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七)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当中的“觉知性”发生错解: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对于其中觉知相通之觉知性进行观察,发现觉知性周遍圆满的缘故,因此树立见解,把十方世界的草木之类都称作有情,认为它们和人类没有差别。草木死了以后可以投生为人,人死了以后也可以投生为草木,陷入了‘无择遍知’之偏执。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以无知为有知之执着。于是,就和执着于一切万物皆有知觉的婆吒、霰尼两种外道一样,成为了‘执一切觉’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无择遍知】对于有情和无情不作拣择,认为一切万物普遍具有知觉性。

  【知无知执】错认“无知”为“有知”,并发生执着,因而认为一切无情草木都属于有情众生。

  【婆吒、霰(音:现)尼】两类外道名字,他们执着于一切有情及无情万物都有知觉。

  问:古人云:“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楞严经》前文世尊亦云:“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既然“觉知性”是周遍圆满的,为何不可以认为无情万物也都有知觉呢?

  答:法界全体即是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当中,所谓“觉知性”乃是其“见分”,而“无情万物”则是其“相分”。见分与相分本是圆融一心,随无明妄想而分别显现。

  对于世尊等大觉者来说,无明破尽,故山河世界皆归于无上知觉,皆圆满于无边法身。但对于“识阴区宇”当中的禅修者来说,“相分”和“见分”之隔别尚在,假如认为“无情万物”也有知觉的话,便成了“见分”之外另有知觉,这不同于世尊觉悟的“无上知觉”。

  无情万物并不在禅修者的“觉知性”之外,因此,它们并非另有知觉。执着于它们有知觉,则混淆了“阿赖耶识”的“相分”与“见分”,落入了外道偏执。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四种‘狂证’,名为‘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计度万物皆有圆满周遍之觉知心,因而成就了虚假错谬的狂证之果。

  【生倒知种】落入了颠倒有知与无知的外道种性。

  “识阴境界”之第五种“狂证”,叫做“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当中的六根互用之圆融变化发生错解: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对于六根互用之圆融变化已经运用自如,于是,他们便在能够发生一切的圆融变化当中有所求取,要么追求火性之光明,要么喜乐水性之清净,要么爱好风性之周流运转,要么观察地大尘性之变化生成,等等。像这样对于四大之性各有崇拜与供事,把四大六尘之性当做了发生造作之本因,并树立其性常住不灭之见解。这些人便堕入了把本来无生的四大之性,当做发生一切的本因之执着。于是,就和那些勤苦身心,从事于崇拜水火之类的修行,想因此而求得出离生死轮回的迦叶族等部分婆罗门,成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崇事】崇拜、供事。

  【群尘】泛指四大与六尘。

  【发作本因】为发生造作之本因。

  【生无生执】四大本来“无生”,只是随众生心而显现;这些禅修者却将其执着为“能生”之根本,故名“生无生执”。

  【迦叶(音:家射)波】家族姓氏,简称迦叶,属于婆罗门种姓,所修法门主要是崇奉地、水、火、风等四大之变化性。

  【婆罗门】译“净裔”,自称是梵天后裔,古印度五种姓之一,由许多家族组成,各自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有“事火婆罗门”等等。

  这些“识阴区宇”当中的禅修者很厉害,他们已经能够在六根互用当中变化出一切地、水、火、风等六尘境界。用如今的话来说,他们堪称到达了无与伦比的“科学”高峰,能够随心所欲地变化出一切想要的东西。其禅定当中的变化能力,接近了以“造物主”自居的某些天神。

  但是,他们明白万物不是自己造出来的,那是从哪里来的呢?经研究,他们认为万物本有不灭之性,那就是四大之性,此性就是发生一切的本因。因此,他们无比崇拜四大之性,期望从中求得超越生死轮回的果位。

  这些禅修者如此迷心逐物,实在是一种颠倒,世尊说他们: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五种‘狂证’,名为‘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计度耽着于崇拜四大之性,迷失心性而追随物性,树立追求四大变化为修行之因,想要从中求得虚妄的果位。

  【生颠化种】落入了颠倒变化之外道种性。

  “识阴境界”之第六种“狂证”,叫做“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当中“觉知相通”之圆融明澈发生错解: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在觉知相通之圆融明澈当中,计度其体性本是空虚寂灭,于是,便会让本不可消灭的四大变化之性,以永远寂灭为其归依处。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将不是归宿的空虚寂灭错认成归宿之执着。于是,就和四空天的舜若多虚空神一样,成为了灭色归空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计明中虚】计度此圆融明澈当中本是空虚寂灭。

  【非灭群化,以永灭依】四大变化之性本不可消灭,却偏要让它以永远寂灭为归依处。

  【归无归执】空虚寂灭本不是一切变化之归宿,却将其执着为归宿,故名“归无归执”。

  【无想天】此处指“非想非非想处天”,同时概括“四空天”,而不是指第四禅的“无想天”。

  【舜若多】虚空神,属于“四空天”之无色界天神,以灭色归空为其证量。

  问:既然“空虚寂灭”不是一切变化的最终归宿,那到底什么才是其归宿呢?

  答:一切变化本来如幻不实,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还要向哪里寻求归宿呢?一切万物变化之显现,都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循业发现”而已。一切境界相本来就是心相,丝毫不曾离开过妙真如心,而此“妙真如心”本是万法之源,它常在大涅槃,它就是大涅槃,不会再有另外的归宿。

  诸佛菩萨觉悟此“妙真如心”,名为成就法身,名为成就大涅槃。论其归宿,则如本经后文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只是“觉悟”而已,根本没有另外的归宿啊。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六种‘狂证’,名为‘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圆虚无心,成空亡果】以虚无心为圆满,成就了空亡不实之果。

  【生断灭种】落入了空无断灭之外道种性。

  “识阴境界”之第七种“狂证”,叫做“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之“圆满常在”发生错解: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对识性之圆满常在发生执着,于是想要坚固色身令其长久住世,让它和‘识精圆常’一同长生不老。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贪着于本不应贪着的长生不老之执着。于是,就和诸如阿私陀仙人等外道们一样,成为了‘贪求长命’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圆常】圆满常在。与“圆元”同指识性本元,只是表述角度不同。

  【精圆】识精圆常,还是指识性本元。

  【倾逝】去世,离世。

  【贪非贪执】对于色身长生不老本不应贪着,却偏要贪着,故名“贪非贪执”。

  【阿斯陀】汉译“无比”,是古印度的一类长寿仙外道。

  问:识性本元是否“圆满常在”呢?

  答:“识性”乃是染净和合之性,其中的“净分”非生非灭,就是真如佛性,故圆满常在;其中的“染分”则有生有灭,那就是后文的“颠倒微细精想”,它并非圆满常在。

  究其根本,说“识性本元”圆满常在是可以的,但不可以执着,以免落入偏执。

  问:这些禅修者已经破尽色、受、想、行四阴,已经到达“色阴尽”,为何还会贪求“色身”之长生不老呢?

  答:到达“色阴尽”只是不会再被“色阴”所覆盖,而并非没有了“色形”,其“色身”仍在,但不再成为障碍。因为“色性”不灭的缘故,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缘故,禅修者仍然有可能对其发生执着,误以“色身”为自己生命之依托,便会贪求长生不老。

  无论如何贪求,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梦;即便求得长寿,也不过是一个比别人折腾得更久的梦而已。因此,世尊说他们:

  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七种‘狂证’,名为‘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执着于“识精圆常”为自己的命元,树立坚固色身之妄求为修因,趋向于虽然比较长命却仍在烦恼尘劳之道果。

  【生妄延种】落入了妄求长生不老,妄延寿命之外道种性。

  问:人家求长生不老理所应当呀,为何说他们“妄延”呢?

  答:求长生不老之心,属于虚妄心,不符合如来无上正觉之道,故名“妄延”。如此追求,终究不会实现,只是活得长久一些,早晚还是要死去的。

  与其求“色身”之长生不老,不如踏实觉悟“心性”之不生不灭,常在大涅槃。云何得长寿?但识金刚心。

  “识阴境界”之第八种“狂证”,叫做“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识性本元”当中的“命元互通”及“六根互用”发生错解: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观照到一切众生命元互通,却留恋欲界尘劳,恐怕命元消尽以后就没有了自己。于是,他们便逗留在识性本元当中,沉迷于其中六根互用的广大变化,因而端坐于妙莲华宫殿,化现出无量七宝庄严,召集来许多佩戴七宝装饰的美女(都是些欲界鬼神之类),恣意放纵贪欲之心。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将毫无真实的神通变化当做真实之执着。于是,就和吒枳、迦罗等天魔一样,成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观命互通】观察到受命元由就是识性本元,在这里,一切众生的识性互通,因而觉知性互通,乃至于一切神通变化也在此互通。

  【莲华宫】指魔宫。莲花为能生之义,具备一切神通变化之义。

  【七珍】即“七宝”,依《佛说阿弥陀经》为:金、银、琉璃、玻璃(大约指水晶之类)、砗磲、赤珠、玛瑙。

  【宝媛】佩戴七宝装饰的美女。“媛”:美女。

  【真无真执】将毫无真实的神通变化执着为真实,故名“真无真执”。

  【吒枳、迦罗】“吒枳”译为“结缚”,即烦恼束缚;“迦罗”译为“我所做”,二者都是天魔之别名。天魔深陷于“结缚”当中,且自以为三界众生之结缚都是它造成的。

  其实,一切众生的“结缚”,都源于各自无始以来的妄想习气,以及因果业力。

  关于“多增宝媛”,禅修者(已修成天魔之类)因为证悟了一切众生命元互通的缘故,能够把许多欲界鬼神们召集来,加持它们变化为美女,并化出种种七宝庄严来装饰她们,成为魔宫里的魔女。

  天魔有许多儿子,有许多女儿,其魔宫里有许多魔民,还有许多魔女,等等,所有这些魔类,可以说都是天魔在“命元互通”当中召集来的。他们陪着天魔共同受用“六根互用”之无穷变化,共同恣意享用种种贪欲。

  在三界当中,最会玩儿的是天魔,它们玩的是神通变化和种种欲乐。其出发点,在于留恋三界,这就是结缚。但在法界当中,最会玩儿的是菩萨,菩萨们玩儿的是如幻三昧,亦名游戏三昧。菩萨们游戏三界的目的,在于自利利他,与一切众生共同超脱烦恼结缚和生死轮回,共同圆满“常、乐、我、净”之大涅槃。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八种‘狂证’,名为‘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发邪思因,立炽尘果】以发起贪恋尘劳之邪思为修因,树立享用炽盛欲尘之道果。

  【生天魔种】落入了留恋尘劳的天魔种性。

  由此可见,“天魔”也是修来的,而且是在甚深三昧当中修来的。它们破尽了色阴、受阴、想阴和行阴,在即将破尽识阴,即将超越生死轮回之际,却因留恋尘劳欲乐而痴迷于种种神通变化,落入天魔种性。

  以上八种“识阴境界”,属于外道或魔类之“狂证”。他们如果不及时醒悟,往往因邪见而造下极重罪业,最终将会堕入地狱,彻底丧失原有的禅修功德。

  下面两种“识阴境界”,属于声闻、缘觉二乘人之“狂证”。他们沉迷于无为当中,不会再造作恶业,因此不会堕落,只是暂时不肯进修诸佛无上觉道而已。

  “识阴境界”之第九种“狂证”,叫做“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