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楞严经》轻松学 卷十(之六)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阿难,这些修习三昧的善男子,到达行阴尽之后,一切世间生灭性之所在,即‘幽清常扰动元’当中十二类众生共同的生灭机理,忽然间毁坏断裂;于是,那深沉微细的生死之枢纽,即中阴身当中不停取着六道境界而承受生死业报之习气脉络,其中的因果感应悬空断绝。”
【诸世间性】一切世间的生灭性,源于“行阴”。
【同分生机】与前文的“同生基”类似,指一切众生共同的生灭根元和生灭机理。
【倏然隳裂】忽然间毁坏断裂。
【沉细纲纽】深沉微细的生死之枢纽。
【补特伽罗】译“数取趣”,指中阴身,它因一切众生屡屡造业而感生,它能够被业力所驱使而屡屡取着于六道境界,因此前往受生,承受无尽的生死轮回。
【酬业深脉】承受生死业报的深细脉络。指中阴身不停取着六道境界,并不停受生之习气。说白了,就是因果感应。
【感应悬绝】因果感应悬空断绝。
关于这段经文的断句,历来有所差别,但其法义都可以融通。大家尽可见仁见智。
其中,关于“因果感应”,它只存在于“生灭心”当中,一旦生灭心灭,则寂灭现前,便不会再有因果感应和生死轮回。其中大有深意,这不是在否定“因果业报”,而是在阐明“因果业报”本空,所谓生死如幻是也。
为何诸佛菩萨等一切圣者能够成就涅槃?因为,生死轮回和因果业报本空,本来如幻,毫无真实可言。
问:“空”和“幻”含义是否相同?
答:相同。佛教所说的“空”,并非指空无所有,它的含义不是“没有”,而是“如幻”,即“非实有”。
问:不是说“万法本空,因果不空”吗?
答:那是对生死轮回当中的一切众生而言,是“生灭心”当中的方便说法,并非究竟了义之说。据实而言,则如尸弃佛传法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显然,在佛智当中,一切因果都是空幻。永嘉禅师《证道歌》亦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很清楚,一旦如实了悟法界实相,则因果业报本空。
其含义在于:众生用生灭心造业,也用生灭心受报。大家一旦通过修行超越生灭心而证悟不生灭性体,则当即超脱因果业报,不再遭受生死轮回。那就是无漏圣者。
另外,“万法本空,因果不空”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伪命题。因为“因果”属于“万法”,既然“万法本空”,又怎会“因果不空”呢?
禅修者到达“行阴尽”之后,斩断了十二类众生的生灭机理之脉络,于是进入“识阴区宇”,接近了大涅槃: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破尽了行阴,禅修者对于大涅槃即将获得广大光明之觉悟。此时,就好比公鸡的最后一遍鸣叫,天虽然还没亮,但眺望东方,便会看到天色发白,已经有了精明之色。”
“禅修者之六根已经虚明寂静,不再有六根攀缘六尘的驰求放逸。其心境内外明澈,证入了无所入的心境一如之识精元明。深深明达了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执受生命之根元。”
“此时,禅修者观察到了众生的‘受命元由’,因而执受此命元,故不再感召十二类众生之生死业报。他们对于十方世界进行观察,已经获证其乃同一识性。此识性所蕴含的识精色性等等,不会再被覆盖沉埋,因而发现了最幽深的秘密之性,即万法唯识之识性。这叫做‘识阴区宇’。”
【涅槃天】大涅槃之方便称呼。涅槃并不属于天界,只是借天界之名而显示其殊胜。
【鸡后鸣】公鸡的最后一遍鸣叫。此时东方天色已经发白。
通常,公鸡在天亮之前会鸣叫好几次。以比喻来说,禅修者到达“色阴区宇”、“受阴区宇”、“想阴区宇”和“行阴区宇”,好比公鸡的前几遍鸣叫;而如今最后到达“识阴区宇”,则好比最后一遍鸣叫。这一番修行超越之后,便会归于大涅槃。
【精色】精明之色。在比喻来说,则指黎明前东方发白;在禅修者来说,则指心境一如之精明色性,亦即万法唯识之识性现前。
【入无所入】禅修者破尽行阴之覆盖,“入”于识阴区宇,故名“入”;此识精元明一旦显现,其中并无“能入”之禅修者,也无“所入”之识阴境界,而是识心内外明澈一如,根本没有了内外之分,也没有了心境对立,唯一识心命元全体现前,故名“入无所入”。
【执元】执受识心命元。
【诸类不召】于十二类众生之业报,不再牵引受生。召:感召,指业力牵引。
【幽秘】法界的最幽深秘密之性,即识性,它变现了一切法。
“识阴区宇”现前,已然心境一如,但还不是大涅槃,其中还有“识阴”之覆盖。此后,禅修者如下修行,方可破尽识阴覆盖,到达“识阴尽”,超越一切众生境界,成就大涅槃而归无所得: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禅修者在‘识阴区宇’当中,已经到达‘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之境界,从此进一步销毁磨尽‘六根’之差别,达到‘一心’与‘六根’之间能够合开自如,则‘六根’之见、闻、嗅、尝、觉、知之性,便能够发生清净广大的互通互用。于是,十方世界与自己身心融为一体,犹如无边无际的琉璃世界一般,内外明彻一如,光明圆满,叫做‘识阴尽’。”
“至此,这位禅修者便能够超越‘命浊’,再来观察所谓‘命浊’之根由,则‘识心’精明当中的‘罔相虚无颠倒妄想’就是其根本。”
【销磨六门,合开成就】销毁磨尽“六根”之差别,达到“六根”可以合为“一心”,“一心”可以开为“六根”的合开自如之成就。
【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之六种功能,能够互通互用,例如眼睛可以听声音,鼻子可以尝味道,心意可以抓取东西,等等,任意一根都具备六种功能,而且互用范围遍及无边世界,没有了任何障碍。这就是所谓的“六根互用”,也是“六根清净”之极致。
【吠琉璃】亦名“毗琉璃”,简称“琉璃”,佛教当中的“七宝”之一,原产于波斯地区的一种罕见天然宝石,半透明,呈现天青色,也叫“天青石”。它还有一个别名,叫“青金石”,据记载,“青金石”在古巴比伦和古埃及非常尊贵,约6000年前就已经被开发使用,西汉时期经西域传入中国。
【识阴尽】指“识心”回归于法界光明,不再成为一种“覆盖”,也不再成为一种妄想“浑浊”,而不是说“识心”消失了。“识心”不会消失,它本来就是圆满明澈的法界光明,具有种种显现和了别之妙用。
【命浊】在同一觉性当中,由于被虚妄‘六尘’所间隔分离,而形成了作用不同的‘六根性’。此共同之‘觉性’与不同之‘六根性’相互交织,成为了虚妄的第五浊命浊。(具体可参考《楞严经》卷四)
【罔象虚无颠倒妄想】即后文卷十“五种妄想”当中的“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其内容就是深藏在众生“识心”当中,那看似精明湛彻的妄想种子之急流。正是这个颠倒微细精想,执受着八识命元,因而在不思议法界当中显现为众生。
此“颠倒微细精想”在,“识阴区宇”就在,“五浊”当中的“命浊”便得以显现。
问:佛经当中常把“法身”之法界光明比喻为半透明的“琉璃”,为何不将其比喻为完全透明的“水晶”呢?那岂不是更加清净光明,也更能够表明“法身”无相吗?
答:“法身”无相,而本具有一切相,且能够显现一切相。因此,其法界光明当中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具足无量净土佛国,具足无尽功德,也具足无边妙色。因此,将其比喻为半透明的“琉璃”更加合适,可以避免陷入外道之“断灭见”。
同时,也有一些教法当中,把法身如来,或者金刚萨埵等报身佛比喻为“水晶”,以及“日光”、“月光”,甚至“虚空”等等,以显示其本来无相,非形相可以企及。只要不落入“空无”之偏见,这些比喻都是合适的。
到达“识阴尽”之际,无边世界的无尽众生与无量山河大地等等,对于禅修者来说,不再是心外之物,也不再有六根之隔别,而全体圆融于自心觉性本身。如《楞严经》前文所说:“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
一旦破尽“识阴”,禅修者从此将超越众生境界,我执和法执消融殆尽,得以直入如来妙庄严海。期间,禅修者到达“行阴尽”以后,在“识阴区宇”当中,还有可能出现以下十种中途境界,都属于“识阴境界”当中“得少为足”的狂证之果:
其中,“识阴境界”之第一种“狂证”,叫做“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你要知道,这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得以回归阿赖耶识之识性本元,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寂灭识性虽已显现,但其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即被“无明”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识阴区宇”当中,禅修者的第八识之“识性”现前,此“识性”乃是染净和合之微妙心体,它本来寂灭且蕴含着不可思议的精明妙心。一旦突破“颠倒微细精想”之覆盖,则精明妙心得以圆照法界,禅修者便会破尽无明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圆觉经》云:“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便是此意,与本经可谓异曲同工。
但是,禅修者未破“颠倒微细精想”之前,因具备甚深三昧之定力,也可以显现出“六根互用”之神通,并证入“识阴”当中的“圆元”之妙境界。此时,如果不能善巧识别,便有可能发生十种狂证。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虽然禅修者的精明妙心尚未圆照法界,但他们已经能够在‘六根’尚存隔别的情形下,显现出六根互用,且合开自如。他们因而得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根隔合开】六根仍然相互分隔,但其见、闻、嗅、尝、觉、知之作用,可以合开互用。即任意一根都能够具有六根之作用,但“六根”仍在,尚未能够销毁磨尽“六根”之差别(由于禅修者早已破尽“色阴”,这里的“六根”并非指浮尘根,而是指胜义根)。
这是“识阴区宇”当中的“六根互用”,仍在“颠倒微细精想”的覆盖当中;不同于前文“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之“六根互用”。
两者差别在于:前文的六根互用已经“销磨六门”,便不再有六根的隔别,因而得以超越“识阴区宇”;这里的六根互用还存在六根之“根隔”,即隔别,还在“识阴区宇”当中。其中微妙之处,请大家仔细体会。
在《楞严经》前文“二十五圆通”当中,那些阿罗汉们的种种“圆通”,基本属于“根隔合开”之六根互用。他们尚未超越“识阴区宇”,仍流连于中途境界,也可以算作“识阴境界”的“狂证”之列。如后文,世尊将“定性声闻”称之为“趣寂果”,乃“识阴境界”之第九种“狂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阿罗汉的“圆通”还不是诸佛究竟圆满之圆通,也不及大菩萨们的不思议圆通。因此,后文世尊说他们“违远圆通,背涅槃城”。
【圆元】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所谓“圆元”,就是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它还不是诸佛的本元法身,尚未破尽“识阴”覆盖的缘故。但它已经极为殊胜,并具备六根互用之广大神通,有可能会被禅修者错认而发生十种“狂证”。
其中第一种“狂证”如下: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把此‘圆元’树立为真常之因,以为万法都因之生起,并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因’和‘所因’之执着,于是,就和娑毗迦罗外道认为自己终将归入冥谛一样,成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胜解】最胜见解,最究竟圆满之见解。
【因所因执】把“圆元”树立为真常之“因”,以为万法皆因“圆元”而生起,故为“所因”。像这样执着于“因”和“所因”,叫做“因所因执”。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娑毗迦罗”译为“黄发外道”,他们自认为以梵天为师,以“我”为能归,以“冥谛”为所归。认为“我”终将归于“冥谛”,那就是我与万法的最终归宿。
由于“万法唯识”,像这样的错认很容易发生,那便会执着于“识性本元”为万法之因,为修行的最终归宿。这属于一种“有所得心”,即误以为有个修行的最终归宿,并把那里误认作大涅槃。
其实,诸佛大涅槃并非某个归宿,而是不离当处的透彻觉醒,所谓“立处皆真”是也。经云:“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修行人一旦识得此天真妙性无处不在,则即一切法,即一切心,无非是诸佛大涅槃,丝毫不必另有所归。若有所归,即成外道。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一种‘狂证’,名为‘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立所得心,成所归果】树立有所得心,成就了以“圆元”,即“识性本元”为归宿的中途之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远离了真实圆通,背弃了大涅槃。
【生外道种】本应为佛子,如今反而落入娑毗迦罗外道之流,转为外道种性。
这些禅修者已经破尽前四阴,到达了“识阴区宇”,其三昧功行极深,只差一步就可以破无明而证法身。却因为误以“圆元”为归宿,错把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当做了真常之因,所以发生“狂证”,落入外道种性。他们的修行可谓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以下九种“识阴境界”也是如此,虽说各自所证境界不同,但究其本质,都属于归入“圆元”之后,发生的有所得心之“狂证”。
“识阴境界”之第二种“狂证”,叫做“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回入的“识性本元”发生错解: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把此‘圆元’揽为自己之心体,于是,便会误认为穷尽虚空界当中的所有十二类众生,都是从我一类心体之身当中流出的。并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我‘能’生众类,而众类‘非能’生我之执着。于是,就和能够显现无边身之广大神通的摩醯首罗天一样,成为了‘大我慢’之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如果把所回入的“圆元”,揽为自己之心体。“览”是“揽”的通假字,摘取、采纳之意。类似的词语用法如:揽为己有。
【一类流出】从我一类心体当中,流淌出彼十二类众生,及山河世界等等众类。
【能非能执】误以为“我”能生一切万物,而万物不能生“我”。因而执着于我是“能”,而万物则“非能”,故名“能非能执”。
【摩醯首罗】译“大自在”,即大自在天,乃是色究竟天之天王。其形相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悠游自在,能够显现无边身之广大神通,乃色界最殊胜之天神,自以为能够出生一切万物,实则属于一种“大我慢”,故下文亦称为“大慢天”。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二种‘狂证’,名为‘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立能为心,成能事果】把能生一切的识性本元树立为自己心体,自以为成就了能够成办一切事业的究竟果位。
【生大慢天我遍圆种】本应为佛子,如今反而落入摩醯首罗“大我慢天”之流,成为以自我为周遍圆满的大我慢种性。
所谓“我遍圆种”,就是以“自我”为周遍圆满的大我慢种性,也是一类外道种性。
“识阴境界”之第三种“狂证”,叫做“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还有一些经由禅修到达‘行阴尽’的善男子,穷尽了行阴的相续扰动而得证行阴本空,到达‘识阴区宇’。他们已经灭尽了行阴的微细迁流之生灭念,但其寂灭识性当中的精明妙心还被‘颠倒微细精想’所覆盖,尚未能够圆照法界。”
在这里,上下文之间依旧省略了一段经文,即前文的:“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氵曶】,能入圆元。”
禅修者六根尚有隔别,但已经成就了六根互用,与十方世界十二类众生的觉知性相通,随着觉知相通,便能够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
于是,他们对于回入的“识性本元”发生错解: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禅修者回入圆融周遍的识性本元之际,如果认为所回入的‘圆元’就是自己的究竟归依之处,怀疑自己身心都是从那里流出来的,连十方虚空也都是从那里生起的。于是,便把万法都从那里生起且流出的识性本元之心地,当做是无生无灭的真常法身来理解。他们尚在‘颠倒微细精想’的生灭当中,却过早地将其计度为常住法身。这样的话,既迷惑了常住法身之不生不灭,也迷惑了识性本元之尚有生灭。假如他们就这样安住在上述两种迷惑当中,并将此作为最胜见解的话,这些人便堕入了执着于识性本元为常住法身,执着于我及万物为确定无常之执着。于是,就和那些计度‘自在天’为常住之因,计度万物为确定无常的迦旃延等外道们,成为了同道。因而迷失了诸佛菩提正路,丢失了正知见。”
【都起所宣流地】万法都从那里生起且流出的识性本元之心地。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既迷惑了常住法身之不生不灭,也迷惑了识性本元之尚有生灭。
【常非常执】执着于识性本元为常住法身,执着于我及万物为无常。
其实呢,识性本元还不是常住法身,其中尚有极微细生灭念之急流;万物固然无常,却本有不生灭性蕴含其中,其相无常,其妙性则本来常住。此中深意,请大家仔细体会。
【计自在天】指计度“自在天”为常住之因,计度万物为“自在天”所生因而是确定无常的,那些迦旃延等外道们。其中,“自在天”指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
据《大涅槃经》等经,迦旃延外道认为一切众生都是自在天所造。他们以“自在天”为常住,以众生万物为无常,计度“自在天”为万物之因。
问:“识性本元”到底是不是“常住法身”?
答:是,也不是。阿赖耶识之识性本元,乃是真如不生灭性,与“颠倒微细精想”的生灭念之和合,故亦名“和合识”。《起信论》所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是也。
因此,“识性本元”本来是“常住法身”,但其中尚有习气种子瀑流之生灭念,即无明妄想,因此还没有抵达“常住法身”之究竟不生灭性。假如把这里就当做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身,便会出现“识阴境界”当中的这些中途果位,其实不是究竟之果,而属于“狂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叫做‘识阴境界’之第三种‘狂证’,名为‘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立因依心,成妄计果】树立“识性本元”为自己究竟归依之心地,成就了妄计“圆元”为常住法身的“狂证”之果。
【生倒圆种】落入了颠倒圆通知见之外道种性。
“识阴境界”之第四种“狂证”,叫做“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