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术是什么?西汉初年为何大家都信仰它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汉惠帝、吕后等汉朝领导人,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大臣,都支持以道家思想治国,减少傜役、赋税,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汉文帝、汉景帝奉行道家的黄老治术达到极致,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富裕,百姓安乐。
战国时期,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当时诸如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派中产生了一群特殊人物,他们本身都带有这样一种道家气质,即黄老学派。
黄老学派作为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种,把传统的归隐而居的道家的哲学用于治国以实现富国强兵,因推崇黄帝和老子而得名。黄老道家后来也变为道教的开端。老子之门人,托言黄帝,并推崇伊尹和姜太公,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让民众“自化”,从而使天下安宁而治。
黄老学派不同意老子原始主义的观点,政治秩序被同样认为是“自然”的。他们认为制度和文明本身就是“道”的具体表现。这是由于慎到本身内心的宁静,没有偏见,不带价值判断,完全不受制于他人的生存状态中,才最终得到了“法”是“道”的终极体现这样无暇次的观点。他们主张“贤未足以服众,而势足以屈人。”(贤人并不能说服很多的人,但一个有权势的职位足以使他人屈服。)黄老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君无为而臣有为”,君王只有依赖其下属的目的性活动(有为)才能维持其本人的无为。以制度为基础,将责任委托给他人,而自身只是将这种制度和他的精神融合在一起。
齐国的姜太公实行精兵简政、尊重当地民众习俗的方式治国,为齐国的富强和思想繁荣奠定了基础,而齐文化中也保留了较多的东夷习俗,后来田氏代齐以后开建稷下学宫从而使黄老道家兴起。而黄老道家本身就喜欢假托商朝和殷周之际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身的一些主张,其中有的代表人物又直接吸纳了墨家的一些主张而与墨家有重合之处,这些都暗示了殷商文化也是黄老道家的重要渊源之一。
自秦始皇登基以来,滥耗民力,大兴土木,并使用酷刑威逼百姓,一统天下不久,山东六国纷起反叛、秦朝迅速灭亡。故汉高祖刘邦即位以后,就奉行黄老的道家思想,与民休息。黄老治术是假托黄老,意即黄帝时期的政治清明,以及崇尚道家老子思想中的清静俭约,成为了西汉初国家的政策方针。
经过数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曹参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力行黄老之术以治国家,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
后来当政的汉惠帝、吕太后、汉文帝、汉景帝、窦太后这些天子、太后,基本上都是以黄老之术执政的奉行者。
直到汉武帝即位,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汉代黄老之风才移转至了民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