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术,柔以胜刚,适合什么时候用?

咸丰七年二月的一天,曾国藩的父亲过逝,他不早不迟死在这个时刻,真可谓恰到好处。

当时曾国藩面临的局面,处处掣肘,硬着头皮顶下去,日后会更困难,无故撒手不管,上下又都会不许。父亲这个时候过逝,他正好趁此机会摆脱这个困境,把这副烂摊子扔给江西,给朝廷一个难堪。所以,曾国藩接到老父亲仙逝的消息之后,不等朝廷回复,便封印回家守孝,不再官场之事。

黄老之术,柔以胜刚,启开挂人生

当的官至二品刚直不阿的他真的能放下吗?在家守父丧一年多,他忘不了这些年带兵打仗的往事,每一次回忆,都给他增加了一分痛苦,一年多里,他在痛苦中度过,并郁闷成疾。有一日得一丑道相助,曾国藩复活,这一次的复活,不仅仅是他的身体,还有他的人生。

曾国藩得的是他心病,治本才能奏效。丑道士说“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让曾国藩多读几遍《道德经》和《南华经》,深思反省,说的句句在理,句句入心。此后曾国藩重读《道德经》又读《庄子》,他仿佛真如陶渊明所说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过去的一切已大悔大悟、大彻大明了,精神状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地,重启他开挂人生路。

黄老之术,柔以胜刚,启开挂人生

《道德经》的精髓在于五字:柔弱胜刚强。这也是曾国藩以后成为“立德、立功、立言,千古第一完人”的基础,也是我们该学习的为人处事之根本。

守孝期间曾国藩经过一番痛苦锻炼,他学会圆熟的技巧、老到的功夫,他相信在东南这块充满血与火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一幕迥异往昔的精彩之剧来。事实上,之后的曾国藩确实在这个舞台上演得十分精彩,将清朝的历史都往后推移了50年。

黄老之术,柔以胜刚,启开挂人生

与左宗棠秉弃前嫌,堪比自己为“雌”宗棠为“雄”。《道德经》只五千言,揭出人事中极奥极秘之要点,一句‘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曾国藩早在雁门师手里就读过《道德经》他从小便能够倒背如流。进翰林院后,在镜海师的指点下,他再次下工夫钻研过它。这是一部处处充满着哲理智慧的著作,它曾给予曾国藩以极大的教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格言,他笃信之,谨奉之。对自身的修养,他遵奉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对社会,他遵奉的是“以天下为己任”。也正是靠的这种持身谨严,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意民情,使得他赢得了君王和同僚的信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扶摇直上。再读,便是“柔弱胜刚”上道。

黄老之术,柔以胜刚,启开挂人生

从读《曾国藩全集》——“进军皖中”感悟到:

1.古书能明智,史能明鉴。曾国藩再读《道德经》、《庄子》懂以柔克刚,从此官运渐强。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上也是一样的,凡事不一定争个高低,“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要懂得“柔弱胜刚强”。

2.不忘初衷,方得始终。明确目标,不管道路是怎样的曲折,也要坚持。象曾国藩复出就遭三河之役的惨败,但他依然不改原计划,继续努力。我们学习也一样,象如今坚持写读书笔记,日前摸出了一点门道,相信不久的将来能写出象样的笔记来。

3.会审时度势,变通执行。象三河之役后哪怕知道六弟还活着,也制造他死亡的事实;为进皖中,釆纳李鸿章的计划:立即向皇上陈明入川之非和入皖之要,同时亦请官帅、胡帅代为说明不能离开东南的原因;为使朝廷明白此中道理,命令目前在徽州、宁国的鲍超之部暂且撤离皖南。长毛一定会乘虚而入,那样各方交章挽留,就免去入川之劳。解决事情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学会适时变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