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术与文景之治:造就盛世的黄老之术到底有什么秘密?
战争只会让国家变得贫弱不堪,没有谁会是真正的赢家,刘邦击败了项羽,但他面对的却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国家,民生凋敝万物凋零,面对北方匈奴汗国的不断入侵,刘邦开始选择了反击,但是曾经战无不胜的军队,这时候却失灵了,很多人说那是因为韩信没有去的原因。诚然,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打赢一场战争,但是他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国家危亡,更不可能令国家强大。
刘邦知道休养生息,才是西汉当然最重要的工作,他把天下交给吕雉和刘盈,就是因为他知道治理国家,需要的不是武力而是智慧。萧何去世后,曹参从齐国回到了京城,这位相国就像一个醉汉,整天里就知道喝酒,什么事都不做。如果有人提意见,他就拉上人家去喝酒,不醉不休,这样就没有人提意见了。很多人问他如何处理事情,他总会问:“以前萧相国是怎么办的,按照以前的规矩办!”于是就有了所谓“萧规曹随”,大家都认为萧何看走了眼,曹参就是个酒囊饭袋,没有什么本事,这样的相国谁都可以来坐。
孝惠帝刘盈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曹参的儿子说:“萧何萧丞相极力推荐你父亲做相国,我才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他,但现在他就和一个酒鬼一样无所事事,这样的相国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分别呢?”曹参的儿子回到家里,把孝惠帝刘盈的话告诉了父亲,曹参这次没有拉上儿子一起喝酒,而是把儿子的屁股打了个皮开肉绽。第二天,曹参进宫对刘盈说:“陛下,您认为是您的本事大,还是您的父亲本事大呢?”刘盈说:“父亲纵横天下,当然是他的本事大!”曹参又说:“那么您认为是萧相国厉害,还是我曹参厉害呢?”刘盈看了曹参一眼,没有好气地说:“你和萧相国比不了。”曹参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乐了,他说:“对呀,对呀!陛下,既然我不如萧何,您也不如父亲高祖皇帝,那么他们定下来的规矩,我们为什么不去执行呢?”刘盈一下子就没话说了,曹参说得对,萧何和父亲定下的规矩,又没有什么不好的,为什么不继续坚持呢?
国家不去干预,尽量达到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发展规矩办事,目的就是为了快速恢复生产和恢复经济。百姓们吃饱了,穿暖了,国家才有了兵源和财源,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不利的局面。刘盈死后吕雉主政,她坚持推行“黄老之术”,令大汉的国力快速恢复起来。但吕雉死后,周勃、陈平和诸侯们联合起来,发动了夺权行动,吕氏外戚被彻底铲除,孝惠帝刘盈一脉也被屠杀干净。对于让谁来继位的问题,大臣们陷入了争论,不显山露水的刘恒成为了君主。历史证明,这次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刘恒这个人仁厚节俭,他们夫人窦娥房更是要求儿子刘启和诸位皇子都要熟读《老子》、《庄子》。
刘恒十分节俭,自己还穿着草鞋上朝,同时他废除肉刑,对于贵族们也很宽容,并不去过多限制他们的权力。吴王刘濞的儿子和太子刘启下棋,因为争执竟然出手袭击刘启,这是从来没吃过亏的缘故。吴王刘濞因为儿子被刘启杀死了,就开始不进京不面圣,但刘恒不仅没追究,还说吴王刘濞老了,不来京城就不来了,赐给他一根手杖,让他用来辅助走路。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诸侯和豪强们都认为中央软弱可欺,于是都开始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地主们不断的开垦土地,农业生产连创新高,很多粮仓出现粮食放坏的情况。国力强大了,才有了兵源和财源。
当年刘邦统一天下时,除了洛阳就没有几个人口多的城市,人口锐减下,大汉帝国根本无力和匈奴对,只有选择委曲求全的和亲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对于匈奴,也采取了隐忍的策略,和亲政策继续被坚持下来,用金钱买和平,尽管边境上小的冲突不断,但一直没有发生大规模争斗。汉景帝时,匈奴人有一次活动到了京城附近,这让刘启很恐慌,他一辈子没有上过战场,但这个时候他知道,父亲刘恒留下的强兵要发挥作用了,这个人就是周亚夫。刘启到细柳营去视察,发现周亚夫带的部队才是虎狼之师,他放心下来,京城之地稳如泰山。
黄老之术不可能没有坏处,汉帝国强大了,但内忧也很严重,一方面是失控的诸侯们。因为诸侯们的势力越来越强大,如吴王刘濞,就已经很多年不进京了。他背地里一直在积蓄实力,同时联络了其他反对削藩的诸侯,准备发动政变来夺权帝位。另外黄老之术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任何政策都要依据事情的发展来进行调整,没有不变的策略,只有顺应时势的决定,到了汉景帝刘启时期,宗室诸侯们已经越来越尾大不掉,严重威胁到皇权,因此削藩是不得不做,不能再拖下去了。汉景帝开始重用儒生推崇儒学,但是母亲窦太后却坚决反对,甚至因此而把支持汉景帝推行儒学的窦婴给免职驱逐,窦氏族谱里都给除名了。
随着汉武帝刘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退出了历史舞台,外儒内法的策略,让汉武帝迅速确立了强汉的地位。推崇儒家,却重用酷吏,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实际上这正是刘彻的高明之处,推崇儒家的道德观来让百姓和管理服从自己的统治,而对那些不服从的人,则用酷吏去对付他们,这样一来,所有的人都成为忠实的臣民,大汉的国阼将天长地久下去。但随着不断开边兴利,大汉的国力衰退,守成成了要害,因此,才有了巫蛊之祸,才有了刘彻和戾太子刘据之间的父子相残,实际上这是一场国策之争,这是一场权力之争,这里没有父子,只有你死我活的较量。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