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57集

  六祖坛经讲记(57)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你要从第一个层次开始观。现在看到这个茶杯,它是一个形成的原因还是已经形成的结果?结果。现在看到你的身体,也是结果。现在看到外面那棵树,是一种结果。你的心也是一种结果。为什么?「我在生气。」生气已经产生,是一种结果了。原因是「你为什么生气?」结果比较好观察还是原因?结果。所以才会讲「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菩萨智慧比较高,他能够看出那个因;我们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才问为什么,或是该怎么处理,我们就是凡夫。为什么请各位观结果?因为比较好观察,但你这样观察,你的执着还是不能破。接着,就叫你观察形成那个结果的原因,你要观察这个原因就不简单啰!比如,我叫你观察那个境界,原则上先听声音。请问,为什么有风声?以佛教的说法叫「因缘」,辟支佛要学十二因缘,那叫辟支佛的智慧,主因跟助缘合起来叫「因缘」,换成一般人的说法,就是因素和条件。这世间所有的一切形成一个现象,它一定不是只有一个原因的,如果你只讲出一个原因是不对的,所有的东西都不可能单一而成立的。既然如此,光是从主因跟助缘就两个了,但是这个助缘跟主因本身就由很多个条件形成,要把它分析得很详细,需要一个智慧很高的人,一般人是没有能耐的。我们用一个很简单的概念,为什么有风?最少有三个条件,因为这三个条件你才感觉到有风声。一空气,因为风本身就是一种气流,二摩擦,因为风没有声音,它要撞击、摩擦才有声音,再加上你的耳朵听力正常,请问,这三个因素条件,气流是常还是无常?无常。那物体和耳朵是常还是无常?无常。答案已经出来了,形成的原因本身就是无常,形成的结果怎么会是常?比如说这个房子,钢筋水泥瓷砖都是无常,怎么可能这间房子会是常?!这样的深度就更深,因为你是从形成的原因来观的,形成的结果你已经观过了,但你还是没有开悟,接着,你再观更深一层,形成的原因本来就无常,从外面的境界去练习观,不要复杂。你在听声音,你就观察声音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然后知道这些形成的条件本身就是无常的。

  观过之后,再观你的身体,这在佛法的解释就是四大,「地水火风」,有的再加个「空」,因为没有空不能够组成,但一般都讲四大,按医学的原理来讲就会讲骨胳肢体。你仔细来观,形成你身体的条件亦是无常。但是你不可以直接用这个概念说:「形成的条件亦是无常。」不可以这么粗糙,而是你真正去思维:「它是什么因素形成的?」你要一项一项去观察,不可以笼统带过,这样没有力量。接着:「我现在在生气。」你要会分析主因是什么。第一,你内在就是有生气、瞋恨的种子。第二,什么叫助缘?就是「那个人看起来很嚣张。」我内在本身就是有生气的种子,然后刚好遇到那个嚣张的人的因缘,所以让我气起来。你不要小看这个分析,你光是有能力这样分析,你的智慧已经很高了,所有的事情你都可以这样分析。比如,这家公司为什么会倒?就是会有高明的专家做企业管理的来检测这个公司的成败,这不是需要很高的智慧吗?比如,台湾最近的观光客为什么会减少?你只要找出原因就是有救。比如说:「高雄这几年的人口为什么一直往外流动?」或:「高雄的水质为什么一直没有办法改善?」光是这一点如果你都能探讨出来,你就可以变成世间的智者。你千万要明白一个概念,你如果这样做,学佛比别人更笨,你岂不是很可惜!你们有来听课的人,回到你们家被你们家人气得要命,你会不会很沮丧?你来学什么的?按照因果的角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有学就一定胜过没学的,否则就是你白学。

  以前我常常为企业界上课,做新人的培训,或老员工的在职训练。新人常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他们到公司什么都不懂,而且刚接触产品,就要去卖给消费者,觉得有困难,这个概念是错的。你什么都不懂,指的是跟老一辈比,但是跟消费者比,你胜过他们。比如,这个茶杯怎么做的?很简单,你只要来我们公司上三天的课,你就可以挨家挨户去推销,一般的消费者不会把你问倒,因为你已经听了三天的课,而他没有听。你们佛法听多久了,却被没有听的人击倒!好好地去检测自己,肯定是学的不对,哪里出了问题自己去找。你不觉得光是这个东西,你就会充满很高的智慧?为什么「观因缘」会证悟辟支佛?辟支佛的程度就是比阿罗汉高。

  我刚才谈过观境界和身体,形成的原因是无常,你们都能够认同,却没有人开悟,所以我不得不讲第三个。你现在看到的就叫现在,有现在就必然有过去跟未来。现在是什么?我们人相当地矛盾,他现在不好,他一直希望能变得更好;第二个矛盾,就是「我现在很好」,不希望改变成不好,这真是矛盾。一个「现在」的概念,假设会变,就是全部会变,哪有说你自己一颗心各自表述,那就是你自己矛盾的概念。「我现在活着,担心死亡。」因为你希望能够一直活着,也就是现在能够成为永恒,或希望你的爱人永远都在身边,或希望你现在的财富都不要缩水。要开始观,请问,过去是常还是无常?为什么是常?如果过去是常,怎么会有「过去」这个名词呢?就已经过去了嘛!那未来是常还是无常?如果你听不太清楚,明天是常还是无常?因为明天也会变成昨天,未来也是无常。你过去很贫穷是无常,你未来很富贵也是无常;你过去很健康是无常,你未来身体会越来越不健康也是无常。所以你不要得意忘形,只要好好地过,健康不健康,你都好好地活着,贫或富,你都安身立命地过着。现在引证,既然过去、未来是无常,那现在怎么有可能是常?!既然昨天、明天是无常,今天怎么可能是常?你这一辈子怎么可能是常?不能成立嘛!所以,这一段叫「三世亦是无常。」《金刚经》有一段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不要一直谈过去,也不要一直期望未来,亦不要执着现在。这几个名词都可以让你有觉性生起,这样人的心才会快乐,才会完全清清净净,不再有很多的包袱。你过去有很多怨恨、无奈,或是你自己的内疚感,「无常」的概念可以让你释怀。「未来」说得好听,叫梦想也好,理想也好,妄想也好,都是无常。那「现在」哪有常?时时刻刻都在变,现在怎么会常?!透过这样的观察,会让你对无常有更深的体认,以此类推,有更多的方法自己去想,这样观才有机会开悟。它不是理论,只是因为你过去都不愿这样去观察,所以佛教你「无常」这个概念,你不能够明白,你不能够走入你的生命,你不能够受益,不能够感动,不能触动,所以你永远是执着的、固执的、顽固的。一个有智慧的人,一定能通权达变,无常的智慧就是变,很高深的智慧。

  我们七天的禅修每天要观一个,不是七天全部观。但要注意,原则上心要净才容易观,所以在佛法里面,修行有两个字,光是谈「止观」就是一个方法。止观是一个因,修成叫定慧,是一种结果,「止」就是将你的心摆在一个地方。你要静静来观察「诸行无常」,不妨先利用半个小时,好好念一句佛号,让自己的心有止,透过这句佛号让自己的心有止有定,半个小时后,让自己好好观「诸行无常」。按照次第观,不要跳,修行不要骗自己,说不定你观到几个你就开悟了。因为你现在是在听课,表面上你会错觉你没有开悟,因为你没有触动完全没有感觉。所以先念佛,修止,接着观无常,两个都要平衡。为什么?我们讲第三品是《定慧品》,讲的是定慧等持,那个等就是均等,定跟慧两个要均等,简单地说,戒定慧都要均等,要平衡发展,这样才不会出状况。有定力了,接着你才容易观察得出来,才能够观得深入,如果没有定力你可能一观下去就打瞌睡。不然,没有观,在那边乱想,想「无常无常无常…」,这样效果很差,这就代表你不懂得方法,所以你才会是这个样子。我们七天禅修的课,就是一节课念佛一节课坐禅,这样轮流,动静动静相间,你说止观也可以,说禅净也没有关系,反正对你有帮助比较重要。

  [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只要你能够不去执着现象,那就叫〔禅〕。事实上内外是一体的,不执着外面的现象,你的内心自然就不乱了,就叫〔定〕。六祖大师所说的定,就是不要被境界所影响。比如说你看到一些高僧大德,修行到一定程度坐在那边入定了,那个定跟六祖大师所说的定是不一样的,六祖大师所讲的定就是佛陀说的真正的定,就是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无论上班、下班,无论遇到顺境、逆境,好事、坏事,你的内心都不被影响,佛法讲的就是这个〔定〕,这样的〔定〕才能够跟生活结合。不然,你在那边打坐,比如说,现在是周休二日,我想我要好好地入定,结果礼拜六一坐下去结果就入定了,入定到礼拜一上班也还在定,等到出定后去公司就被开除了。有时候老和尚的入定是因为他本来就在深山,他入定不会影响生活,但是当他来到红尘当中,跟一般人一样,他该怎么样还是要怎么样。反而很多人欣赏入定,或想透过修行学习入定,这不是真正佛所讲的定。不是要去追求什么境界啦、神通啦!简单地讲,那些对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净名经》]即《维摩诘经》。[即时豁然,]当下开悟,当你什么时候不执着,就在不执着的那一刹那当下就开悟了。[还得本心。]找回你自己本来的面目。[我本元自性清净。」]上面的本心跟下面的本性意思是一样的。你要注意《坛经》,本心、本性有时候是同样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本来的心是清净的,这是真实的。这个清净不是你修来的,修来的清净一定是假的。比如说,你觉得家里现在人很多很吵,所以你想尽办法把吵的人赶出去,或把那些孩子带去公园玩,这是修来的,你是透过什么方式让它暂时回到清净。但是这有可能吗?这还是暂时的!因为是无常的,孩子纵使吵吵闹闹去公园玩,他纵使体力再好也只能玩一天。还有这一些客人走了,另一些还是要来啊!所以清净不是修来的,是本来的。但本来的概念一般人很难理解。什么叫很难理解?「本来」就是佛法讲的「空」、「空性」。「空」的意思就是完全不执着,那个「完全不执着」的概念也执着不得。什么叫执着不得?就是我常譬喻的:「有形有相的一定会污染。」比如说这张桌巾,你拿墨汁或可乐倒下去,它就被染污了。但无形无相你怎么污染?空就是无形无相,你污染不得,那个才叫本来。这样的境界你一定要开悟才会知道,当你走进你的生命你就知道了,不然就是理论,讲是没有用的。你不该一直在谈西方极乐世界室内温度到底是几度,室外温度到底是几度,而是要想你如何去那里。同样,不要去谈「开悟是什么状况?」而应该去谈「如何开悟?」「如何不执着?」开悟的境界,只要讲得出来,就一定是假的。只要有人跟你讲:「告诉你,我开悟了。」你就喝口茶就好了。在佛法里面常说「不可思议」,「佛曰:不可说。」只能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跟你描述开悟的人,都是没有开悟。所以我常讲:「悟不悟自己知道,也不需要去炫耀。」

  [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悟。[自修自行,]修。[自成佛道。]证道。你没有开悟,你有办法做得到吗?这就是六祖跟你说「悟后起修」。要注意看一个概念,这是四个境界,从里到外开始排,开悟只是第一个境界,开悟叫做「理无碍」,你不要以为开悟就是终点,开悟才是起点。但是我们修一辈子连起点都还没有,所以常讲:「只到门外,没有登堂入室。」我常常开玩笑说:「我们连门都找不到,还在门外。」就像你要去找一个你从来没有找过的朋友,好不容易找到那个地址,按电铃没有人在,但起码你还是找到了那个地址,站在门外。这四个阶段,你懂了,整部《华严经》你就懂了,《华严经》就讲这四个阶段。什么叫里外?为什么在《坛经》里讲顿悟?顿悟是什么?顿悟就是「理顿悟」,就是「我懂了」,就像早上跟你讲无常的概念,你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你对无常完全懂了吗?懂不懂,试验下去就知道。我用个最简单的解释,比如说:「请问,你作文写得好不好?」假设你今天是个国文老师,一开始就要跟学生讲,作文应该怎么样写。首先要知道,第一作文的体裁,看你是要写抒情文还是论说文,是要写新诗还是写散文,他一定要知道体裁嘛!之后,怎么去下笔,作文的布局一定要知道起承转合。把架构讲完了,接着就是内容,内容的取材,不但要有道理,还要举例说明,还要有正面跟反面,最后要综合。就是把它讲得很清楚,然后学生说:「啊,我已经知道怎么写作文了。写作文的道理我懂了。」这叫做「理无碍」。那你们修行呢!佛法的道理懂了吗?全部懂了吗?你佛法学了很久,它的道理你真的透彻了吗?懂了叫顿悟。接着就是事,就是悟后起修。事就是事情,你要去做,道理懂了你不去做,一点意义都没有。现在老师教学生写作文的道理,他们懂了之后,就要开始写作文。写下去,才知道有障碍,比如说,他虽然知道布局,或他会写引言、结论,但内容呢,他肚子里没有墨水,所以不知道如何叙述,或是词穷,或是不会引用成语、诗词,或是不会应用典故…他做下去之后马上知道他不足,所以他要慢慢学,这才叫修,你要慢慢地修。一样的道理,我们现在以修行的角度来说,你现在佛法真的懂了,开悟了。但是开悟的人不一定毛笔字写得漂亮,我们只能够说开悟的人学毛笔字一定比其他人快,因为他道理通达,他只要静下来练习,他一定进步神速,并不是他开悟就会弹钢琴、打电脑、写书法、画画。他要学习,所以要「修」,这是「事无碍」的层次,悟后起修是这个修,在佛法当中他修的是福跟慧,〔自修自行〕就是修福慧。我们一般人的解释就是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言行。」这样讲对,只是还没有开悟。那个「修」,跟悟后的修境界有点不一样,悟后的修是修福慧,悟前的修是改毛病、去脾气。

  什么叫修福?修福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要去利益别人,利益众生。修慧就是说所悟的境界,他没有办法像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的智慧那么高深,他还没有那个能力,所以他还要再修慧,不断地去深入,让他的智慧更深入。接着「理事无碍」,我道理懂五分,我所展现出来的必然是五分。一般人只要修到「理事无碍」,他的境界就几乎是菩萨的境界。什么叫「事事无碍」呢?这是最难懂的。去上班是一件事,把工作辞掉是一件事,两件事情无碍。糟糕了!你就觉得奇怪,难道做好事和坏事是无碍吗?这个概念你就开始转不过来,难道向南走跟向北走竟然是无碍?我们一般人都会觉得这些事情是南辕北辙,怎么可能是无碍呢?这个就是没有彻底真正地明白。世间的真相是「一切是平等的」,这才是世间最彻底的答案,既然如此,当然事事就无碍了。所以,我们在谈道理可以这样谈,一次把它谈完,但修行不可以这个样子,还是回归「理无碍」。你现在就是「理有障碍」,回家跟孩子讲话,孩子一问你问题,你就无话了。比如说,孩子问你:「为什么要读书?」你就说:「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孩子就问你:「老爸,你过去有没有读书?」「有。」「老爸,你叫我好好读书,你为什么自己不好好读书?」我们常讲「做人子女的就要好好地听父母的话。」「那老爸,你哪里有听爷爷奶奶的话?」「老爸,你说对人家要有礼貌,你为什么对妈妈大小声?」这时你就很有挫折感。所以,世间人一定有很多问题,道理你不懂,人家问你,你就被问倒了。

  学佛第一个就是承认你自己无知,你不承认根本没有办法突破。当你愿意去明白了知道了,有一天,你的福慧就圆满了。这不是一辈子就可以圆满的,我常说:「你不要急着成佛啦!」为什么?很多东西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佛法里面才讲「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而且成佛之后你也不要觉得从此就在宇宙蒸发了,修到最后就没有了,那有什么意思?或是:「修到最后我就不跟你们见面!」那有什么意思?观世音菩萨早就成佛,不是成佛之后就没有事了吗?为什么再度示现观世音菩萨?他为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后补佛?还有一尊佛叫多宝佛,读过《法华经》的人都知道,他已经成佛了。但你知道他有多认真?只要有人讲《法华经》,他就会去听法。我讲到这里,你也不要误会:「修到最后也不过如此,我就不要修了。」这也是误会。你的生命不产生作用,这个生命有什么意义?佛就是道德人格情操达到圆满,他越圆满,他生命展现的力量是相当相当地大。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在于能够不断地去利益众生。不利益众生,生命怎么去展现呢?生命的概念不只是这一辈子,你对一般现在活着的人,你对他讲一辈子,他认为已经很长了,其实不是这样,一辈子就像今天一样,所以为什么一般世间人立志做什么,都只是一辈子的事,为什么佛法会让人家这么感动,也就是说他所发的愿不是这一辈子。就像地藏王菩萨讲:「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或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也就是众生度尽了,他才愿意成佛,好像说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佛。但这对地藏王菩萨没有什么影响。一样的概念,你不要活在你们家,只看到你们家的那几口。但是,我又拉回来,你一定要学会先帮助你家那几口,所以,你要先学习助人的技巧。你以为助人的技巧这门课,都是给要当生命线,当张老师,当谘商辅导的这些人上的,你误会了。你就不用学吗?你不需要帮助你的子女,你的另一半,你的兄弟姐妹,你的父母,你的朋友吗?就像有人说:「我又不去做佛祖,我学佛做什么?」「我不做推销员,我学说话干什么?」请把你心量打开,彻彻底底去看到整个圆满的道理,你才会知道:「原来我今天学佛法,我真的知道我在学什么。」你要透过很久很久的时间,福慧才能够具备,所以我才跟说,你们不要急着成佛,成佛的目的是要帮助众生。「我何不现在就帮助众生!」我现在帮助众生,你叫我什么名字,没有关系。他的名片印总经理,我的名片印工友,只要两个都为公司尽心尽力就好啦!名片印什么有什么关系呢?不管说他是佛、是菩萨、是阿罗汉,或只是一个凡夫,问题是「你在做什么」比较重要。当然,当你有那个境界了,它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我才说你不要急,说你现在是佛也可以,说你不是佛也可以,明白道理的人,你说什么他都可以解释给你听,他怎么解释都是对的,他不是强辩,而是他都没有障碍。他现在是什么程度,是什么角色,他在任何一个时空背景,他都没有障碍,因为他清楚他在做什么。这样的观念已经突破「一辈子」的概念了,这样你才可以真正看到生命的圆满。你总是觉得有点可惜或遗憾,那就代表你对生命不懂。道理懂,你真的跟一般平常人一样,在「士农工商」中安身立命。所以我才一直提倡一个概念,你家就是道场,你不需要一天到晚往道场跑,你该上课才去上课就好,或是该帮忙的时候去帮忙,但是不要依赖那里。这样的话,你家里的人怎么会反对你修行?一定是你有很多观念是不对的,让人家起反感。无形的道场就是你的心,所以把心顾好,那就是真正的道场,清净的道场。为什么说道场是清净的?指的是心,心要清净嘛!所以我才说,你该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每个人去发展,不要每个人都挤来这个道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