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八)
《楞严经》轻松学 卷六(之八)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阿难尊者整理袈裟,在大众当中起身,双手合掌顶礼佛陀,以示谢法。此时,阿难尊者深悟大乘,其心行圆满明澈,不禁悲欣交集。”
“尊者为了利益未来末法众生,再次稽首礼佛,继续替大众向世尊请法:”
【心迹圆明】心行圆满明澈。
“心迹”就是常说的“心行”,也叫做“心境”;“圆明”就是“圆满明澈”,或“圆满光明”。这意味着,阿难尊者此时明心见性已经极为透彻,“理悟”已经圆满。
【悲欣交集】其含义类似于“悲喜交加”。
当阿难尊者“心迹圆明”之时,内心便充满了自在解脱之法喜,这是明心见性的必然功德;同时,他也很欣慰,因为彻底明白了成佛之路。另外,阿难也难免略有感伤,为自己以往的道力羸弱,甚至险些破戒感到悲哀。
不仅如此,作为已发广大菩提心的菩萨,阿难尊者也为众生而感伤,他们不知修行,不知生死轮回之苦,沉迷于六尘境界,无法明心见性而受用自在法喜,岂不令人悲哀?
这些感受交汇在一起,故名“悲欣交集”。
《楞严经》到这里,阿难尊者理悟已经圆满,明心见性已经透彻,也明白了“耳根圆通”的实修成佛之路,可以开始实践了。
但阿难尊者以慈悲心的缘故,并不仅仅为自己着想,他还要替在座的大众,以及末法时代的众生来进一步请法: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如今我已经觉悟成佛法门,对于‘耳根圆通’的修行之路没有了任何疑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但我常听如来您这样说:自己尚未得度彼岸,而誓愿先救度他人,就是发菩提心的菩萨;自己觉悟已经圆满,而能够觉悟众生,就是应现在人世间的如来。”
“我阿难虽然尚未得度彼岸,但我愿意学习菩萨发心,誓愿救度一切末法众生。”
【得度】得度彼岸,超越生死轮回。
二乘无学圣者,即辟支佛与阿罗汉,属于“暂时得度”,暂时超越生死轮回,到达有余涅槃或无余涅槃,只超出了分段生死,尚未超出变易生死。地上菩萨属于“自度度人”,正在超越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兼广度众生。只有佛陀堪称“究竟得度”,已经圆满超越二种生死,而能够无我度生,大作梦中佛事。
【未度】尚未得度彼岸,尚未超越生死轮回。
一切凡夫都属于“未度”,尚未见道的缘故;有学二乘也属于“未度”,尚未到达无漏的缘故;地前菩萨还属于“未度”,尚未得证法身的缘故。
关于“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这样发心是极为可贵的,那就好比地藏王菩萨一样,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是,如果作为一个初学者,尚未“见道”,连最基本的修行都没有,连自己的粗烦恼都无法降伏,就整天忙着到处去“度人”,请问,您要把别人度到哪里去呢?度到您的烦恼心当中去吗?
——这种人不是在“度人”,是在耽误自己,顺便也烦恼一下别人。阿难尊者和他们可不一样,人家已经明心见性,已经得证初果须陀洹,已入圣流,再加上广学多闻,完全可以住持如来教法,广度众生了。
阿难尊者如何来救度一切末法众生呢?首先,依他的宿世愿力,他发愿生生世世护持诸佛法藏,如《法华经》所说,阿难“当供养六十二亿诸佛,护持法藏,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阿难度众生的方式,首先在于替大众向佛陀请法,其次是将教法记忆于心并流传下去。
然后,到了末法时代,阿难尊者便如《楞严经》卷三所说,他发誓:“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就意味着,阿难尊者会在末法时代当中,“应身”进入娑婆世界继续住持如来教法,广度有缘众生。不仅仅是阿难尊者,许多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也都有同样的慈悲大愿,他们正在人世间以及所有六道轮回当中,生生世世利益众生。
有人问:那么多的大菩萨和大阿罗汉,他们都在哪里呢?什么样子呢?
答:仅就人间来说,他们就在人群当中,或僧或俗,或男或女。至于他们的样子,您看看周围的人,凡是一生当中淡泊名利,慈悲助人,且恭敬学修佛法的人,那就是菩萨应世;凡是持戒清净,不染尘欲,且恭敬奉行佛法的人,那就是发了菩提心的大阿罗汉在人间。
千万不要看他的名声、地位、弟子多少、财富如何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要看他有没有神通和灵异功能,这方面鬼神才最擅长。修行只在心地,心地清净慈悲,不着相,有大智慧,毫无疑问是菩萨;心地清净无染,持戒庄严,曾经就是阿罗汉。
首先,阿难尊者要继续替大众向佛请法。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请法,难道佛陀不会直接说法吗?
答:此中大有密意。首先,佛法并不是生死轮回当中应当有的,当悉达多太子成佛之时,假如没有世间众生请法的话,他将会应魔王的请求入灭,而不会说法。幸好有大梵天王代表三界众生向佛请法,恭敬三请之后,世尊方才应允。世尊先是接受了两个商人的供养,为他们说法,他俩成为了最初的在家弟子;然后又到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佛法僧三宝于是具足,佛法才得以流传在人间。
其次,佛法极为尊贵,不可以随意演说,只有众生根基具备,并有人以恭敬心请法之时,才符合说法之因缘。另外,有人代表大众请法,所说法义内容也会更贴近大众,而不至于太过深奥。
当然,世尊偶尔也会“无问自说”,那是因为有些教法极为高妙,没有人能够发问,世尊便会借着某些法会的因缘加以宣说。
总之,佛法是如此之殊胜,在生死轮回当中其实是难得一闻的,请大家务必格外珍惜。今生若能依教奉行,后世必得长久安乐。
下面,阿难尊者特意替末法时代的众生,就是各位同修,来向世尊请法,这同时也是阿难尊者在度化大家: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世尊,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离佛越来越远,到那时,演说邪法的老师像恒河沙那样多。”
“如果他们想要收摄心念,进入三昧,成就耳根圆通,该怎样让他们安置设立道场,才能够远离一切诸魔扰乱,不会因畏缩而退失菩提心呢?”
【邪师】持有邪见,演说邪法的老师。
【安立道场】安置设立行道场所。
【退屈】因畏缩而退失。
所谓“安立道场”,就是安置设立行道场所,就如同秘密教法当中设立坛城一样,有一套具体方法。但是,在真正行道之前,必须要持戒清净,因此,下文世尊在赞叹阿难尊者之后,首先演说戒定慧三无漏学当中的“戒”,即“四种清净明诲”,然后才演说如何安置设立道场。
有人问:在学佛过程当中,如何才能够不退失菩提心呢?
答:作为初发心的凡夫菩萨,无论何时都应当以自修为主,随时降伏自己的烦恼,随缘利益他人。当您心行与法相应之时,菩提心自然会增长,而绝不会退失。
无论修行有多么了不起,做利生事业也必须要量力而行,绝不可贪多求大,那不是在行菩萨道,那是陷入了名利漩涡,失去了对于“空性”的了悟。迷失“空性”之后,菩提心就不存在了,修行人便堕落为世间凡夫。
原因何在?《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其中的“无所得”就是指觉悟空性,彻底觉悟空性,那才是菩萨。《金刚经》云:“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中,“无所住”也是指觉悟空性,在此基础上“而生其心”,那就是真实菩提心。
再问:可我尚未觉悟空性,如何确保自己的菩提心不退失呢?
答:祈求三宝加持,时常礼佛、持咒、念经、坐禅等等,让自己的心念随着佛法而行,与佛法长相伴随,道心就不会退失。
对于阿难尊者为大家提问:“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世尊给予赞叹: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当时,世尊在大众当中称赞阿难说:太好了,太好了!如你所问如何安立道场,以便救护末法时代那些沉沦在苦海的众生。”
“你们仔细聆听,如来就为你们解说。”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阿难尊者以及在座大众,都应声答应,依教奉行。”
【唯然】古时应诺之词,类似于今天所说“是”或“是的”。
要想安立道场,实修“耳根圆通”,必须要持戒清净,因此,阿难尊者问如何安立道场,世尊却首先开示如何持戒清净,以便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告诉阿难:你时常听我在律藏当中,宣说修行的三种决定法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就叫做‘三无漏学’。”
【毗奈耶】也叫做“毗尼”,汉译为“律藏”,乃大、小乘各种戒律之总集。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收摄心念不攀缘就是戒,以戒为因就会生出禅定,以禅定为因就会发生智慧。
所谓“摄心为戒”,正是大乘戒律的根本精神,有别于二乘戒律。大乘戒律重在“戒心”,二乘戒律重在“戒身”。当然,“戒心”也离不开“戒身”,“戒身”正是为了“戒心”,身心本是不二。无论“戒心”还是“戒身”,其主旨都在于“六根”不去攀缘“六尘”,这就叫做“摄心”。
在这“三无漏学”当中,持戒是基础。无论学佛者是否已经受戒,想要实修“耳根圆通”,下文世尊所开示的“四种清净明诲”就不可缺少,这是大乘“戒”的基本内容。
对于如何才是“摄心为戒”,世尊说道: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怎样收摄心念,我才称之为‘戒’呢?”
以下,世尊将从四个方面来诠释“戒”,首先是“摄心为戒”的第一方面内容,断除“淫心”: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如果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们心中没有了男女欲望,就不会再随着生死轮回而不停流转。”
“你们修行三昧正定,本应当超出尘劳烦恼;但男女淫欲之心不除去,这尘世便无法出离。”
正如《楞严经》卷四“三种相续”当中,世尊说道:“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这人世间的特色,就是恩爱攀缘;攀缘到了深处,就变成了爱恨纠缠;纠缠到了极点,便会痛不欲生,于是乎来它个你死我活,再要么就同归于尽。
看看新闻,世间都是这些东西,再没啥新鲜事了。因此,要想超越生死轮回,必须得慢慢放下男女淫欲。正因为如此,世间人难以接受佛法,佛法也很难出现在人世间。即便仰仗佛陀的恩德而出现了,纯正的佛法,通常也难以被世人所接受,他们更喜欢道听途说和大杂烩,喜欢点火煽情与各种忽悠。
末法时代为何会“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因为,众生根性如此,他们喜欢放纵种种习气,于是,大老师们便投其所好,顺着他们的分别执着就来了,甚至把好端端的佛法给扭曲得不成样子。最终,禅修可以变成灵修,灵修可以变成淫欲聚会,并美其名曰彻底开放心灵。
有人问:可是,帅哥美女的确是可爱呀!难道,法师您不喜欢吗?
答:喜欢,我喜欢美女,不喜欢帅哥。只不过,借用庄子先生的智慧,我也有类似的觉醒:美女我所爱也,自在解脱亦我所爱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美女而取自在解脱者也。
中华民族素来有大智慧,诸子百家是其代表。什么叫做智慧?不为物欲所迷惑,善于分别取舍,名为智慧。在此基础上,能够透过纷杂万象而悟达于道,那才叫大智慧。老子、孔子、庄子,都是具有大智慧的民族圣贤,正因为有这些先贤的教化与铺垫,中华民族才具有了所谓的“大乘气象”,大乘佛法才会应缘流传而来。
各位有“大乘气象”的同修们,请挥起你们祖传的智慧宝剑,斩断一切物欲羁绊,在“摄心为戒”的基础上实修“耳根圆通”,必能迅速达于自在解脱之大道。否则的话: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纵然有的人聪明多智慧,纵然他已经得到禅定,如果他不断除淫欲的话,将来必然会落入魔道。具有上品福德,则生为魔王;具有中品福德,则生为魔民;具有下品福德,则生为魔女。”
大自在天魔宫当中所有的“魔”,本来都是修行人,只是他们不愿断除淫欲,以聪明智慧和欲界定的修行功德,投生在天魔的国度,受用欲望之乐。随其各自福德不同,其角色和受用也不同,所以会有魔王、魔民与魔女。
当然,这只是简要概括,实际情形丰富得很,远比人世间更加千百万倍地丰富多彩。遗憾的是,他们用辛苦修行仅仅换来了短暂的欲望之乐,寿命尽后,便会因为纵欲造业而堕落于三恶道。
修行修行,修了一圈儿,又修回来了。不仅回来,反而堕落了,这都是不肯断除男女欲望的缘故。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指的是“不肯断除淫欲”。因为,断除淫欲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甚至不是几生几世可以做到的,而需要发长远心。
修行人必须要有长期对治“淫欲习气”的心理准备,绝不可以妄自追求速战速决,那会把自己逼疯的;更多的可能是,会因此而丧失道心。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些虽然修行却不肯断除淫欲的魔众们,也会有一些狂妄弟子,都说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菩提。”
这些魔子所说,无非是淫欲和成佛可以兼得的“秘密法门”,对于社会大众具有极大的蛊惑力。关于此类情形,后文卷九和卷十的“五阴魔”当中,世尊将会详细讲解。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在如来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当中,多有此类魔的子民在世间盛行,他们一边放纵淫欲,一边以善知识自居。”
“在他们的引领下,会让许多众生落入‘爱烦恼’和‘见烦恼’的深坑,丧失菩提正路。”
【爱见坑】指“爱”、“见”两种根本烦恼。
放纵淫欲习气,不肯持戒,属于“爱烦恼”;认为淫欲不障碍修道,这种邪见属于“见烦恼”。这两种烦恼会让人永远堕落在生死轮回当中,根本无法超出,故比喻为“爱见坑”。
针对此类现象,世尊叮嘱传承教法的阿难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因此,你要教导后世的修行人,在实修三昧之时,首先要断除淫欲之心。”
“这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诸佛所共同认可的,第一种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如来、先佛世尊】指本师释迦牟尼佛和过去诸佛。
【决定清净明诲】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这就是“摄心为戒”的第一方面内容,断除“淫心”。关于其重要性,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因此,阿难啊,如果不断除淫欲之心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好比把沙子和石头拿来蒸,想让它变成米饭,即便蒸了百千万劫,也只能叫做热沙子,而不会成为米饭。”
“原因何在?因为它不是可以做饭的米,只是沙子和石头而已。”
这是一个比喻,其中,“沙石”比喻“不断淫欲的修行人”;“米饭”比喻“佛果”;“蒸”比喻“禅修”。所含法义自然就清楚了,那就是: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你们以不断淫欲之身心,通过禅修来求证诸佛清净妙果,纵然得到一些微妙悟境,也都不曾离开淫欲之根。”
“既然以淫欲为身心之根本,就难免继续轮转六道,甚至堕落于三恶道,终究无法出离。”
“像这样求证如来无上涅槃,哪里有路可以修证到达呢?
一切修证不离因果,所谓“因地心”和“果地觉”必然一致。既然因地修行时不肯舍弃淫欲,就算修出个结果,也决不会离开淫欲境界。换句话说,不要说出离三界,连欲界都不可能超出。
同时,淫欲属于粗重的攀缘,当“六根”极度贪恋“六尘”时,才会发生淫欲心和淫欲行为,其业报通常在三恶道。像这样修行,不会超脱,反而会堕落。
那该怎样禅修呢?世尊继续开示: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因此,在禅修之时,必须要把淫欲之机缘,从身心两个方面彻底断除,直到连‘身心俱断’之性也了不可得。”
“像这样修证圆通,对于诸佛无上菩提,才会充满希望。”
【淫机】淫欲之机缘。
【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从身心两个方面彻底断除“淫机”,直到连“身心俱断”之性也了不可得。
【希冀】希望,希求。
问:到底什么是“淫机”?
答:淫欲之机缘是也。换句话说,也就是淫欲发起的因缘。淫欲为何会发生呢?《四十二章经》当中记载,世尊观察到一位比丘准备自残,想要割掉自己的生殖器,因为他欲望太强烈。世尊提前阻止了他,告诉他与其切断生殖器,不如断除淫欲心;淫欲心不平息的话,切断了生殖器又有何用呢?并说了一首偈语:“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世尊告诉他这首偈语是迦叶佛说的,让他好好参悟。
大家都应当好好参悟这首偈语,其中,迦叶佛告诉大家:欲望来自于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来自于第七识不停的思量;只要“意识心”和“思量心”都寂静下来,再来观察,则美色非美色,淫欲行为亦非淫欲行为矣。
啥意思呢?美色来源于“意识心”的想象和美化,“意识心”发源于“思量心”的不停攀缘,它俩共同制造出了人们的“欲望”。一旦“意识心”不要胡思乱想,“思量心”不去攀缘境界(禅修就应当如此),到那时,哪里有啥美色?哪里还需要淫欲行为呢。
人们心目中的“美色”,在其它众生看来,则完全不同,一头饥饿的狮子看到她不会有淫欲心,而只想饱餐一顿;公园里一只鸽子看到她也不会有淫欲心,而只是巴望这个好心的家伙能够喂它些食物;在身体里面的寄生虫看来,她不过是个好吃好住的活动仓库;天神远远看到人间的“美色”,可一点儿都不觉得美,那不过是一个散发着污浊臭气的两足小虫而已。
您心中的“美色”,在某个小朋友看来,她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在某位老人看来,她永远是自己可爱的小公主;在某些商人看来,她只是一个能带来利润的好主顾;在她的仇家看来,哼,真是一个不要脸的荡妇。
假如您如此充分地全面观察之后,您的“思量心”就不会再攀缘色境,您的“意识心”也就不再想和她亲热了,“美色”于是了不可得,“欲望”便会化为乌有。
再问:如何是“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答:当您如法观察,到了“美色”了不可得,“欲望”化为乌有之时,这就是“身心俱断”,身心两方面的淫欲之机缘都断除了。此时,禅修者身心清净自在,既没有了第七识的思量攀缘,也放下了第六识的意识执着。
但是,到底是谁做到了“身心俱断”?到底是谁放下了“思量心”与“意识心”?到底是谁在禅修呢?无论您如何观察,您也不可能找到这个“谁”,它就是“断性”,它就是禅修者,您最终会觉悟它了不可得。
这个觉悟,就叫做“断性亦无”,当处破除我执。如此觉悟,对于诸佛无上菩提,才会充满希望。
禅宗门下参禅,就是直接去参悟这个“谁”,而抛开一切琐碎头绪不管,什么淫欲心,什么种种习气,什么你我是非,等等,一概不理它,只管踏踏实实地去“参”。
这一招可不得了,这叫做摄万法于一念,一竿子直捣妄想烦恼的老巢,啥时候把老巢捅破,啥时候明心见性,当处解脱。
当然,参禅也必须持戒,必须要断除淫欲之机缘,才有成就的可能,乃至于任何禅修都是如此。
对于第一种“清净明诲”世尊小结道: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像我这样说法,叫做佛陀所说之正法。不像这样说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说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说禅修时应当断除淫欲,才符合如来正法。否则,那些说淫欲不障碍禅修的说法,都是众魔所说之邪法。
以上是第一种清净明诲,即断除淫欲心。以下是“摄心为戒”的第二方面内容,断除“杀心”: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阿难,另外,如果世界上的六道众生,他们没有了杀害之心,就不会再随着生死轮回而不停流转。”
“你们修行三昧正定,本应当超出尘劳烦恼;但杀害众生之心不除去,这尘世便无法出离。”
正如《楞严经》卷四“三种相续”当中,世尊说道:“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假如不断除杀害之心,虽然修行三昧,也只能是: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纵然有的人聪明多智慧,纵然他已经得到禅定,如果他不断除杀生的话,将来必然会落入鬼神道中。具有上品福德之人,会生为大力鬼王;具有中品福德之人,会生为飞行夜叉,即各类鬼帅等;具有下品福德之人,会生为地行罗刹等。”
【神道】指“鬼神道”,而并非“天道”,也统称为“非人”。
在“六道”当中,鬼神等一切“非人”之类,大约可以归属于“修罗道”,其福德与受用都不及“天道”。
鬼神道当中的“夜叉”分为三类,上品福德为“空行夜叉”,即大力鬼王之类,也包括人间所传说的“大帝”、“天君”之类的神灵;中品福德则为“飞行夜叉”,也叫做“鬼帅”,即山神、河神、城隍、土地之类的神灵;下品福德则为“地行夜叉”,即食人精气的罗刹鬼等等。
这些鬼神道众生,原本也是修行人,只是他们持戒不够严格,尤其是尚未断除杀生行为,也包括贪食酒肉等等行为,因此不能超出生死轮回,便以修行的福德而投生鬼神道。其中,有“善神”和“恶神”的区别,“善神”大多恭敬三宝,以善愿护持善法和善人。“恶神”则持有外道邪见,在它们的加持下,同样会出现以下狂妄之徒: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这些虽然修行却不肯断除杀生食肉的鬼神们,也会有一些狂妄弟子,都说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菩提。”
这些鬼神弟子所说,无非是杀生食肉不会障碍修道之类的邪说,这显然极为符合世间人的需求,所以颇有市场。关于此类情形,世尊继续开示: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在如来灭度以后的末法时代当中,多有此类鬼神在世间盛行,他们说一边杀生食肉一边禅修,照样可以成就菩提大道。”
关于“食肉”的问题,佛陀在世之时曾经允许出家人食用“三净肉”或“五净肉”。直到如今,还有一些佛教流派仍在延续佛陀时代的习俗,允许出家人食用三净肉,对此,我们不必持有非议,因为,各自传统不同的缘故。
但在大乘佛教的诸多经典当中,世尊都不再允许出家人食用三净肉,例如《梵网经菩萨戒》、《楞伽经》、《大般涅槃经》等等。《楞严经》也是如此,世尊说道: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阿难,我曾经允许比丘们食用五净肉,因为,这些肉都是如来慈悲神力变化所现,它们本来就没有命根。”
“你们婆罗门国度(泛指古印度),土地往往炎热而潮湿,再加上沙石很多,草和蔬菜都不易生长。如来才以大慈悲之威德神力予以加持,化现出一些五净肉,只是慈悲你们,方便叫做‘肉’而已,让你们以此充饥,滋养色身。”
“如来灭度以后,世间再没有了这样的化现之肉,那些仍然食肉的出家弟子,就是在间接杀害生命,怎可以叫做沙门释子呢!”
【五净肉】在“三净肉”之外,加上“自死肉”和“鸟残肉”,合称为“五净肉”。
所谓“三净肉”,是指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的肉:一、不曾见到动物被杀的情形;二、不曾听到动物被杀的惨叫声;三、该动物不是为了自己而杀。
所谓“自死肉”,是指该动物自己死亡。所谓“鸟残肉”是指鸟兽吃剩下的肉。
【命根】由“心识”、“暖热”和“出入息”三者共同来维持身心关联,成为生命之根本,故名“命根”。
【释子】释迦如来之弟子。
出家人修行,目的在于超越生死轮回之苦海。可是,如果不断肉食,就是在间接杀害生命,与杀生的人同样负有命债。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杀生者与贩卖者贪图的是利益,买来吃的人贪图的是口味,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自然要共同承担杀生的罪业,谁也脱不开干系。
因此,世尊继续说道: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你们要知道,这些一边禅修一边食肉的人,纵然获得心开意解,所得也只是相似三昧。其实,他们都是在世的大罗刹鬼,此生福报享尽之后,必然随着业力沉沦于生死苦海,不是真正的佛弟子。”
“像这样的人,他们与众生之间不停地互相杀害、互相吞食,互相纠缠在一起,如何能够出离三界轮回呢?”
亦如《楞严经》卷四,世尊曾说:“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贪吃人家身上的肉,就叫做“盗贪”,以此为因,将来也必然会被人家吃肉,于是这因因果果就没完没了了,怎能够出离生死轮回呢。
针对此类现象,世尊叮嘱传承教法的阿难尊者: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因此,你要教导后世的修行人,在实修三昧之时,第二要断除杀生食肉。”
“这就叫做释迦牟尼佛以及过去诸佛所共同认可的,第二种决定无疑的清净光明之教诲。”
有人问:虽然我吃肉,可我吃的是“三净肉”,我并没有杀害之心,是否可以呢?
答:这是典型的自欺欺人。连“吃人家的心”都有了,还说“没有杀心”,难道您想要“活吞”人家吗?就算“活吞”,那也是杀害呀。
当然,如果各位同修暂时不具备吃素的条件,也不必勉强自己,您仍然可以开始学佛修行,只是,要想得证三昧,很困难。要想明心见性也不容易,尚且贪图口味的缘故,心很难离相;心不离相,就不可能真正明心见性。即便有所了悟,通常也比较肤浅。
没有充足戒行的扶持,修行的确难以登堂入室。
这就是“摄心为戒”的第二方面内容,断除“杀心”。关于其重要性,世尊继续告诉阿难: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因此,阿难啊,如果不断除杀生食肉而修行禅定的人,就好比有的人塞住自己的耳朵高声大叫,希望别人听不到。这就叫做欲隐弥露。”
【欲隐弥露】相当于“欲盖弥彰”,属于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修行人不仅不应当杀生食肉,在如来戒律的细行当中,甚至有这样的要求: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持戒清净的比丘和一切菩萨,在偏僻小路上行走之时,应当尽量不去踩踏青草,又怎会无缘无故用手去拔呢?”
“你们自称是具有大悲心的修行人,为何还要把众生的血肉拿来当食物呢?”
【歧路】这里指“偏僻小路”。
关于“不蹋生草”,是指尽量不要踩踏青草,尽量走土石之路,而不是“不可以”踩踏青草。佛陀戒律当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如此,千万不要过于拘泥,那会陷入修行的死胡同。戒律是死的,人是活的,尽量去做就好。
所谓“持戒”,在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应当尽量不去伤害任何众生,尽量不去破坏任何东西,连大自然当中的一块石头,都不应当随意搬动。
为什么?因为,万物都有其各自存在之因缘,都值得尊重。是的,大家可以使用自然界的天然之物,但不应当随意破坏它,而应当尽力予以保护。
如何保护?尽量保持原样而已。
如今的人类完全不懂得尊重大自然,也不懂得应当平等尊重一切生命。他们只知道把自然资源拿来肆意使用,没有节制地加以消耗,甚至不惜破坏;以此为因,在不久之后的未来世,这些破坏大自然的人类,都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到那时,他们的处境将极其艰难困苦,可是,那时,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过去世对于大自然的肆意破坏,而只剩下了怨天尤人。
在断除杀生食肉之外,要想出离生死轮回,修行人还应当尽量避免任何有可能伤害生命的行为,世尊说道: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如果比丘们,能够不穿来自东方的丝绸、绢帛,以及本土的皮靴、皮鞋、皮衣、羽衣之类;能够不服食牛乳、奶酪、醍醐等等。”
“像这样的比丘,真正可以解脱尘世因果,当他们偿还宿世业债完毕之后,就不用再投生三界了。”
【不服】此处有两种含义:一、不穿,不以……为衣服;二、不吃,不服用。
【东方】指中国,在印度的东方,古来就是丝绸绢帛的产地,通过丝绸之路被商人们贩卖到世界各国。
【毳(音:翠)】泛指鸟类的羽毛,或兽类的皮毛。
【醍醐(音:提壶)】精制提炼后的奶酪。
依佛制戒律来说,丝绸绢帛之类,由于其来源伤害生命极多,世尊不允许使用;靴履裘毳之类,则并不严格禁止,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而乳酪醍醐之类,属于奶制品,并不伤害生命,可以食用。
有人问:既然依据戒律,奶制品可以食用,世尊在这里为何又提倡“不服食”呢?
答:在修行人出离三界的过程当中,最好能够舍弃与众生的一切“业缘纠缠”,否则,吃人家的奶,穿人家的皮,就与人家有业缘,难免彼此纠缠在一起,如何能够出离三界轮回呢。
以我个人修学体会,不仅在物质方面要尽量减少与众生的纠缠,在人情方面更是如此,否则,根本无法入道。大约十年前,我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时住在杭州某寺,每天上午都是静坐念经,下午则帮寺院起草一些公文,或整理资料之类。当我念经的时候,便会看到写给自己的一张字条,就贴在桌角,上面写着:
“世间烦恼,人不足处;但结法缘,少结人缘。”
为何总有朋友羡慕我自在?甚至说我生活在虚空里?只因我不和他们纠缠,也不和她们纠缠。我学习佛陀,永远与法相伴。
知道大家对“不服食”奶制品,不穿皮毛制品会有疑问,世尊解释道: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为什么呢?因为只要穿戴或者服食众生身体的副产品,都是与它们之间的业缘。”
“就如同劫初世界刚形成之时,人类的祖先从光音天来到大地上,本来身有光明,能够飞翔。但食用了‘地味’之后,就失去了光明,也不能高飞了;后来又食用了百谷,双脚就无法离地飞行了。”
“因此,修行人必须要做到身心清净,对于一切众生的身体及其副产品,既不穿戴也不食用,甚至根本就不想穿戴也不想食用。像这样的清净慈悲之人,佛说他们才是真正的解脱者。”
【百谷】泛指一切稻、麦、高粱、豆类,以及蔬菜、水果等等。
【身、身分】“身”指众生的身体构成,如筋、骨、血、肉、皮之类;“身分”则指众生身体的副产品,如毛发、羽毛、乳、酪之类。
【身心二途不服不食】在身体方面,既不穿戴也不食用动物产品;在心理方面,甚至根本就不想穿戴也不想食用,怀有慈悲的缘故。
对于第二种“清净明诲”世尊小结道: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像我这样说法,叫做佛陀所说之正法。不像这样说法,就是魔王波旬所说之邪法。”
世尊的意思是,说禅修时应当断除杀生食肉,才符合如来正法。否则,那些说杀生食肉不障碍禅修的说法,都是众魔所说之邪法。
以上是第二种清净明诲,即断除杀生食肉之心。以下是“摄心为戒”的第三方面内容,断除“偷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