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

吕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历史记载的皇后和皇太后,不仅开启了临朝称制控制汉朝十六年,更是延续了黄老之术的人,面对匈奴人的羞辱吕雉泰然处之,但她也开启了外戚专权的时代,诛杀戚夫人和众多汉朝功臣,那么这位皇后为何会如此呢?

吕雉的家族因为躲避仇人而逃到了沛县,她的父亲吕公为了能在沛县站住脚于是开了一场宴席,由县吏萧何来安排座位,想要进入到堂内吃席的人需要交千金(金指铜钱),这时候来了一个人叫刘邦,开口就喊“万金”,吕公看到刘邦以后大为震惊想要将他引入堂中,萧何告诉吕公刘邦其实没钱,但是吕公仍然将刘邦视作上宾还在之后把吕雉嫁给了刘邦。

作为中国古代的女人大多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婚姻关系,吕雉嫁给了比她大15岁的刘邦,吕雉未必会显得乐意,可是这就是她的命运。然而这也只是她命运的开始,正像“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一样,吕雉嫁给刘邦以后不仅要亲自劳作,更要面对于各种危险之中。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随着秦朝统治的逐渐衰落,刘邦也被迫加入到了反秦的道路上,吕雉随即被秦朝逮捕,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牢狱之灾,而在牢狱中吕雉遇到一个人,这个人叫任敖。在狱中有人对吕雉有轻薄的举动,任敖出手相救,在吕雉成为汉朝的实际控制者后重用任敖,不过任敖资质不高,结果被废最终以懿侯身份去世。从这里可以看出吕雉也并非是知而不报的人,相反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也会给予报答。

随着秦朝的大乱吕雉也得到机会出狱,这时候刘邦开始走上了自己的反秦之路,那么作为刘邦正妻的吕雉又怎么样呢?她并没有跟随刘邦常伴左右去造反,这为她之后的再次被俘埋下隐患。刘邦则在出征的过程中认识了戚夫人。

楚汉战争开始以后项羽将吕雉和刘邦的父亲抓住,再次囚禁起来,楚汉战争一共进行了4年,吕雉就又过了几年的被囚禁生涯,之后到楚汉协议出现之后才真正的前往刘邦的身边,但这时候的刘邦面对吕雉也大不如从前。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便是吕雉的人生,在这一刻吕雉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接下来如何去做将决定了她一生的结果,人在经受了不断的屈辱与磨难之后,要如何才能逆转人生呢?当时的吕雉虽然贵为正妻,可是戚夫人显然在刘邦面前更加得宠,戚夫人与吕雉之间的争斗则意味着未来她们的儿子刘如意与刘盈谁能当皇帝的问题。

所以想要赢吕雉不是靠眼泪和苦情大戏就能逆转的了的,吕雉通过三个策略逆转了她的人生,这三个策略分别是:杀强臣、重黄老、轻民负。

第一个策略便是杀强臣,虽然说是刘邦和吕雉联手杀掉了不少功臣,但是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功臣之中也有不少水分,比如彭越、英布和韩信三人,三人之中最有名的就是韩信,吕雉定计杀掉韩信就是她逆转的开始。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要杀韩信,因为笔者认为“韩信当诛”,韩信最大的错误就是他看错了刘邦,这种看错不是指刘邦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而是他不懂刘邦,刘邦为何非要称帝,这是因为刘邦身份低微,不可能依靠于封建制度来管理各诸侯国,所以他唯有成为天下的皇帝,才能管理诸侯国,这一点是韩信最没看透的地方,这使得楚汉争霸到达极致的时候,韩信给刘邦送来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说由于齐地非常混乱所以想要压制齐地就需要一个“王”来管理,那么韩信认为自己有资格成为“代理齐王”。

当时的刘邦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变化之中,胜败在于一线,这时候韩信来信的目的与其说是求“王”,不如说是“逼”王,违反了“非封不王”的君王底线,坐地起价的韩信最终逼迫刘邦承认他为“齐王”。

但刘邦成了皇帝,这使得刘邦对于很多类似于韩信、彭越、英布这样的反项战争中兴起的诸侯王非常的担心,当时的刘邦出征前去打压反叛的陈豨,这时候吕雉决定出手了,吕雉与萧何密谋将韩信招进宫来。韩信不得不来最终被杀。刘邦归来以后接受了这一个事实。吕雉的地位开始提高了。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要诛杀这些异性王呢?实际上这与选择有关,与其说是刘邦和吕雉有选择的杀掉了他们,不如说是没有选择的杀掉了他们,因为在当时的时代并没有王朝儒家思想存在,所存在的主要思想为:封建儒家思想、墨家、法家、道家。

儒墨道法之中封建儒家思想显然不能用作是王朝化的统治手段,墨家自然也不行,法家的思想刚刚在秦朝处于崩溃之中,所以选择什么思想成为刘邦与这些诸侯王关系的契约成为关键,那么他有这样的契约么?

答案就是:没有。

所以没有契约更没有完善的制度与他们形成一个良性的关系,自然当刘邦不断的思索这些诸侯王会如何的时候,就越来越怀疑他们,反之这些异性诸侯王也会想刘邦会不会打压他们,越想就越认为会,这种相互之间的不断猜忌所最终展现的结果就是:反叛与平叛。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使得吕雉在其中有了一个操作的空间,她通过证明自己可以有效的打压强臣来支持刘邦,让刘邦对她另眼相看,另外值得说的是吕雉不仅只是会打压敌人,相反还大量的拉拢臣子,如果说使用吕雉作为外戚这是一种之后的举动,一开始吕雉拉拢的是刘邦的近臣。这让吕雉成为一个不可小看的势力,当拥有了这个势力的时候再与戚夫人竞争就自然强有力的多了,这使得刘邦没有选择也不必选择的选择了吕雉。

刘邦死后刘盈成为汉惠帝,这是不是吕雉成功的结束呢?当然不是,因为吕雉还要用另外的两个策略,重黄老、轻民负,其中轻民负是非常容易解释的,《史记·吕太后本纪》是史记中唯一一部以女人视角来写的传记,其中对于吕雉的评价是: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吕雉比较慎用刑法,使得罪人减少,民众的生活随着安稳的到来开始安逸。需要注意的是这其实点出了很多关键点,最容易分析的就是吕雉利用减轻民负和安定社会来收复人心,这使得吕雉获得了非常稳定的社会基础,使得百姓认为她拥有地位的合法性,这使得吕雉的地位变得稳定起来,但是其实这之中还藏着两个关键的话分别是:“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就是吕雉最重要的另一点:无为而治到底是什么。

通常理解无为而治是指的休养生息不过多进行对社会的干预,顺其自然的让社会发展,但这其实是对“无为而治”的曲解,这就是为何在汉初的“无为”导致七王之乱。

“无为”是一种主动的战略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动的顺应选择,“无为”是什么呢?

“无为”即是“我为”。道家所真正主张的是“我”在面对世间不同的“道”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的权谋之术。如果用这个思想套在吕雉的身上看的话就会发现的她的战略,吕雉用自己的能力证明吕雉对刘邦是有用的,用减轻百姓的负担换取了支持,但是她还缺少一环,那就是她与重臣们的态度是如何的。

“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这就是她的“无为”。她不是用一种被动的状态去选择与重臣交往,相反是以一种主动的状态去与重臣交往,也就是说如果支持吕雉的地位,那么吕雉就会以“无为”的默许态度支持他们的发展,这使得诸侯王与重臣逐渐形成了分化,她积极拉拢支持她的人去打压反对她的人,使得表面上她政不出房户,实际上她的策略就是默许了别人的发展来换取支持。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那为何吕雉要这样做?因为吕雉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皇帝的势力,楚汉战争并不是刘邦独自打赢的,并且刘邦在其中不断的分封和赏赐别人权利和封地,这使得皇帝手中可控制的势力并不强,如果在一个外敌存在的时代,内部还能保持团结,当外部敌人减弱的时候内部的矛盾就会形成,所以与其说汉初是一个清净无为的时代不如说是暗潮汹涌的时代。

北方的匈奴人不停的攻打汉朝,汉朝只能用和亲的政策去对待,诸侯王与异性诸王的强势的使得汉朝濒临崩溃,在刘邦死后的时代中吕雉凭什么可以获得十多年的稳定期,因为她默许了别人的发展,但这并不表示吕雉自己不发展。

吕雉为什么要轻民负,就是要让社会进行发展,因为作为皇帝所控制的地盘和能够与诸侯王进行契约的优势是最大的,同样是休养生息,其结果必然是皇帝的势力会得到一个稳定的发展和补充,这让吕雉一方面忍受着匈奴人的羞辱,一方面忍受着诸侯王的发展,暗中拼命发展汉朝皇帝的势力。

吕后选择黄老之术的背后,与其人生经历与阅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吕雉所使用的策略有效的使得汉朝皇帝的势力得到了发展。并且需要看到的是儒墨道法中,“儒”、“法”、“墨”是非常讲究“规制”的,通过制度的使用来完善社会的运作,这也是吕雉为什么选择“道”家的原因,通过道家的选择使得她获得了“我为”的合法地位,这样一来吕雉形成了大多数汉朝人支持的结果。

综合来看吕雉之所以成功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她的残忍,相反是依靠她对于时局的把握,她的“无为”非但不是什么都不做,相反是通过一种精妙的计算获得了从上至下的普遍支持,利用这些支持打压反对,从而获得了逆转的结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