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48集

  六祖坛经讲记 第48集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重点不是出家跟不出家,而是你心的问题。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这是要点。〔自性西方〕就是自性净土的意思。谈到这一段,大家稍微思维一下,虽然修行不是在家出家的问题,但各有各的因缘,你们觉得在家比较好修行还是出家?佛在《优婆塞戒经》曾经这么讲:「在家菩萨难得,因为在家人恶缘多。」就是说在家人受到的干扰多,出家人难道干扰就少吗?就看你会不会修。我很少到往生的人家去,除非是我们的学生往生。有一次我们一个学生往生,我去跟他讲几句话,他的家属也知道我从来不做这些事情。为什么不做?不是我清高,而是我不会。我只会跟你们聊天而已,我已经公诸天下。跟那个同学讲完话出来之后,他们就找其他的法师来。那个法师看到我就说:「师兄,这是我的名片,你有没有名片?以后跟我配合。」我要跟你配合什么?我又不开殡仪馆,很多人都跟殡仪馆配合,我只能够摇头。既然你要经营事业,你就不要出家嘛。我经常跟很多人说:「你要做事业,就好好做事业,做事业不是罪过,你要出家就好好出家。」也就是说,不要出了家,又不把你的本份做好,出家人的本份就是教化,如果你当老板,你的本份就是好好经营公司,你当员工就是好好地尽忠职守。为什么不尽本份呢?不尽本份难怪不清净,所以很多问题都是你自找的,你找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出家人是不可以置产的,有些人跟你说:「你要出家可以,但要先存一笔钱。」这个说法刚好跟佛法违背。事实上就有这样的人,就有这样的寺院。你们现在要修行我护持你,纵使你是在家人我也护持你,纯粹要让你活着那还不简单!但是要满足你的欲望我就没有办法了。修行人只要单纯的生活,接着好好用功,好好随缘度化,大不了就是生病,之后就是往生,就这样罢了,遗嘱也不需要留,留给谁看?平常很多人喜欢跟我聊天,你到其他的寺院,你要看到一个出家人都不容易,何况看到住持。我出家前,走到寺院常常很怀疑:「奇怪,寺院这么大,为什么看不到一个人?」除了办法会时什么人都跑出来,平常看不到一个人。我到寺院的目的是要请法,又不是去散心,但我又看不到人,我去向谁请法?我只看到释迦牟尼佛,我向他请法,他又不会回答我,所以我就自己看,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你到我们那边不会看不到人,你会看到一个人,那就是我,你只会看到一个人好像没有事情,就这样坐着而已。出家弟子?我教自己都教不好,还要教别人?我这一辈子应该是不会有徒弟啦,一个人多么清闲。反正有学生就好了,学生上课来来去去,我不是你的,你也不是我的,这样不是很好吗?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这个问题是韦刺史为大家问的,也是我们这些同学最想知道的。大家要明白,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条件,用你们的条件修行,不一定要去学出家人。你清楚就好修,否则你修不来。我常讲:「虚云老和尚让我们很赞叹,但你不可能向他这样修,这会要了你的命。」或听到别人怎么样,就像那天有个学生看到一本书,叫《空谷的幽兰》,说大陆终南山有很多人在那里修行,叫我一起去那边看看。我说:「不用看了,那边冬天的温度有时候是零下二十几度,不要讲修,你能够适应吗?你不能够适应去看什么?」我知道我没有办法适应,那又何必呢?我还是来二十几度的地方修行,又不是说到那边修行就比较容易开悟。终南山还不稀奇,还有人跑到喜马拉雅山,是谁跟你说在那边就比较容易开悟?你会说:「那比较接近。」接近什么?如果说比较接近,我坐飞机,飞得比它高。你不要这么好奇,想东想西,这叫攀缘的心,还说你要修行。你真的要修行,你自己去,也不要再回来,就在那边涅槃。这样就好了,好好修,不要什么人情世故。

  【师言:吾与大众作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无相颂》不但适合出家人,也适合在家人。如果你不按照这样修,出家也没有意义。出家不修行,你出什么家?如果你是逃避,「地狱门前僧道多」,所以下地狱一般都是出家人。

  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亲养父母 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 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 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 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 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 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 西方只在目前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前两句是修行的口诀,原则上这是果地上的境界,是个修行的结果,〔心平〕和行直。我们如何平常心,如何平等对待众生,都叫〔心平〕。心能平,心就清净,修行就是修你的心。八万四千法门怎么修?就修到你真的能够心平气和,这就是你的目标。如果你学那么久了还是心浮气躁,还是不稳定不沉着,那你这样学习有问题。一个人心不能够平静,这个人一定有做错事情。你心不平,你晚上恶梦连连,你的心有恐惧不安,表面上你没有做错事情,但你不要骗自己,你没有发现到你一直在做错事情。比如说修行人要突破孤独跟寂寞,孤独跟寂寞一不一样?孤独就是少了伴,寂寞就是少了爱。比如说「我觉得一个人很孤独。」但很多人也会用错名词,他说:「我觉得一个人很寂寞。」寂寞并不代表你是一个人,寂寞指的是你个人的感觉。比如我们跟一群朋友去KTV唱歌,大家嘻嘻哈哈的很高兴,但你却觉得很寂寞,没有人了解你的内心世界。我们现在一个人既会孤独也会寂寞,还会恐惧。内心世界中,你在怕什么,或你觉得你缺少什么,就代表你不懂道理,不懂道理的人一定会做错事情,从你的身口意做错事情,所以心不会平。如果你问我:「师父,怎么开悟?」「不要做错事情,你就有机会开悟。」我这样回答表面上很简单,但你回去看,叫你不要做错事情事实上很困难,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我们讲话的态度,自己人生的过程,常常不是对不起自己就是对不起别人。还有我们的意念和想法,不是抱怨就是埋怨,不然就是胡思乱想,你的心怎么会平静?所以那叫意念不清净,口业不清净,你的心也不清净。

  不能够心平的人要记得〔持戒〕,有的人看到这句话说:「六祖说修行修心就好了,不用持戒。」这样解释就完全错了,那就毁了。一个心中平静的人怎么会做错事情呢?就好像一个好人,不必法律约束他,他也会循规蹈矩,这叫〔心平何劳持戒〕。换个角度,你今天心不平,你应该好好地持戒。持戒让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你要当个好人。我常讲:「你今天心不净,修行不得力,或你不开悟,你就不是个好人。」但一般人的概念常常是:「做人好就好了,学什么佛?」他们以为自己又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应该是个好人,真的是这个样子吗?我简单跟你分析一下,你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人。我们现在的角色很复杂,好人就是扮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份。你现在是别人的孩子,你真的有好好地孝顺你的父母吗?你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父母还是孩子?通常都是留给孩子,表面上你是个好母亲,但是个不孝子。那怎么办?你不会留两份吗?还有你的另一半,所以要留三份。意思就是说你是别人的孩子,你有孝顺父母吗?你也是孩子的父母,你有做好教养的工作吗?你又是别人的老板,你是个好老板吗?你又是别人的员工,你有尽心尽力吗?你又是别人的朋友,你是个良师益友吗?你今天来上课就是个学生,你是个好学生吗?改天换你去教书,你会是个好老师吗?这样一分析,你是个好人的举手?你就觉得:「师父,你这样讲太苛刻。」不是,本来就应该尽好你的本份,这样才是一个好人;你不要觉得你是个好人,又何必学佛!学佛,就是让你更清楚,不然,说不定你是非不分都不知道。换个角度来讲,〔持戒〕是因,〔心平〕是果,所以我们每个人一开始要勤修戒定慧,我们要〔持戒〕。戒律不是在绑着你,它是在保护你,而且它本身就是做人的本份,不是你学佛法才要有,你不想被它绑,就等于在放纵自己,不愿意当个好人。

  【行直何用修禅。】〔行直〕就是表现出来很自在。怎样才能自在?随缘才能自在,就是要不执着,就是面对一切人事时地物都不执着,才能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影响,本身就自有定,所以说〔何用修禅〕定!假设你一天到晚被人家影响,就代表你没有定,所以你要修禅。以修禅跟行直的角度,〔修禅〕是因,〔行直〕是果。简单讲,一个修行有成就的人就是心平〔行直〕,他本身就具足戒定慧。这就是一个总纲领,就是一个结果。

  【恩则亲养父母,】这两句话在教你做人。我们在回向偈里有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最直接了当的说法,父母对你的恩惠很深,你不孝顺,真的不用来学佛。你也知道并不是每个学佛的人都孝顺,你要老实面对你的内在。谈到你的内在,你真的要惭愧,要忏悔,你不改过,你来听佛法是没有效的。无论你跟父母亲有什么误会,或他们做错什么,真的要化解。父母亲做的当然不一定都对,因为他们也是凡夫,但他们对你有恩,哪怕他对你没有恩,我们还是要慈悲,你不宽恕别人,就等于不宽恕你自己。要孝顺父母亲事实上是很简单的,你只要陪他们聊天,他们就心满意足了,而不是一个月拿一万块钱回来就行了。有的人养狗比养父母亲还要尽心,养个贵宾狗一个月都要花三万块,还要替狗洗澡,你也没有替父母亲洗过澡?把宠物当父母,甚至还有人申请要和宠物结婚,我真的是要昏倒。如果你讲:「我是个孝顺父母亲的人。」那我恭喜你,你成佛已经有八分的希望了。在戒律当中,戒就是孝的意思。为什么?假设能够把众生都当作是父母,自然就不会伤害众生了;如果能把众生都当作父母那样的孝顺,那你了不起。不是儒家才注重孝,佛法也很注重。以广泛的角度,上报四重〔恩〕,事实上对我们有恩的人很多,首先要知恩,你不能够只是说,说了还要做。当我们说谢谢,你一定要表现出你的诚意,你要付出行动,千万不要只是口头禅,既然是感恩,你要付出行动要报恩,所以要「知恩、感恩、报恩。」

  【义则上下相怜。】对待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要讲〔义〕。义就是仁义,仁字就是两个人,就是将心比心。对人不要选择性的分别,对亲跟疏都要平等。我们要悲悯众生,仁义之心一定要有。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就是佛法的五戒,不杀盗淫妄酒。你现在静静地回想,你有报恩吗?你有仁义之心吗?你有才像个人,这叫做人。先不要谈成佛,人成则佛成,做人不成谈什么修行?六祖大师讲的东西是很实在的。我不喜欢唱高调的人,有很多人跟我谈起法来高谈阔论,我常常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有孝顺父母吗?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必谈了,你也不用跟我请法了。」我现在跟你讲法就是要你先回去孝顺父母,等你具备了再来问我第二个问题。你们不要只顾去参加禅七、佛七啦,你的内在难道你不知道吗?你的内心不善,不能够降伏内在,你参加那个有用吗?你为什么骗自己?不要自欺欺人。你要懂得修正、改正,愿意忏悔的人就容易改,不会忏悔的人就不会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