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三)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三)

  莫待老年方学道.少年转眼成白头(上)

  ──宽运法师佛七开示

  我们这两天简单地介绍了释迦佛与频婆娑罗王的对话;在对话中频婆娑罗王劝喻释迦佛,在少年的时候要享受欲乐,中年的时候求财,到晚年的时候才出家修行;释迦佛并不接受,且不为种种诱惑所迷。为什么呢?他身为太子,原本可以继承王位,拥有世间一切的财富和五欲的快乐,但是他却舍弃荣华富贵而出家;他举了很多例子回答频婆娑罗王,说明五欲是如何把人的功德夺走;五欲为人间带来多少的争斗;由于争斗的关系,互相残杀伤害;因此一切烦恼的根源,都是由五欲而起。特别是释迦佛讲到,欲界之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因缘所生,而有生就必有灭;有合则必有离。如果一个人纵情淫欲,他的心就一定会放逸;如果放逸的话,就会造种种不善业,而不善业就是地狱的因,所以释迦佛劝喻频婆娑罗王,也就是劝喻我们众生,不要纵欲、放逸,要守护自己的心。今天我们念佛,其实就是在守护我们的心。

  接着释迦佛又对频婆娑罗王说:「五欲有如此种种的祸患,为什么大王你还劝我行于五欲呢?还让我贪着呢?我现在想行的是无畏的道路,所以大王你,如果是我真正的善友、好友,应该愿我速离烦恼,早日成就我所发的弘誓大愿。为什么呢?我并不是因为被人追逐而入于山林,亦不是为怨敌所驱,又不是被人夺取王位而出走,更不是求往昔古仙之术而欲还退,所以大王的说话,我无法接受。」

  「又复大王,若有人执瞋恨的毒蛇头,既然已经放舍,又怎会再捉着不放呢?也好像有人手拿猛火炬,因为火焰烧手而放开;既然已放手了,又怎会再拿回来呢?我舍五欲而出家,道理也是一样。我永远不会再回到五欲去。」

  「又复大王,譬如明眼有目之人,又怎会羡慕于盲瞎呢?譬如解脱自在之人,又怎会羡慕在牢狱里被系缚的人呢?譬如饶财巨富之人,又怎会羡慕贫穷饥冻向人乞讨的人呢?譬如明了黠慧之人,又怎会羡慕颠狂的人呢?人们之间,还有可羡慕的。我今已离五欲,无一可贪。」

  「又复大王,如大王之前所说,让我住在你的国土,受我五欲,随意娱乐,并且给我很多钱财及婇女。大王当知,我已舍弃世间五欲。原本我在王宫中,五欲丰饶,六万婇女,皆已尽舍,出家入山修行。大王当知,诸欲有无量无边患害,牵人直向大地狱中,余报将来还要堕落畜生、饿鬼。且离一切善根,所以不为圣人之所赞美。」

  「又复大王,世间诸欲,犹如浮云,无有暂住;如猛风起,须臾不停;如山水流,奔涛迅急。」「若人愚痴,耽染五欲,不知本际,沈沦生死,被烦恼缚,不能得解。就好像远行的人,困苦疲极,乃饮咸水,更增其渴。享受五欲的人,不知其患。道理亦是一样。」

  「又复大王,如大王之前所说,将一半天下分赠给我,与我共治摩伽陀国。又说把王位让给我,甚至兴兵,开拓境土,使令清净宽广庄严。大王,我今已舍四天下,一切丰足,无所乏少,从前所有种种七宝,悉皆弃舍,出家修道。我如今又岂会为此一国细小王位,而贪羡呢?」

  「又复大王,譬如大海娑伽龙王果报,既得大海水,停以为宫殿,宽博具足,七宝庄严,又怎会再贪牛蹄水呢?大王当知,我现在既已发勇猛心,舍四天下及七宝宫观,染衣剃发,出家入山。又怎会再贪世间王位呢?」

  太子又继续说:「如大王之前所说,仁者比丘,身体柔软,莫住兰若空闲林中,眠卧坐止草铺之上。大王当知,我在自己的宫殿里,以妙种种诸宝为床,偃亚而坐,既已厌离,弃舍出家。为什么呢?大王你应该知道,此身危脆,败坏无常,非牢固形,是破散法,随有地处,舍之而行,犹如泥抟,一种无异。又复大王,如果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既然已将死尸抛掷,又怎会把它再拾回来呢?如果还想把它拾回来,那是不可能的事。」

  「又复大王,如大王之前所说,如果真的怜悯我、对我好,应随喜我乞食活命的行为,不会嫌弃我。如果大王真的慈爱我,应该有如是想法。为什么呢?我现在欲过、生、老、病、死苦患之海,行行入道,是故作此比丘形貌;更为求寂灭安乐处,而受此毁好服式。又未来世,欲除一切诸过患故。大王当知,如果有人,于现在世,受五欲功德果报,深着于爱。这些人实在令人怜愍。因为他们于现世中,不得寂定安乐之心,而且于未来生,亦决受诸苦。」「我现在由于惊畏烦恼之苦,所以舍欲出家,无非为求寂定涅槃真实;假使我能得到帝释天宫,亦不会感到快乐,何况是人间麤弊果报呢?」

  释迦佛不满足于人世间的麤弊果报,祂想早日达到清净的彼岸,和涅槃的寂静。

  于是太子又说:「大王当知,如大王之前所说,凡天下人,在于世间,一切须取三时利益,但是在我看来,并不是真利益,为什么呢?求财得多,会必有尽;求欲转欲,永无厌足;若言求法,此是真利;但是利有深浅,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求之则有五种功能。」

  在此我要提一提,什么是「求欲转欲」呢?就是说,如果我们起了一个念头,想得到一百万;得到一百万以后,又想得五百万;得到五百万以后,又想得一千万;得到一千万以后,又想要一亿。可见人的贪心、欲望,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佛教有所谓「求不得苦」;求不得,其实就是「求欲转欲」,达到一种满足的时候,又追求更大的满足,可是我们的贪欲,是永远难以满足的。所以释迦佛说求财没有尽头,唯有求法,才有真正的利益。为什么呢?

  太子继续又说:「大王当知,正如大王之前所说,但且治民,取于王位,乃至未老,正少年时,且可受五欲法。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少年的时日,是永恒的话,那么一切众生,应无有衰老,在在处处,应不为死命之鬼念念所牵;而事实上,众生寿命无定。所以有智慧的人,若想求寂定解脱法,便不可取世间王位五欲之乐。因此,我们无论在少年、在中年、或在老年,但须速求生命真正的价值,早求解脱,或求于禅定,切勿迟疑。」(未完待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