结果:

刚进山不久后,便就把脚崴了,最后是被众人轮换着背回来的,别提有多遭罪……

自那次之后,我朋友他爸便下了一条死规定:清明节扫墓,10岁以下的孩子,70岁以上的老人一律不得前往……

人啊,到了一定年岁,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都会下降,尤其是骨头,变得特别脆,千万不能跌跟头,轻则骨裂,重则骨折。

孝心要尽,但身体则更为宝贵,墓地的路基本都是山路,不好走,很容易跌跤,万一摔个三长两短的,得不偿失。

因此,出于自身安全考虑,年岁大的老人最好不要去扫墓,有那份心就足够了。

俗语“老人七十不上坟”,到底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得劝着点 二,七十古来稀

对于古人来说,四十岁已算是大寿,五六十岁基本已是高寿,而能活到七十岁就已是古来稀了。

什么是古来稀?

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之一》: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意思即:放眼古今中外,能活到这个年岁的人,可说是少之又少,基本上已算稀有品种了。

说白了就是:古人认为一个人若是活到了七十岁,便已算是阳间的长者,基本已是儿孙满堂了,而让阳间的长者再去祭扫阴间的祖先,多少有些屈尊,特别是那些还不到70岁便已逝世的祖先,多少都有些膈应。

其实所有的祭祖扫墓,实际上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正所谓:活者为最,于是乎,作为阳间的祖宗,古稀之年的长者,扫墓上坟便就免了吧,交给小辈们去做,反而更好。

俗语“老人七十不上坟”,到底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得劝着点 三,沾了孔子的光

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早已根植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而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就是炎黄子孙心中的圣人,神一样的存在。

孔子,生在公元前551年,仙逝于公元前479年,也就是说,孔子总共活了70多岁……

因此,为了纪念孔子,古人便免去七十岁上坟的义务,为啥?

孔子,孔圣人才活了70多岁,70多岁多多少少都带点圣人之气,说白了就是:活了70多岁的人,最起码得算是半圣或者小圣,而圣人怎么能扫墓上坟呢?便就免了吧。

四,容易勾起伤心事,会胡思乱想——

人啊,越老越容易犯嘀咕,回忆往事,特别是已逝的亲人。

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个老人跪在已逝父母的墓前,哭了一个下午,谁劝都不好使,最后竟然生生地哭晕了过去。

想想也是,本来心情很好,活得很滋润,看到墓碑上曾经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名字后,想想自己又还有多年年的活头,顿时有了一种莫名的感伤。

因此,为了杜绝乱想,人们便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让年岁大的,情感又极其丰富的老人去扫墓,祭奠亲人。

俗语“老人七十不上坟”,到底为何去不得?家有老人的得劝着点

总评:

我觉得老人七十不上坟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实际情况吧……又不是没有七十岁的扫墓者,您说,对不对?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