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念佛人只修观法不持佛菩萨名号,不能成就?(为什么早上4点半念佛)
我们都知道一个学佛人应具备正知见。而当今社会各种外道中也有其境界和一定的善相,但这些都不是正知正见,不能使人得到究竟解脱的利益,甚至易引人误入岐途。
既使真正学佛人也有人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讲说相似佛法,误人法身慧命;还有人虽没有犯大妄语,但却由于知见偏差自误误人。
佛陀曾经说过未法时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非学人知见纯正、信根深厚,难免被误导而偏离正道。此外,修行人在念佛、参禅、修止观等方面难免会遇到魔事,种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境界难以辨识,稍有不慎,或一念不善用心,便易误入岐途。
面对上述的险难,我们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防魔止偏的部分内容作为大德开示的言说,用以我们念佛参禅路上的参照。
因为印光大师所处的年代离我们现代人较近,他的开示相对于其它祖师更契合现代人的根性和情况。望大众读后能够受益,得正知见,入菩提性海,南无阿弥陀佛!
印光大师开示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 不可舍持名而修观法 原文
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与徐福贤女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
然念佛法门,亦有多途,求其妥当,惟有持名。即如观像、观想,亦有流弊。以心地不明,观法不知,或起魔事。若观实相,则谁能彻契?是故念佛之人,不可务为高远,当事实行也。缅甸一后生,念佛甚切,颇现净妙境界,自以为得。光令但期一心,勿希境界,否则难免着魔。今年四月间来信,所有境界,极其险恶。光与彼书,当摄心静念。所有境界,皆作幻化。好勿欢喜,恶勿怖畏,自可消灭。须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若到心佛相应之时,有境界无境界皆可。未到心佛相应之时,妄欲即见胜妙境界,即是招魔之根。
(净业社开示法语)
——《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摄机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观,必须熟读《观经》,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净佛现,境非外来,唯心所现,不生取着。既不取着,则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则观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观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现,此则全体是妄,与佛与心皆不相应,即伏魔胎。因兹妄欲见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现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业所现,遂大生欢喜,情不自安,则魔即附体,丧心病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须自量根性,勿唯图高胜以致求益反损也。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继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详审。又至诚恳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尽心力以行之则幸甚。
(复吴希真居士书一)
——《印光法师文钞》
观虽十六,行者修习,当从易修者行。或作如来白毫观,或作第十三杂想观。至于九品之观,不过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与后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为作观也。观之理,不可不知。观之事,且从缓行。若或理路不清,观境不明,以躁心浮气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观境现前,若心有妄生喜悦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复致退前功。故《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为千稳万当之行。待至心归于一,净境自会现前。
(复崇明黄玉如书)
——《印光法师文钞》
观想本佛所开示,但以世人每每不能彻底息灭妄想,以躁妄欲得之心修观,则甚危险。古今来着魔者,多坐(因,由于)此故。故古德谓,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或起魔事。非谓绝不许人修观,亦非谓修观通皆着魔也。今以马君一人有效,遂并从上祖师真实为人之语而疑,可见汝与诸友,同皆在重今轻古之流派中。似此见解,必致见异思迁,以求所谓奇特玄妙者。异日有提倡高超玄妙之余法惑人,于少时间便成佛道之诳言,定当随之而舍此修彼。
(复慧昭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必须摄心,使杂念无由而起。若欲摄心,则当谛听。若能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自然心不至于大散。虽不作观,亦同作观。若心不能摄,观境不清,理性不明,妄欲得生上品,任己意以作观,则着魔发狂者多多矣。往生上品,岂作观方能哉?念至一心,并有大菩提心,又复自行化他,广行六度,谁不能登上品?而以作观为上品之因,亦一往之说也。摄心念,为上中下共修之道,其得益则随人而分大小。作观,则不知所以然者,断断不可盲修,以其或致着魔也。
(复李吉人居士书)
——《印光法师文钞》
手绘 | 路子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