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十)

  汝今欲知因界浅深:唯色与空,是色边际。唯触及离,是受边际。唯记与忘,是想边际。唯灭与生,是行边际。湛入合湛,归识边际。

  “如今你想要知道这‘五阴’边界的浅深差别,那就是:‘色相’与‘空相’,都属于‘色阴’的范畴。‘触受’及‘离受’,都属于‘受阴’的范畴。‘记忆’与‘遗忘’,都属于‘想阴’的范畴。微细念‘生生不息’与微细念‘念念消灭’,都属于‘行阴’的范畴。禅修者灭尽行阴,‘回入湛澈’以及‘合于湛澈’,都属于‘识阴’的范畴。”

  【因界浅深】参照圆瑛法师引用交光法师之解读,大体如下:

  所谓“因界”,佛教划分万法有“三科”,即“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从略到广,只是开合不同,都涵盖法界,都为万法分别确立之因,也是分界之所在,故名“因界”,简称为“界”。

  所谓“浅深”,特指对于“五阴”各自边界认识的“浅”或“深”。其中:

  对于“色阴”来说,明白“色相”属于“色阴”,乃是“色阴”边界之浅;明白“空相”也属于“色阴”,乃是“色阴”边界之深。因此,“色相”与“空相”都是“色阴”的范畴,故知“色阴”纵贯三世,横遍十方,遍满法界。

  对于“受阴”来说,明白“触受”属于“受阴”,乃是“受阴”边界之浅;明白“离受”也属于“受阴”,乃是“受阴”边界之深。因此,“触受”与“离受”都是“受阴”的范畴,故知“受阴”纵贯三世,横遍十方,遍满法界。

  对于“想阴”来说,明白“记忆”属于“想阴”,乃是“想阴”边界之浅;明白“遗忘”也属于“想阴”,乃是“想阴”边界之深。因此,“记忆”与“遗忘”都是“想阴”的范畴,故知“想阴”纵贯三世,横遍十方,遍满法界。

  对于“行阴”来说,明白微细念“生生不息”属于“行阴”,乃是“行阴”边界之浅;明白微细念“念念消灭”也属于“行阴”,乃是“行阴”边界之深。因此,微细念“生生不息”与“念念消灭”都是“行阴”的范畴,故知“行阴”纵贯三世,横遍十方,遍满法界。

  对于“识阴”来说,明白灭尽行阴,“回入湛澈”属于“识阴”,乃是“识阴”边界之浅;明白内外一如,“合于湛澈”也属于“识阴”,乃是“识阴”边界之深。因此,“回入湛澈”与“合于湛澈”都是“识阴”的范畴,故知“识阴”纵贯三世,横遍十方,遍满法界。

  【色与空】“色相”与“空相”。其中,有色相叫做“色相”,无色相叫做“空相”。因此,即便无色相,也还在“色阴”覆盖当中。

  【触及离】“触受”及“离受”。其中,有感受叫做“触受”,无感受叫做“离受”。因此,即便无感受,也还在“受阴”覆盖当中。

  【记与忘】“记忆”与“遗忘”。其中,有相关心念叫做“记忆”,无相关心念叫做“遗忘”。因此,即便无念,也还在“想阴”覆盖当中。

  【灭与生】微细念的“念念消灭”与“生生不息”。其中,平常人的微细念连绵不断叫做“生生不息”,禅修者于三昧当中消尽一切微细念叫做“念念消灭”。因此,禅修者即便能够灭尽一切微细念而深入禅定,也还在“行阴”覆盖当中,其指甲和头发还在生长就是证明。

  【湛入合湛】“回入湛澈”或“合于湛澈”。其中,禅修者灭尽行阴,“性入圆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叫做“回入湛澈”;而禅修者心境对立消亡,“内外湛明,入无所入”叫做“合于湛澈”。因此,禅修者即便心境对立消亡,湛明精心现前,也还在“识阴”覆盖当中,未必是得证圣果。究其根本,“颠倒微细精想”还在,无明未破的缘故。

  最后,世尊回答阿难的第二个问题,即关于破除“五阴”之先后次第的问题:

  此五阴元,重迭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

  “这‘五阴’之根元重重迭迭生起,其最初发生因迷惑真如而有‘识阴’,随后发生‘行阴’、‘想阴’、‘受阴’与‘色阴’。要破灭它们,则需要从‘色阴’入手,首先破灭‘坚固第一妄想’,而后于‘受阴’、‘想阴’、‘行阴’与‘识阴’当中,由浅入深,层层除灭五种妄想。”

  “就法理来说,可以顿悟,乘着顿悟之智慧能够一并消灭‘五阴’之‘理障’;就事修来说,‘五阴’当中的妄想习气,即‘事障’,无法顿时除灭,需要从粗到细,由浅入深按次序灭尽。”

  “我在前文卷五当中,已经用劫波罗天(夜摩天)供奉的华巾,绾成六结,为你们做了比喻和开示,你为何还不明白,还要再次询问呢?”

  【生因识有,灭从色除】“五阴”之发生,参考《大乘起信论》,乃是从“一念不觉有无明”开始,“妙真如性”因无明妄动而全体显现为“阿赖耶识”,这就是“识阴”;此后,“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则“行阴”、“想阴”、“受阴”和“色阴”从细到粗,依次发生。

  “五阴”之除灭,就是灭除“五种妄想”,必须先灭粗妄想,后灭细妄想。所以要先从“色阴”入手破灭“坚固第一妄想”,而后于“受阴”、“想阴”、“行阴”和“识阴”当中,层层深入除灭五种妄想。

  【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就法理而言,一旦识破“五阴”之根本,知其皆是妄想,则能够顿悟无生法忍,乘此顿悟之智慧可以一并消除“五阴”之“理障”,其中没有次第可言;就事修来说,“五阴”之“事障”,即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其累积颇为深广,做不到顿时除灭,需要依次第逐步灭尽。

  其中,“理”:理障,也指法理。“事”:事障,也指事修。就修行来说,破“理障”则顿悟而“见道”,即明心见性;见道之后逐渐破除“事障”,则步步修行而“证道”。证道至于究竟之地,理、事二障尽除,修行人便圆满成佛而归无所得。

  所谓“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正是“顿悟渐修”之义。在《楞严经》卷五,世尊云:“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其中,“发明便解脱”就是“理则顿悟,乘悟并销”;“解结因次第”就是“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前后文法义完全一致,故世尊反问阿难尊者:“我已示汝劫波巾结,何所不明,再此诣问?”

  在世尊前文的“劫波巾结”之开示当中,“华巾”比喻“妙明真心”,“六结”比喻“六根”。其中含义是:

  “华巾”本是整体和全体,本来没有彼此差别,连“一”都不是,更不要说“六”了。只因为“绾”才有了“六结”,因此,“六结”只是暂时的假相,纯属造作之虚妄。另外,即便绾出了“六结”,也不曾破坏“华巾”之全体和完整,每一个结,都是“华巾”本身。

  “妙明真心”本是全体法界,即圆满法身,其中本没有“六根”,也没有“五阴”。只因为“妄想”才有了“六根”和“五阴”,因此,它们只是暂时的假相,纯属妄想造作。另外,即便有了“六根”和“五阴”,也丝毫不曾破坏“妙明真心”和“法身”,众生当前的一切“六根”差别和“五阴”境界,就是“妙明真心”本身,就是“法身”全体。

  各位请仔细体会:“六根”和“五阴”是永远遮不住“妙明真心”的,犹如“海浪”永远也不可能遮住“海水”,更不可能破坏它。一切生死妄想当中,本有“不生灭性”,它显现了一切生死轮回,显现了一切妄想,而丝毫不曾被破坏。它就是真如,它就是妙明真心,它就是法身。它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见色有见色性,不着常解脱”;它就是莲花生大师所说的“不论安它什么美妙的名称,实际就是当下的那一点灵知而已”;它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您当前确实明了“它”,而不落入思维分别,那就是明心见性。可谓得大心安,得少自在。为何只是“得少自在”?因为“见道”只破“理障”,尚未破尽“事障”的缘故。将来“事障”逐渐破尽,您成长为菩萨摩诃萨之时,方才叫做“得大自在”。

  《楞严经》的法义如此深奥微妙,连阿难尊者都难免理解不周。因此,大家需要反复学习,否则很难充分领会。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这句名言用在《楞严经》的学修当中,实在是太合适了。学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学一遍有一遍的快乐,谁深入其中,谁智慧如海且法喜充满。不仅法喜充满,还会烦恼消散、身心安乐,一切福德因缘自然积聚。

  这“五种妄想”之法义如此重要,能够极大利益一切众生。故世尊再次叮咛阿难尊者:

  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你应当把‘五阴’当中这‘五种妄想’之根元,用心学习观察而开悟通达,然后代代流传给将来末法时代的一切修行者。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五阴’之虚妄,自发地生起对于生死轮回的深深厌离之心;让他们知道确实有超越‘五阴’,即超越生死烦恼的大涅槃,而不要再留恋三界轮回当中的一切。”

  【深厌自生】“自生深厌”之倒装句,自发地生起对于生死轮回的深深厌离之心。

  在这里,“知有涅槃,不恋三界”当中的“涅槃”,不是二乘人所认识的“三界”之外的“涅槃”,而是破尽“五阴”虚妄境界之后的诸佛“大涅槃”,它是法界全体。

  问:它既然是法界全体,为何还需要“不恋三界”而发起“出离心”呢?

  答:因为生死烦恼的根本就是“贪恋”,即“攀缘”,只有“出离心”才能够解决它。所以三乘佛法,所谓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和菩萨乘(大乘),都以“出离心”为修行起点。只不过,菩萨乘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同时还需要发起“菩提心”,发愿广度一切众生。发心不同,最终的成就也不同。

  声闻、缘觉二乘人只具备“出离心”的缘故,行道成就之后,则证入“三界”之外的“涅槃”,耽着于空寂无为之境地,属于中途小果。大乘菩萨同时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缘故,破尽“五阴”之后,得证诸佛大涅槃,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成就的乃是圆满究竟的无尽法界之本来佛果。

  简要说来,二乘人证悟的是“空性”,属于局部;大乘菩萨成佛则证悟圆满法界,属于全体,既包括“空性”,也包括“空性”当中本有的无穷智慧、无量功德与无尽妙用。

  (以上为全经的“序分”和“正宗分”,本经法义已经宣说圆满。最后是“流通分”,世尊叮嘱一切佛弟子流通、宣扬本经,护持正法住世,利益无边众生)

  到这里,首楞严法会即将圆满,世尊予以最后叮咛,鼓励赞叹一切佛弟子受持本经,并发大菩提心宣说本经,则其功德无有边际,能除一切过失和罪业。

  对此,世尊说道: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如果有人,能够在十方无尽虚空当中,都装满七宝,用来供奉微尘数诸佛,一一承事供养,对于每一尊佛都怀有恭敬供养之心,不曾空过。你怎么看呢,这个人以如此布施供佛之因缘,所获得的福报多不多呢?”

  “阿难回答:虚空无尽广大,布满其中的珍宝无量无边。往昔曾有众生只用七个钱布施供佛,去世以后,便在来生当中获得殊胜福报,成为转轮圣王。何况如今您说的这个人,用无穷虚空当中的,充满无边佛土的种种珍宝来供养微尘数诸佛,这些珍宝就算穷尽一大劫的时间来思维算计,尚且无法数清,他因此而获得的福报又怎会有边际呢。”

  【心无虚度】其心行不曾空过。对于这位供佛者来说,就是时时刻刻怀有恭敬供养之心,一刻都不曾忘失。

  【舍身】此指去世以后,舍弃旧身,随业力奔赴新的一生。

  关于“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这个典故,据《达磨显宗论》记载:无灭尊者(阿那律尊者)昔于殊胜福田(指佛陀,乃最殊胜的福田),因以七钱施设食供,后异熟报,七返生于三十三天,七生人中为转轮圣王,等等。

  所谓“福田”,好比一粒粮食种子种在田里,将来生根发芽长大之后,所结的果实是许多粒粮食,放大了许多倍。众生想要获得未来福报的话,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布施供养,布施给谁能够获得比较大的福报呢?修行人,持戒修行的人。例如持戒修行的僧人,就叫做“福田僧”,他们接受众生的布施供养之后,会给众生带来许多倍的未来福报,因此叫做“福田”。

  在所有的“福田”当中,最殊胜的“福田”是佛陀,他是圆满成就者,能够给布施者带来最多的福报。

  因此,世尊所说的这个人,用这些无穷无尽的珍宝来供养微尘数诸佛,他所获得的福报更加无穷无尽,根本不可思议。

  即便如此,他的功德和福报还不够殊胜,还有比他福报大得多的人,听世尊继续开示: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陀接着告诉阿难尊者:诸佛如来不说妄语。如果另外有一个人,他这一生完全破了比丘四根本戒和菩萨戒之十重戒,由于罪业极为深重,他将会在去世后的瞬息之间堕入这个世界的阿鼻地狱,以后还会转生到其它世界的阿鼻地狱,乃至于穷尽十方世界的阿鼻地狱,他都将会堕入其中,所有的地狱之苦没有不经历的。”

  “但是,如果这个人能够发起一念善心,发愿将此首楞严妙法,在末法时代当中宣讲开示给那些初学者,并付诸实践。那么,这个人破戒等所有深重罪障,就会随着他的这一念发心而应念消灭,转变其将要承受的地狱罪苦之因,成为自在安乐之果报。”

  “不仅如此,这个人因宣讲开示首楞严妙法的缘故,他所获得的福报,远远超越前面那位用无尽珍宝供奉微尘数佛的人,胜过前面那个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乃至于用算数根本无法算清,用譬喻也根本无法表述其差别。”

  【四重】比丘戒当中的“四重戒”,也叫做“四根本戒”,只要违犯其中一条,就失去比丘资格,按照律文所说,连忏悔的余地都没有,会被僧团所抛弃。同时,破“四重戒”属于严重的淫、杀、盗、妄等罪业,破戒和造业的因果业报合在一起,将会在来生堕入地狱。

  【十波罗夷】菩萨戒当中的“十重戒”,只要违犯其中一条,就会失去菩萨戒体。“波罗夷”译为“弃”,被抛弃的意思。

  【未学】指初学者,想学但没认真学过,或学不懂,等等。

  【安乐国】自在安乐之境地,有时也指净土。

  问:“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在一念当中弘扬《楞严经》,弘扬首楞严妙法,这怎么能够做到呢?

  答:这里主要指“发心”,发起这个弘扬《楞严经》之心,只在一念之间。其后的弘法实践,都是这一念发心的延续和功用。只要这一念心不丢失,不动摇,其弘法实践就能够圆满。

  另外,这一念心不可思议,直通妙明真心,不异妙明真心,本是妙明真心。如此弘扬《楞严经》等等大乘了义经典,弘法者终将开悟妙明真心,在一念间勘破尘劳妄想,同时也消融无尽罪业。

  明心见性是顿悟,能够顿时破除“理障”。就法理来说,其无量劫的无尽罪业,完全可以在见性的一刹那消融清净,觉悟罪业如幻的缘故。犹如一间千年不见光明的地下室,忽然点亮了一盏灯,则千年的黑暗一下子就消灭了。这叫做“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悟能破万劫迷”。

  时值末法时代,能够发心弘扬大乘了义经典,例如发心弘扬此首楞严妙法,等等,这一念发心不可思议。这一念发心不动不摇更加不可思议,其所获功德与福报无量无边,无穷无尽。为什么?因为,这一念心乃是自利利他的大慈悲心,其中本具有无量功德与福报。

  因此,大家在学习《楞严经》之后,都应当“发心”弘扬此殊胜教法。弘扬佛法不仅仅是出家人的责任,也是每一位佛弟子的义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实宣扬佛法,参予流通佛法,这就是自利利他,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如实宣扬佛法,如实讲解经论,如实以身作则修行的人,虽说是在利益众生,其实获益最大的是他自己。这个获益指法益,他将因此而迅速超越生死烦恼,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不仅宣讲开示本经具有如上不可思议福报,假如没有能力为别人宣讲,只要能够坚持自己读经或诵经,或者持诵楞严神咒,也将获得无穷无尽的福报。

  对此,世尊继续开示,并予以最终叮嘱: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其福报)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

  “阿难,如果有些众生无力宣讲此法门,但自己能够读诵此经,或者能够持诵此楞严神咒,他们因此获得的福报,像我这样讲说,穷尽一劫也说不尽。”

  “你们依照如来这些教言,遵照上述教法而行自利利他之道,就会径直成就无上菩提,而不会再遭受魔障扰乱。”

  【如教行道】遵照本经教法而行自利利他之道。

  所谓“行道”,离不开自他两利,而不仅仅是自己修行。如《楞严经》全经当中,世尊处处指示阿难尊者,也指示所有的佛弟子,不仅要自己修行,还要流传、宣讲本经,以便利益更多的众生。

  【魔业】诸魔扰乱。“业”:造作,特指诸魔恶意扰乱之造作。

  到这里,首楞严法会圆满。诸弟子及远来的他方圣者,还有天人、天仙、护法鬼神等等,各自欢喜散去:

  佛说此经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及诸他方菩萨、二乘、圣仙童子,并初发心大力鬼神,皆大欢喜,作礼而去。

  “佛陀讲说本经圆满,参予法会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世间一切有缘而来的天人、人、阿修罗,以及他方世界前来闻法的菩萨、缘觉、声闻圣者和圣仙童子们,还有初发菩提心护持佛法的大力鬼神们,等等,大家都因听闻如此殊胜妙法而无比欢喜,纷纷礼拜佛陀,各自离去。”

  【圣仙童子】发心修行出世圣道的天仙之类,因离男女之欲,故名“童子”。

  【初发心大力鬼神】初发菩提心护持佛法,也护持修行人的各类具有大威力的鬼神们,泛指八部鬼神。

  《楞严经》轻松学至此圆满,此乃本人的闻思修笔记,主要参考注解为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和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关于楞严咒部分则参考成观法师《楞严经义贯》。

  本文一方面属于自修,另一方面意在为《楞严经》初学者提供一部义理较为准确,文字通俗易懂的入门参考读物。由于本经法义深奥,文字精简,本文在解读经文的过程当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在此深表惭愧与忏悔,容发现后另行修改。

  回向:

  至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妙法!

  南无楞严会上一切贤圣僧!

  敬礼一切护法善神!

  沙门超然今以学修《楞严经》,兼注解流通之种种功德,回向此娑婆世界: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众生向善,佛法昌隆。

  复愿以此功德,速证无上正等正觉,广度一切有缘众生。愿在生之时身心安乐,常行自利利他之菩萨道;愿离世之际心不颠倒,直达如来清净大涅槃。

  愿母亲健康长寿,福慧绵延,临终自在往生极乐净土。愿一切师长、亲友、同事,及一切同修道友和一切博友们健康吉祥,种种善愿皆得满足。

  愿一切护法善神及其眷属如意,受用吉祥,神力增广,护法功德圆满。愿一切有缘遇到《楞严经》的人们,都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实践菩萨道。

  愿一切幻化消亡,愿一切烦恼解脱。愿法界一切众生都“知有涅槃,不恋三界”而学佛修行,未来都能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虚空有尽,此愿无尽。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楞严经》轻松学全文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