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九)

  度一切苦厄──由前照见五蕴皆空故能度一切苦厄。

  「度」,是度脱。「一切」,是赅括之词,表示世间痛苦与灾难的事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用「一切」二字来赅括。「苦」,是苦恼,能逼迫身心。「厄」,是灾厄,即指祸患险难。六道生死等苦是「大祸患」,而一念差错堕落三涂就是「险难」。所言「一切苦厄」者:实不出「分段」、「变易」、二种生死苦(注5)。「变易」是界外圣者所受的生死,「分段」是六道凡夫所受的生死。如果没有生死,那就没有一切苦厄了。现单就人方面来讲,其中所具的苦已是不可言喻,更何况是三恶道呢?以下略说三苦、八苦的意义。

  什么是三苦?

  一、 苦苦——受有漏之身与众苦交聚,所以名为苦,更加上天灾人祸,与一切恶劣环境的逼迫等苦,故曰苦苦。

  二、 坏苦——因乐事或所爱之物失去而生苦恼,所谓「乐极生悲」,如富贵子弟一旦失败受挫,其所受之苦曰坏苦。

  三、 行苦——「行」是迁变的意思,由身心环境转变无常所生之苦,曰行苦。世间有漏之法,常不安稳。如幼而转老,壮而忽病,生而忽死,此皆无常转变所生之苦。

  总之遇逆境的苦,受时唯苦无乐,谓之苦苦。遇顺境的乐,受时乐去生悲,谓之坏苦。于不苦不乐中,受无常转变而身心不安,为之行苦。若详细地说:

  「苦苦」是指人及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所受之苦。

  「坏苦」乃欲界六天及色界四禅天人所受之苦。天上虽比人间快乐得多,如六欲天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受衣食随意,宫殿庄严之乐,唯其是有漏十善所感,终有福尽坠落之日,且有五衰相现(一、衣裳垢腻,二、头上花萎,三、身体臭秽,四、腋下汗出,五、不乐本座),其时痛苦非常。《涅槃经》云:「天上虽无大苦恼事,然五衰相现极受大苦,与地狱同。」至于色界初禅天得离生喜乐定之乐,二禅天得定生喜乐定之乐,三禅天得离喜妙乐定之乐,四禅天得舍念清净定之乐,此乃世间有漏禅定所感,亦有败坏的可能,当其败坏之时,生大苦恼,随念堕落,这就是坏苦。

  「行苦」乃无色界四空天人所受的苦。此天修四空定,皆厌动趣寂,无色质之累,有空定之乐,就其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来说,他们依禅定力,能够压伏此心(六识)八万四千大劫不动,但至八万三千九百九十九劫半,寿满定尽之时,此心渐起,流动不息,终究堕落轮回,尔时生大懊恼如箭入体,其痛苦倍于常情!正如《大智度论》所说:「上二界死时,生大懊恼,甚于下界,譬如极高之处,堕落碎烂。」据此则他们所受的苦不言而喻。虽未堕落,也不免常受行阴(七识),念念迁流之苦,故曰行苦。古德所谓「欲界具三苦,色界无苦苦,无色界唯行苦」,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八苦是什么?列表如下:

  ┌一、生苦————在母胎中,如囚牢狱。

  │二、老苦————力弱形枯,神衰智钝。

  │三、病苦————诸根痛患,坐卧不安。

  八苦┤四、死苦————四大分离,抽筋拆骨。

  │五、爱别离苦——眷属恩爱,生离死别。

  │六、求不得苦——事不称心,欲得偏失。

  │七、怨憎会苦——冤家会遇,如眼中钉。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烦恼,如火炽然,焚烧身心(前七苦外所有其他诸苦皆收摄在此苦之中)。

  八苦前四属身(由身发生故),后三属心(由心发生故),最后一苦,总括身心。又前七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乃过去所感之果。后一苦是总,总括身心诸苦而说,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这么多的苦,其实都是因果牵连,相续不断,若不了苦因,以行灭苦之法,何日方能解脱?唯依般若而修,即可度脱!此外还有三灾苦、八难苦、十苦、百苦,乃至无量诸苦,说不能尽。

  然而使我们招感此一切苦厄的终究是什么原因?寻根究底——皆由一切众生迷执五蕴,认此幻妄身心为实我,形成我执牢不可破,由我执故而起贪恋取着,其病源就在不能「照见五蕴皆空」。若再切实地说:原因皆由不了色蕴非实,故对境贪恋,由领受而想相,依想相而造业,由业牵识而受生死,因受生死,故有一切苦厄。

  菩萨用般若智慧,观此五蕴身心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于是,就能远离一切颠倒执着,更不会去造一切恶业。恶业是苦因,生死为一切苦本,今既无苦因,则生死永断,自不受一切苦厄,所谓既无原因,安有结果?以菩萨能空五蕴故能度脱一切苦厄。如色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身所生的前四苦。受、想、行、识四蕴空,则能度脱八苦中依心所生的后四苦。当知五蕴既空则贪瞋等之烦恼便无由生起,天怎会去妄造五逆十恶的三涂恶因?于是不但度脱人间的苦厄,则连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涂苦果都消灭了。尤其不造一切恶因,自然就没有一切苦果,则所有天灾人祸也就自动消失了,这就是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与此同时,我们亦要知道,到底是谁在驱使着这五蕴去造作那些苦恼和灾厄的事呢?其实主动者就是——三惑烦恼(被三惑烦恼所蔽故不能照见蕴空)。凡夫被见思烦恼所蔽,于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而起「我执」,招分段生死苦。二乘被尘沙烦恼所蔽,于四谛、十二因缘起「偏空法执」;权教菩萨被无明烦恼所蔽,于六度起「幻有之法执」,招变易生死苦。今菩萨行深般若,观智明了,不但能照见五蕴皆空,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以及六度等法,无不当下一一照见皆空。即下文所谓「是故空中无色……无智亦无得」(今经仅言照见五蕴者,是文之简略意,据理应云「照见五蕴等」;「等」是指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智得)皆空,方与下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互相照应。按义净三藏译本,则照见五蕴下有一「等」字。唐窥基大师《心经幽赞》,及靖迈的心《经疏》均有一「等」字,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以五蕴、界(十八界)、入(十二入)空,而六道之迷情破,则见思惑断,度脱分段生死,四谛因缘空,而二乘之执见亡,则尘沙惑断;无智无得,而十方菩萨成,三世诸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则无明惑断,而度脱变易生死。三惑圆断,二死永亡,到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一切苦厄可言呢?盖烦恼如黑暗,般若如灯烛,以烛照暗,暗无不除,般若照时,惑无不消!三惑为造业感苦之本,根本既灭,苦果自亡,一切苦厄自然度脱无余。总之,迷时妄见诸相为实有,而起贪着为凡夫,故有一切苦厄;悟时彻见诸法皆空,不生取着为菩萨,故无一切苦厄。

  总括以上所说,「般若」能观为智,「五蕴」所观为境;修观结果是空,所获益处是自在和度一切苦厄。自在约得乐方面说,度苦约离苦方面说。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五蕴身心为一切众生造业受苦的总根源,现在既然空了它,一切苦厄就不会产生了。故曰「度一切苦厄」。(未完待续)

  注释:

  注5:二种生死:

  一、分段生死——「分」读去声,为分限的意思;「段」是段落。「分」指寿命言,「段」指形体言。此为六道凡夫之生死,因为轮回六道之身,各随其业因,而寿命有分限,形体有段落(差别),所以称它为分段生死。这是以有漏业,由烦恼障(贪、瞋、痴等诸惑,恼乱有情身心故名烦恼;这些烦恼能障涅槃、圣道,故名障;因此称它为烦恼障),为助缘招感三界六道正报。

  《唯识了义灯》卷六曰:「分段者,分是齐限,即谓命根,段谓差别,即指五蕴体。皆随因缘有齐限(分),舍此受余有差别(段),故名分段。」

  二、变易生死——此为三乘圣者之理生死,它无形体之胜劣,和寿命之长短,但以迷想灭时如死,证悟圣道如生。如断一分无明烦恼谓之死,证一分中道法身为之生(烦恼死法身生)。也可说是迷时如死,悟时如生。这是迷悟迁移而论生死的。所谓,「变」因,「易」果者叫做变易生死。它是以无漏业,依所知障(身等诸惑障碍所知之境,使不得见真理;又因此等障碍能知之智使不得生,故云所知障)为助缘所感之界外清净正报。这是断见思烦恼之阿罗汉以上之圣者的生死(详见《胜鬘经》)。

  《三论》云:「诸圣所得之法身,神化自在,能变能易故云变易。」又《行宗记》说:「圣者改变凡夫有漏之身,而易得不思议无漏之身,为之变易。」

  总而言之,「分段」为有为生死,依有漏业所感,是六凡所受之正报;「变易」为无为生死,依无漏业所感,是三乘圣者所受之正报。「分段」是色身生死,「变易」是法身生死(其实法身本无生死,不过权约迷悟断证而言。迷时如法身之死,悟时如法身之生)。又分段是流转生死,属迷苦的;变易为进化生死,属证悟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