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入不二法门品》是这个经里面哲理性最强的一品。
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
什么叫做不二法门呢?它的本质就是中道,中道的基本精神就是不二。“不二”有两个层次:从世俗谛的层次来说,因为一切法缘起,只要是有为法,就必然有它所依待的因缘,都是依因缘所生的,如唯物辩证法所说,凡是互为矛盾、对立的双方,都依赖于它的对立面而存在,《瑜伽师地论》谓之“凡有对法皆不舍离”,比如身心不二、自他不二等;从胜义谛的层次来讲,世间所有的有为法虽然都是“二”法,是矛盾、对待的,但是其体性是一,所以不二。所谓入不二法门,就是从这两个方面,从世俗和体性这两个方面与本来不二的法性相应。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呢?是无明;无明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二,就是把本来不二的法性人为分裂为两个,这就是根本无明。所以,证得法性之要,就是不二,这个法门就叫做不二。法门,意谓深入佛法堂奥的门径。吉藏法师的《三论玄义》将诸乘共同的宗要归结为“无得正观”,大乘特有的宗依为“不二正观”,可谓准确。
下面就是各位菩萨说自己怎么样理解不二法门,怎么样修证不二法门。
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生、灭是二法,有生必然有灭,有灭必然有生,所以叫做二,是互相依待的。怎么样看生和灭的不二呢?从生来看,诸法本来不生,为什么不生呢?所谓的生,是像我们理解的父母和合而生婴儿,有个婴儿的实体,叫做生。但是这样的实体在世间实际上是找不到的,所有因缘和合所生的,都并非实体,都是刹那生灭,没有一念可以停住不动。《中论》解释说,如果说婴儿有他的自性(实体)的话,就不应该有他匍匐时、长大时、老病时,就永远也不会死,永远是个婴儿。从胜义谛看,一切有为法皆刹那无常,即生即灭,生时即是灭时,实际上没有一个生的实体,本来不生,所以也就不灭,所以说本来不生不灭,这样如实观察生灭,就会与本来不二的实相相应,证得生灭不二,进入不二法门。这是大乘法的生灭不二观。小乘是以灭止生,把产生老病死的因——烦恼,都断灭了,然后证得不生不灭的涅槃,是以生灭为二,未入不二法门。
德守菩萨曰:“我、我所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无有我,则无我所,是为入不二法门。”
《杂阿含经》中佛言,有我就必然有我所,有我所就必然有我,我与我所,是互相依待的,但两者的关系不是矛盾的,有了我,然后才有了属于我的东西。怎么入我与我所的不二法门呢?只要观本来无我,那我所自然就没有了,不在观我所上下功夫,而在观无我上面下功夫,就进入我与我所的不二法门,跟本来无我的实相相应。
不眴菩萨曰:“受、不受为二。若法不受,则不可得,以不可得,故无取无舍,无作无行,是为入不二法门。”
“眴”念song,就是眨眼睛。这个菩萨不眨眼,可能是他目不交睫,从来不睡觉吧,所以叫做“不眴菩萨”。受与不受是互相对立的,小乘修四念处观受是苦,因而厌离诸受,不受诸受,以排拒诸受的态度解脱诸苦,是以受与不受为二。大乘则不同,是如实观苦受毕竟空、不可得而超越诸受,既不取它,也不舍它,无作无行,这样就进入了不二法门,进入三解脱门里面的无作解脱门。这位菩萨以不受来对待诸受,未能完全超越小乘知见。
德顶菩萨曰:“垢、净为二。见垢实性,则无净相,顺于灭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垢”是烦恼污染,“净”是清净,无一切烦恼,垢与净当然为二了。怎样体察其不二呢?观垢的实性,垢的实性就是毕竟空,诸烦恼都是因缘和合,是内心所起的一种活动,没有它的实体,刹那灭,毕竟空,不可得,既然垢性空,那净也就空,就无所谓净,所谓“则无净相”。诸烦恼因为空,所以本来寂灭,“顺于灭相”,与其本来寂灭的实相相应,就进入了不二法门。
善宿菩萨曰:“是动、是念为二。不动则无念,无念即无分别,通达此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里的“念”,应该不是心所法中意思为忆念的念,而指心中所起的念头。心动了,起念头了,这动与念头是二。怎么能体察其不二呢?体察本来就没有动,大乘经里讲,一切运动本来就没有动,因为所谓运动,指一个东西原封不动地从这里移动到了那里,但是任何东西,色法、心法,都是刹那灭尽、即生即灭的,当这个东西从这里移动到那里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东西了。所以说,不动就无念,无念就无分别,无分别就不起妄念,与本来不二的实相相应。不动,指心不动,则不起念。这个菩萨讲的,也要浅一些。
善眼菩萨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么叫做“一相“呢?认为全法界有普遍的一个共相,叫做“一相”,所谓法界一相,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的相是什么呢?就是无相。一切法本来无相,离凡夫心识分别的一切相,也离无相之相,如果取一个无相之相的话,这又是一个相了。既知一相无相,一切法都是无相,也不取无相之相,就入于一相与无相平等、一切法真如平等,入不二法门。
妙臂菩萨曰:“菩萨心、声闻心为二。观心相空,如幻化者,无菩萨心,无声闻心,是为入不二法门。”
密教里有一个《妙臂菩萨所问经》,应该就是这位菩萨请问的。菩萨心和声闻心,有的精神是相反的,如声闻厌离生死,菩萨敢入生死;声闻只管自己解脱,菩萨要度化众生共趋解脱;声闻视烦恼为敌,菩萨以烦恼为道,等等,此经中对声闻有多处批判。不管是菩萨心也好,声闻心也好,其实都是一种心,是自心所起一种心行、活动,本性都是一样的,毕竟空,如幻如化。这样观的时候,既没有菩萨心,也没有声闻心,超越了菩萨心、声闻心,便入不二法门。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为梵语音译,就是二十八宿中的鬼宿,可能鬼宿是个菩萨。善与不善当然是相反的,矛盾的,怎么样证得它们不二的实性呢?如果不起善心,也不起不善心,这样就进入了诸法本来无相的无相际,即无相的实际,通达法性,入不二法门。这个菩萨的回答也是要浅一些,按胜义谛,不是要不起善也不起不善,而是要通达善与不善的法性都是空,超越善与不善而常起善心。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罪和福是相反的,但是其本性无异,都是毕竟空。了达罪与福本来不二的金刚慧,即与一切法空、无相相应的金刚般若,包括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决了此相”,即决定了知、确认诸法本来如是的实相、空相,既无缚也无解,即入不二法门。金刚慧,或解释为菩萨见道、亲证真如的智慧。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著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漏,为烦恼的别称,意谓心有漏洞,生命能量从漏洞中泄露,有漏和无漏当然是相反的、互相矛盾的,但是,如果证得诸法平等不二的实相,了知有漏与无漏的本性皆毕竟空、本来清净,叫做诸法等,即平等,证得的时候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著于相,也不住无相,如《金刚经》所言“无所住而生心”,则入不二法门。
净解菩萨曰:“有为、无为为二。若离一切数,则心如虚空,以清净慧无所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为、无为的性质当然是相反的,有为法是有生有灭有造有作,无为法是不生不灭无造无作。怎么样证得它们不二的本性呢?那就是离一切数,“数”即法数,指有为法有很多的种类,唯识学分为五位百法,还可以分为很多种,无为法也可以分为四种,离这一切法数的分别,那么心就如虚空一样,这时候清净慧就显现了,清净慧无有所碍,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切智、无碍智,它通达有为、无为一切法的本性都是毕竟空,没有实我实法为碍,为入不二法门。
那罗延菩萨曰:“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世间,《阿含经》中解释为有生灭、可坏败者,出世间则与之相反。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性质虽然相反,但是法性是同一的,都是毕竟空。证得出世间法的诀窍,就是观世间法的本性毕竟空。在世间有为法毕竟空之外,并没有一个出世间,心与世间法毕竟空的本性相应,就是出世间,《坛经》偈云:“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俱打破,菩提性宛然。”小乘厌离世间而出世间,凡夫是染着世间而入世间,皆于世间有出有入。菩萨则既不厌离世间也不染着世间,超出世间而又敢于入世间度化众生,不染着世间,所以说“不入、不出、不溢、不散”,如此入不二法门。不入,谓超出世间;不出,谓敢入世间;不溢,谓虽然超出世间而不像小乘人那样偏空守寂;不散,谓入于世间时不像凡夫那样忘失菩提而迷执世间。
善意菩萨曰:“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生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生死与涅槃,在小乘法中性质是截然相反的,要出离生死而入涅槃,是为二。菩萨则要如实知见生死的本性本来无生,所以本来无死,这样来超脱生死,这样就无缚无解。如果认为生死是缚,想要去解脱的话,这又是一种执着、系缚了,执着生死及涅槃有其实体,会被生死及涅槃所缚。菩萨不是灭尽生死去求涅槃,而是如实知见生死本来涅槃。以如此正解入不二法门,证大乘涅槃。
现见菩萨曰:“尽、不尽为二。法若究竟,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不尽相。如是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什么叫做尽呢?小乘十六种观智里面有一个尽智,就是自己知道烦恼已经断尽,所以生死已尽,不会再生于三界。不尽跟尽是相反的,是对立的二法。菩萨则要体证诸法的究竟,即终极的实相,穷尽生死的边际,了知尽与不尽,本性都一样,都是无尽。为什么无尽呢?因为都是空,空没有数量的限制,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无尽。如果要描述空的话,空的性质就是无尽,因为空所以无尽。菩萨在与本来空性相应的时候,见一切都是无尽:愿力无尽,大悲无尽,般若智慧无尽,成就的净土、所度的众生无尽。“空则无有尽、不尽相”,空则无一切相,无尽与不尽相,因为没有尽、不尽相,才能真正无尽。是为入不二法门。
普守菩萨曰:“我、无我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见我实性者,不复起二,是为入不二法门。”
我和无我是对立的。小乘以无我来对治执着有实我的我见我执,菩萨则了达我不可得,也没有一个非我、无我可得,见到我的实性,不起我和无我的分别,如此入不二法门。
电天菩萨曰:“明、无明为二。无明实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离一切数,于其中平等无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个菩萨讲得最精彩了,最为重要。追究烦恼、生死苦恼的总根源,那就是无明。十二因缘以无明为第一支,为第十二支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根源。无明从何而生呢,依“凡有对法皆不相离”的缘起法则推论,则无明从明而生,无明和明是相对的,无明依待于明。那怎么样证得明呢?就是要体证无明的实性即是明,《永嘉证道歌》说“无明实性即法性”,天台智者大师说“一念无明法性心”。“无明实性即是明”比“无明实性即是空”要难体证一些。无明的实性为什么即是明呢?那只有从道理上推,无明是现实有的,我们众生现实都有无明;无明又是可以灭的,圣人证得明的时候把无明灭尽了,无明既然可以灭尽,那么它就是有为法,就不是最根本的终极实在。无明从何而生呢?当然依明,明是本来就具有的,就是禅宗所说的自性清净心、涅槃妙心、本觉,从逻辑上推,应该是本来就具有的。如果以缘起法推,推到最后,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当佛菩萨和祖师们把无明灭尽证得明的时候,就不能再往前推了,就会体证到这个明是本来就具有的,是被妄想遮蔽了,就像日光被乌云遮蔽一样。这个明不是修得的,是本来就具有的,但它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也毕竟空,不可得,离一切数。如实观明与无明,体证到它平等无二的本性,是为入不二法门。见道的关键,就在打破根本无明,怎么打破根本无明呢?诀窍就是体证无明的实性本明本空。这是最难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不二法门。
喜见菩萨曰:“色、色空为二。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识、识空为二,识即是空,非识灭空,识性自空,于其中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是对《般若心经》的一个解释。色,大体相当于今所言物质,凡夫认为色是实有的,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实在的本体,而菩萨所证得的色空,跟色是相反相对的。或者认为色空是物质之外的某种东西,如物理真空等,这种见解叫做“异色空”。或者认为色法破坏消灭后显示出来的就是空,如花落尽后知花空等,这种见解叫做“坏色空”。佛法所说的色空,为即色空,说色的当体就是空,并不是坏色空,也不是异色空,而是色的本性本来就是空,受、想、行、识四蕴空,也是这样,并不是受想行识灭了以后才显现出空,或有一个与受想行识相异的空,而是它的本性当体自空。如实通达五蕴的本来空性,即入不二法门。
明相菩萨曰:“四种异、空种异为二。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如前际后际空,故中际亦空。若能如是知诸种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对四种异、空种异为二,鸠摩罗什的解释是:外道法中说五大,佛法中说地水火风四大,其性质分别是坚、湿、暖、动,是相异的,因为是构成一切色法的种子或基本元素,故名四大种。后来佛教密教说五大、六大,第五大即是空大,亦即这里说的空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物理真空或宇宙空间。《阿含经》中也说过六大。四大种皆有质碍,与无质碍的空大性质相异,显然不同,所以为二。但如实观察,“四种性即是空种性”,四大种的体性本来是空,与空大的本性相同。就像说过去(前际)空、未来(后际)空,那么现在,即前后际的中间必然也空。如此了知四大、五大、六大的本性,为入不二法门。《楞伽经》卷二说“虚空是色,随入色种”。现代物理学认为宇宙空间、真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充满了即生即灭的虚粒子的海洋,可以理解为一切物质与真空不二。
妙意菩萨曰:“眼、色为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贪不恚不痴,是名寂灭,安住其中,是为入不二法门。”
关于这个问题,在《杂阿含经》卷九阿难有回答,比丘问什么为垢染、为烦恼系缚?阿难回答:眼和色都不是要断的系缚,眼缘色生识,于其中所生欲贪,才是系缚。耳声乃至意法,亦复如是。大乘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大乘只观眼的本性、眼根的法性,眼根是一个机械性、生理性的机器,现代心理学对于眼根怎么认知对象而生起视觉,分析得非常清楚,比佛经讲得更加精细,说眼睛就像一个照相机一样,光照在一个物体之上,有的被吸收了,有的被反射出来了,反射出来的那一部分反射到瞳孔,刺激了瞳孔里面的三种视觉细胞,变成电脉冲,由神经传导给大脑里面的视觉中枢,然后在那个地方形成视觉形象。为什么形成视觉形象,科学是不能解释的。佛法说如幻,因为刺激瞳孔的是光,神经传导进去的是电脉冲,光是电磁振荡,传到视觉中枢后为什么变成一种颜色、一种形状呢?科学没有办法解释这个问题。只好说如幻,就像幻术一样,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念念咒,变成了一棵树,还开花结果了。知道眼根的法性以后,你就知道眼所见的色是幻化,并非所见物体的原样,知道它为幻化,就不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如佛经中所说:幻师对于他以咒术幻化出来的幻人会生贪著吗?他知道幻人是怎么变现出来的,即便是极美的美色,也没有什么可贪著的,这样才能够“于色不贪不恚不痴”。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的性质也都是一样的,只是各自的功能、机制有不同而已,性质都是一样的。因为所有的烦恼都是在对六尘的分别上生起的,知道了六根的实性,就不会生起贪嗔痴等烦恼,不生起烦恼,心就寂灭,证入涅槃,安住其中,如此入不二法门。
无尽意菩萨曰:“布施、回向一切智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大乘菩萨在修行布施等六度的时候,必须要回向佛果一切智,叫做回因向果,即声明修行的功德是为了成佛得一切种智。布施等行与回向,这两件事是二。有一个所回向的对象、能回向的心,是二。有这样的二心,就不能跟法性相应了。要正观“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修行布施等六度的本性跟修回向一切智的回向心的本性,是不异的,都是毕竟空,虽然毕竟空,而能一切有,能够修布施等六度,叫做妙有,“于其中入一相者,是为入不二法门”,一相,即法界一相,就是毕竟空,或真空妙有。
深慧菩萨曰:“是空、是无相、是无作为二。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若空、无相、无作,则无心意识,于一解脱门即是三解脱门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空、无相、无作为三种三昧(定),称三三昧,其所入称三解脱门。小乘三三昧、三解脱门是分别修的,先修空三昧入空解脱门,再修无相三昧入无相解脱门,再修无作三昧入无作(又作无愿)解脱门。这是小乘道的三种出世间三昧。大乘不一样,是直观空即无相,无相即无作,即只观一切法毕竟空,就达到无心、意、识,心指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眼等前六识。禅宗讲“离心意识参”,无心意识就是超越了心意识,入毕竟空这一解脱门也就进入了三解脱门,了知三解脱门的本性都是一样,都是毕竟空,如此入不二法门。如实观照毕竟空的实相时,即离心意识,唯一实相,故说不二。
寂根菩萨曰:“佛、法、众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一切法亦尔,能随此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众”就是僧,梵语僧伽,意译和合众。佛、法、僧为佛教之三宝,把它看做两个或者三个,这是二,应该了知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为什么呢?佛以正法为体,由正法而生;修行佛法、证得佛法,名和合僧,佛法僧三宝,体性是一,都是同一的法性,都是同一的无为相,犹如虚空,无有分别。不但佛法僧三宝是这样,有为、无为一切法也都是这样,皆无为相、一相,这样观修而入不二法门。
心无碍菩萨曰:“身、身灭为二。身即是身灭,所以者何?见身实相者,不起见身及见灭身,身与灭身,无二无分别,于其中不惊不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身就是五受蕴,身灭就是进入无余依涅槃。小乘视身为苦本,最终的归宿是临终时把五受蕴全部都灭掉,进入无余依涅槃,大乘叫做“灰身灭智”,是身与身灭为二。大乘不是这样,唯观五蕴身的实相当体不生不灭,或曰当体寂灭,如实知见此身与涅槃无二无别的体性,不起身及身灭的分别,不用故意去灭身而入涅槃,于本来寂灭的实相中安然不动,不惊不惧,是为入不二法门。
上善菩萨曰:“身口意善为二。是三业皆无作相,身无作相,即口无作相,口无作相,即意无作相;是三业无作相,即一切法无作相,能如是随无作慧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这位菩萨主要观身口意三业,从世俗谛看,三者有别,是为二。但从真实谛观,三业本空故,皆无造作相。业的定义是造作,现在讲就是运作或者活动,而能造作及造作,不管是身业、口业、意业,其本性都一样,都是无作,因为没有一个能造作的实体,造作的活动也是刹那灭而无实体,所以本来无作。这三业的本来无作相,也就是一切法的本来无作相,就是一切法普遍共具的法性。能如是随顺无作慧者,就是入不二法门。
福田菩萨曰:“福行、罪行、不动行为二。三行实性即是空,空则无福行、无罪行、无不动行,于此三行而不起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福行”,指行十善业而得人天福报。“罪行”指作十恶业而堕三恶道。“不动行”,指修第四禅达到心寂静不动。这是对业行的三种区分。这三种行虽然不同,而其实性都一样,都是空。以与空性相应的心,不生起世间的三种行,为入不二法门。
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一切烦恼、一切分别、一切二,都是从“我”而起,既然有一个“我”,就必然有了跟这个我相对的一切,如我所、器世间、一切认知对象等,即有了二。正观“我”的实相,见到它本来无我,就不起二法,如果不住二法、没有二的分别的话,就没有任何识了,因为所有的识都是因缘生,前六识是这样,第七识、第八识也是这样。第八识像一个电脑一样处理信息,它有能处理有所处理,是二。第七识思量内心深处有一个实我,总是攀缘着有一个什么东西,是二,即是根本无明。如果把这种本能性的二元对立、根本无明完全破除了,那就没有因缘所生的一切杂染的心识,没有能了别的识也没有所了别的境的二元对立,就是禅宗所说的离心意识了。离心意识,无有能识所识,并非没有了心识,而是超越杂染的识而证得清净心、涅槃识,或曰转识成智。是为入不二法门。
德藏菩萨曰:“有所得相为二。若无所得,则无取舍,无取舍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有所得必然有能得,能得、所得,是为二,只要体证本来空故无所得,自然就没有取舍,不执取一切也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就入了不二法门。
月上菩萨曰:“闇与明为二。无闇无明,则无有二,所以者何?如入灭受想定,无闇无明。一切法相亦复如是,于其中平等入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闇就是无明,它与明是对立的二。体证明和暗本来没有自性,所以无二,就像入灭受想定,一切意识都灭,今天心理学讲就是意识缺失,无意识。没有意识分别了,那当然就没有暗也没有明了。一切法相也都如是,于其中平等入,即体证其法性平等,皆毕竟空,一相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宝印手菩萨曰:“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
小乘是乐涅槃不乐世间,厌离世间,净土宗也是这样,欣净厌秽,是为二。大乘则不乐涅槃、不厌世间。为什么不乐涅槃呢?体证到世间本来毕竟空,不生不灭,本来涅槃,这样也就无缚无解,因为有了缚才有解,体证到本来就没有什么东西系缚,清净心超越世间、出世间,超越系缚与解脱,无缚无解,自然就没有欣厌,既不厌离世间,也不欣乐涅槃,是为入不二法门。
珠顶王菩萨曰:“正道、邪道为二。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是正,离此二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真正的正道是不分别一切邪正的,因为正道与邪道,皆无自性毕竟空,住于正道,即住于毕竟空之法性,离一切分别包括邪与正的分别,离邪离正,叫入不二法门。慧能大师《坛经》说:“邪正俱打破,菩提性宛然。”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
世间法为不实,出世间法、真如为实。这个“实”指的是实相,不生不灭,不依待任何因缘,叫做实。实相非肉眼所能见,是慧眼才能见的,而慧眼是无见无不见。无见,是不见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等一切不实之法,无不见,指恒见一切法本来毕竟空的法性,这种眼叫做慧眼,打开慧眼,叫做入不二法门。
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诸菩萨各自说完后,文殊菩萨作了一个总结,因为文殊菩萨比前面这些菩萨都要高明得多,他是七佛之师,是等觉菩萨,也是东方一位佛的示现,他在东方的一个佛土示现为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为文殊菩萨,他的智慧当然超过其他菩萨了。文殊菩萨的总结,是诸法实相的最高表述,诸法实相的第一义,就是法性离言,一切法本来不可说,无言无说。如果要描述法性的话,只能这样说,一切法本来不可说,不但不可说,而且不可示,不可识。不可示,就是不能用什么方法表示,比如用一个手势表示,像佛拈花示众一样,那就是表示,或者用眼神、动作等表示,如禅师们以扬眉动睛、开目闭目、拳打脚踢等接引人,或者用某种符号表示,像密教就有好多的符号、好多的图像、曼荼罗,禅宗的曹洞宗有三十二种圆相,用这些方法表示心性,藏密叫做“表示传承”,为六种传承中的一种。但法性本来离一切表示。无识,是说法性离一切因缘和合的心识分别,唯有离心意识的无分别智才能证知。法性也离诸问答,有问答,无非是拿语言来问,用语言或表示来回答,当然不契法性。离言说、问答、表示及诸识,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大乘经及《中论》里面的这八个字,就是对法性之第一义的界定,就是入不二法门。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与文殊菩萨所说“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意思是一样的。
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但是,文殊菩萨的这种解答还不是真正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还是拿一种语言来述说的,未能真正离言,维摩诘是真离言,真言语道断了,他以默然无语来回答。这种回答方式是《阿含经》中所说佛应答问题的四种方式之一,叫“置答”。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赞叹维摩诘说:这种回答更高一级,拿默然无言表述第一义,这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门。
说是入不二法门品时,于此众中,五千菩萨皆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
会中五千菩萨听到这里,各自“言下见性”,契入不二法门,得无生法忍。真正证入不二法门的时候,就证得天台宗所说的中道第一义谛,就得了无生法忍,住在对诸法本来无生之实相深忍不动的境界里,登菩萨第七地以上。不二,是此经中所示顿悟见性的诀要。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入不二法门品第九
文章转自:陈兵教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