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九)

  《楞严经》轻松学 卷四(之九)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阿难,什么叫做‘众生世界\\’呢?‘世\\’就是指时间的迁流,‘界\\’就是指空间方位。”

  具体说来,那就是: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你应当知道,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上和下,这就是‘界\\’的方位;而过去、未来和现在,就代表‘世\\’的迁流。”

  “因此,空间方位有‘十方\\’,时间迁流有‘三世\\’。”

  一旦有了“十方”和“三世”的交织,说明其中必然有“六根”的参与,否则,谁知道“十方”与“三世”呢?

  于是,随着“四大”、“六根”与“十方三世”的交织与纠缠,便有了“众生世界”。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一切众生的身相,由‘四大\\’与“六根”虚妄交织而成。同时,一边在色身内部交流变化;一边不停地向外攀缘,与‘十方三世\\’之‘世界\\’相互交涉而密不可分。这就叫做‘众生世界\\’。”

  【贸迁】交流变化。

  【相涉】相互交涉,难以分离。

  在此“众生世界”当中,其“世”与“界”的交织涉入之情形如下: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然而,此‘世界\\’之“界”虽说设立为‘十方\\’,其定位也都很清楚。但是,世间人往往只注意东、西、南、北四方,因为,上下没有固定的位置,中间也没有确定的所在。”

  “既然‘四方\\’得以确认,那么,它与“三世”相互涉入,‘三世\\’当中有‘四方\\’,‘四方\\’当中有‘三世\\’,来回相涉相融,就有了十二重之世界。”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这十二重之世界,来自于‘时间迁流\\’与‘方位变化\\’的第一层相涉叠加。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与‘十方\\’和‘十世\\’再进行两层微细的相涉叠加,经过这样三层叠加以后,便从十二重到了一百二十重,直至一千二百重世界。”

  “总体计算到一起,在众生的‘六根\\’当中,由于每一根本来都遍满世界,所以,每一根原本各自具有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

  【流变三叠】让“时间迁流”与“空间方位”进行三层相涉叠加。第一层:“四方”叠加“三世”,成为十二重世界;第二层:再叠加“十方”,成为一百二十重世界;第三层:再进一步叠加“十世”,总共成为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

  其中,“流”指“时间迁流”,“变”指“空间方位”。

  【十世】也叫做“十种三世”,简称“十世”,亦名“十世古今”。

  据《华严经》等经典,“十种三世”如下:1、过去世说过去世;2、过去世说未来世;3、过去世说现在世;4、未来世说过去世;5、未来世说现在世;6、未来世说未来无尽;7、现在世说过去世;8、现在世说未来世;9、现在世说现在;10、现在说三世即一念。

  既然咱的“六根”当中,每一根本来都具有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那么,“六根”的功用显现是否有优劣差别呢?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阿难,您还应当在‘六根\\’当中,确定出其功德显现之优劣。”

  【克定】确定。

  以下,世尊就来帮助阿难和大家,来确定出“六根”各自功德显现之优劣。世尊说道: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就‘眼根\\’的观看作用来说,后方看不见,属于‘暗\\’;前方看得见,叫做‘明\\’。前方全部可见,所以是‘全明\\’;后方全都不可见,所以是‘全暗\\’。左右两侧用眼睛余光来旁观,大约可以见到两侧的三分之二。”

  “因此,总体说来,‘眼根\\’所显现的功德不全面。在本有的三分功德当中,有一分没有显现。于是可以知道,在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功德当中,‘眼根\\’只显现出了八百世界之功德。”

  此乃约略之说,大致如此。

  其要点是,在“众生世界”当中,“眼根”的功用显现,与“世界”之“世”无关,它不受“时间迁流”的约束,而只与“界”的“空间方位”相关,即前后左右,因此得出上述结论。

  接下来,看看“耳根”在这个“众生世界”当中的功用显现,世尊继续说道: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就‘耳根\\’的听闻作用来说,空间的‘十方\\’都可以照顾到,没有任何遗漏。无论远近,只要有声源的振动传递过来,‘耳根\\’就可以听到声音;安静无声的时候,其听闻性也不会断灭,它广大而无边际。”

  “于是可以知道,‘耳根\\’圆满显现了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

  【迩遥】从近到远,无论远近。

  “耳根”的功用显现,与“时间迁流”没有关系,同时,它又不受“空间方位”的约束,无论哪个方向的声音都可以听到,因此,在“众生世界”当中,“耳根”的功用显现是圆满的,所以说它具有一千二百功德。

  接下来,再来看“鼻根”在“众生世界”当中的功用显现,世尊继续说道: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就‘鼻根\\’的嗅闻作用来说,出入息通畅的时候,就可以闻到气味。但是,仅限于气息出入之时,而缺少了中间的交替时刻,那时,气息暂时停顿,‘鼻根\\’就不能发挥嗅闻作用了。”

  “因此,总体来看‘鼻根\\’所显现的功德不全,在本有的三分功德当中,有一分没有显现。于是可以知道,在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功德当中,‘鼻根\\’只显现出了八百功德。”

  【阙】是“缺”的通假字,读音和意思都与“缺”相同。

  【中交】指气息出入当中的那个交替时刻。

  在这个“众生世界”当中,“六根”的功用显现,即功德显现,都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考察。前文之“眼根”和“耳根”不受“时间”约束,所以,世尊就从“空间方位”角度来考察。这里,“鼻根”则不受“空间”约束,所以,世尊就从“时间迁流”的角度,把呼吸分为入息、出息和中间停歇三个阶段,来进行综合考察而得出了结论。

  接下来,再来看“舌根”在“众生世界”当中的功用显现,世尊继续说道: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就‘舌根\\’的宣说法义之作用来说,它可以穷尽一切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其中,语言虽然有地域差别,但‘舌根\\’所宣说的道理却是没有穷尽的。”

  “于是可以知道,‘舌根\\’圆满显现了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

  【方分】地方差别,地域差别。

  需要补充的是,“舌根”有两类作用,一是“尝味”,只有与食物接触的时候,才能够品尝出其味道,因此,这个作用的显现不圆满。

  “舌根”另一个作用,就是世尊所说的“宣扬”,即“宣说法义”,因为,所有的语言发音,都是由“舌根”来协调完成的。这个作用的显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它可以宣讲出任何法义,因此具足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

  接下来,再来看“身根”在“众生世界”当中的功用显现,世尊继续说道: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就‘身根\\’的触觉作用来说,它可以识别出‘违\\’和‘顺\\’两种触受。但是,‘身根\\’只有与触尘相合的时候,才能够有触觉;一旦与触尘分离,它就无法觉知了。”

  “由于‘身根\\’与触尘的离合状态有三种,即‘来触\\’、‘去触\\’和‘分离\\’,其中一个属于‘离\\’,两个属于‘合\\’;所以,总体考察‘身根\\’的功用显现,它在三分当中缺少了一分。”

  “于是可以知道,在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功德当中,‘身根\\’只显现出了八百功德。”

  【违顺】“违”和“顺”两种触受,即“不舒适”和“舒适”两种触觉感受。

  【离一合双】“身根”与触尘的离合状态有三种,即“来触”、“去触”和“分离”,其中一个属于“离”,两个属于“合”。

  在这里,所谓“来触”,是指接触越来越紧密的阶段;而“去触”则是指接触越来越松弛的阶段,但仍旧相触着。这两种状态都属于“相合”,都有触觉感受。只有第三种状态“分离”,才没有了触觉感受。

  像这样的分析,在古印度是很常见的,他们的法相分别非常精微,因明(类似于逻辑)和义理都极为发达,辩论盛行的缘故。

  接下来,再来看“意根”在“众生世界”当中的功用显现,世尊继续说道: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就‘意根\\’的察知作用来说,它默然无声而能够包容,十方三世当中的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无论圣人法还是凡夫法,‘意根\\’都可以包容,并穷尽其边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于是可以知道,‘意根\\’圆满显现了本有的一千二百世界之功德。”

  【默容】默默地包容。

  引申意思是:纵然难以表达,它仍旧可以察知。咱的“意根”就是如此,它有能力明了一切法的法相和法义,无论是圣者的清净解脱之法,还是凡夫的分别烦恼之法。

  【涯际】边际。

  依据世尊上述开示,可以知道,对于咱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来说,咱的“耳根”、“舌根”和“意根”的功用显现是圆满的;而“眼根”、“鼻根”和“身根”的功用显现是不圆满的。

  那么,到底该选择哪一根作为修行的入手处呢?

  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阿难,如今你想要选择出一根来修行,以便逆着生死攀缘之欲望流,返还穷尽此‘生死欲流\\’之根源,到达不生灭之大涅槃。”

  “就应当来考察一下这‘六根\\’,看看它们当中,哪几根需要‘相合\\’才能够觉知,哪几根在‘分离\\’之时也能够觉知;哪几根深奥难测,哪几根浅显易修;哪几根功用圆通,哪几根功用不圆满。”

  【生死欲流】生死攀缘之欲望流。

  所谓的“生死轮回”,都因“六根”不停地攀缘“六尘”而得以持续流转;同时,“攀缘”属于“欲望”,所以,生死轮回也可以叫做“生死欲流”。

  【六受用根】即“六根”。

  “六根”的作用,在于领受“六尘”,故名“六受用根”。

  这是世尊在引导阿难尊者,如何从“六根”当中选择出修行的入手处。

  具体说来,首先,要把“六根”当中,需要与“六尘”“相合”才能够觉知的几根剔除,那就是:“鼻根”、“舌根”和“身根”。其中,“鼻根”需要与“香尘”接触,才会觉知气味;“舌根”说法,需要心里明白法义,才能够讲说出来,这是与法尘的“相合”,同样,“舌根”知味也需要与味尘“相合”才可以;“身根”需要与“触尘”相合,才会有触觉。这三根的条件比较高,不容易下手实修。

  于是,就剩下了“眼根”、“耳根”和“意根”。其中,“眼根”在“离开”色尘的时候,就可以看见;“耳根”在“离开”声源的时候,就可以听闻;“意根”在“离开”法尘的时候,就可以觉知。这三根随时都可以修行,容易入手。

  其次,在剩余三根当中,再来观察,看看它们谁“深奥难测”,谁“浅显易修”。很清楚,其中,“意根”深奥难测,而“眼根”和“耳根”则浅显易修,比较直观,好下手。于是,就剩下了“眼根”和“耳根”。

  最后,再来看看,哪一根圆通,哪一根不圆通。如前文世尊所讲说,“眼根”只显现出了八百功德,不全;而“耳根”则显现出了一千二百功德,是圆满的。

  像这样观察,最后将会得出结论,在“六根”当中,“耳根”最适合于进行“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的实修,也最容易获得圆通成就。

  这段经文为后文“二十五圆通”当中,文殊菩萨选择出观音大士之“耳根圆通”为最殊胜之修行法门,做好了铺垫。但此时的阿难尊者尚未完全明白,因此,还需要世尊继续解说。

  世尊说道:

  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如果你能够在‘六根\\’当中,清楚地选择出最方便、最圆通的那一根,用它来修行,逆着无始以来虚妄交织的业流,而返还不生灭性。”

  “那么,运用此圆通根来修行,和运用那些不圆通根来修行,其修行进度可谓是日劫相倍。”

  【日劫相倍】意思是说,用圆通根修行一天的功德,相当于用不圆通根修行一劫的功德。

  类似的说法还有,例如,据经典所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与在极乐世界修行来比较,其功德也是“日劫相倍”。所以呀,许多菩萨们都从极乐世界返回到娑婆世界来修行,一方面可以利益有缘众生,另一方面,将会更迅速地圆满无上菩提。

  是的,娑婆世界很苦。但是,在艰苦当中磨练,对于道力充沛的菩萨们来说,反而是修道的增上助缘。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如今我已经为你们说明白了,这本来圆满明澈的‘六根\\’,所显现出的功德数量就是这些。”

  “接下来,随你自己详细选择一下,看看哪一根可以作为你入道的途径。我将会为你们宣发显明其修行次第,让你们不断进步。”

  【六湛圆明】本来圆满明澈的“六根”。“六根”当中的每一根,本来都是遍满法界的,本来都是遍知的,故名“六湛圆明”。

  世尊让阿难尊者从“六根”当中来选择修行的入手处,不过,究其本来,“六根”却是完全平等的。乃至于,“六根”、“六尘”和“六识”所组成的“十八界”,每一界也都是平等的,都可以作为修行的入手处。

  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其实,十方世界的如来们,可以在‘十八界\\’当中一一次第修行,于每一界都能够圆满成就无上菩提。其中,无论哪一门都可以入道,‘十八界\\’之间并无优劣之分。”

  也就是说,历来的佛陀们,最初入道的时候,从“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中哪一门契入的都有,契入之后呢,自然门门都通,“十八界”界界都圆满。

  不仅“十八界”可以入道,“七大”也可以,所谓:地、水、火、风、空、根、识,也都是菩萨证入圆通之门。后文,在《楞严经》第五卷里面,二十五位圣者自述圆通,他们的入道之门,就是“十八界”和“七大”,总共二十五门。

  既然如此,世尊为何要让阿难尊者从“六根”当中选择一根,来作为自己修行的入手处呢?

  因为:

  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但是,与十方如来相比,你的根性比较低劣,还不能在‘十八界\\’当中拥有圆融平等的自在智慧。”

  “因此,我才提倡,让你从‘六根\\’当中选择一根,一门深入地去修行。”

  “只要能够一根深入到没有妄想的不生灭性,则其它‘六根\\’也都会一同清净。”

  【一门深入】此处指从一根深入修行,最终到达本来的不生灭性。

  这才是“一门深入”这个词的本意,其中,“门”是“能通”的意思,“六根”都能够向内通于“不生灭性”,向外则通于“六尘”,故称“六根门头”。

  世间人一贯向外攀缘,所以生死轮回没有尽头。咱大家作为修行人,作为佛弟子,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停止向外的虚妄攀缘,转而向心内观察;并选择“六根”当中的一根作为入道之门,深入观修,将来必然会到达本来的“不生灭性”。这就叫做“一门深入”。

  当然,把专修某个法门叫做“一门深入”,也未尝不可,只是,无论专修哪个法门,都应当从“六根”当中的某一根深入,最终才会到达不生不灭之自性涅槃。

  所谓的“下劣”,是相对而言的。与十方如来相比,阿难尊者的根机比较迟钝,尚未拥有圆融的自在智慧。不过,与咱大家相比,恐怕如今不太会有阿难尊者那般根器的人了,时节因缘不同的缘故,众生业力越来越深重的缘故。

  因此,世尊对于阿难尊者的教导,反而特别适用于咱大家,适用于末法时代的学佛人。这也是《楞严经》的殊胜之处,本经可以说是唯一一部,由佛陀亲自来指导大家从“明心见性”,到“六根圆通”,直至“破尽五阴魔”而圆满成佛的经典。本经的许多内容,都是独一无二的,值得大家终生反复深入地学习与修行。

  正如后文第六卷,文殊菩萨所说的那样:“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世尊也同样告诉阿难尊者:“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对此,阿难尊者有了疑问,于是,继续向世尊请法: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