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佛道品第八(3)
尔时,大迦叶叹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诚如所言,尘劳之俦,为如来种;我等今者,不复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无间罪,犹能发意生于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发。譬如根败之士,其于五欲不能复利。如是声闻诸结断者,于佛法中无所复益,永不志愿。
文殊说到这里,大迦叶不禁赞叹:说得好!说得好!文殊师利!您说得太对了!确实如您所言,具有烦恼尘劳者,是佛种,而像我这样断尽了烦恼的人,是不堪发起菩提心了。就像五根坏败之人,不能再享受五欲。根败,指眼耳鼻舌身五根(五种感知器官)败坏、功能衰退。修声闻乘法断诸烦恼的小乘圣者,于大乘法中不能得到法益,永远不能志愿发起菩提心。
是故,文殊师利!凡夫于佛法有反复,而声闻无也。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正使声闻终身闻佛法,力、无畏等,永不能发无上道意。
所以说,凡夫听了大乘佛法以后,会依法修行以报答佛恩、法恩。反复,在汉译佛经中为报答之义。因为声闻断尽烦恼以后,既不能发菩提心,也就无所谓退转大乘。凡夫听闻大乘佛法,能发起菩提心,令佛法僧三宝传承不断。而即便让小乘根器的人终身听闻大乘佛法、佛果十力、四无所畏等无上功德,他们也永远不能发菩提心。这也是针对声闻的执着,故意来破除的。事实上,断尽了烦恼的罗汉,也不是永远不能发菩提心,因为他们虽然烦恼断尽,而烦恼的种习还没有断,可以依这个种习发起菩提心,而且佛菩萨也有方便教化他们发菩提心。
尔时,会中有菩萨名普现色身,问维摩诘言:“居士父母妻子、亲戚眷属、吏民知识,悉为是谁?奴婢僮仆、象马车乘,皆何所在?”
因为普现色身菩萨没有看见维摩诘家中的眷属,问他的父母妻子、亲戚、奴婢僮仆及象马车子等家产都在哪里?
于是,维摩诘以偈答曰:
维摩诘答问的这个偈子被经常引用,非常精彩。问在世俗谛,答在胜义谛。
“智度菩萨母 ,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 无不由是生。
菩萨行六度中,般若度修智慧,是菩萨之母,布施等前五度修方便,是菩萨之父。《大般若经》里讲,大悲是诸佛之母,般若是诸佛之祖母。般若与方便双运,才能出生菩萨,父母双方缺一不可。
法喜以为妻。
凡夫之妻的主要功能就是解除寂寞,在心烦的时候能够放松一点,互相取乐能够高兴一点。菩萨以法喜为妻,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时时能得到法喜,诵经有诵经的法喜,布施有布施的法喜,禅定有禅定的法喜。菩萨的一切修行都会产生法喜。
慈悲心为女。
这个“女”指的是女儿,女人是阴性,主要特征就是慈悲、温柔,菩萨具有的慈悲心就是他们的女儿。
善心诚实男。
自己具有的善心和诚实心,就是儿子。“男”指儿子,因为男人属阳性,阳性就是心地光明正直、诚实善良。菩萨以善心与诚实为其儿子。
毕竟空寂舍。
菩萨以毕竟空寂为房舍,住在本来空性中。世间的房舍是会坏的,毕竟空寂的房舍永远不会坏。
弟子众尘劳,随意之所转。
尘劳,指使人心因六尘侵袭而生各种烦恼,扰恼自心。自心的烦恼及众生的烦恼,就是菩萨的弟子,菩萨作为教师,其工作就是度化众生、转化自他的烦恼,随意把各种烦恼转为菩提。
道品善知识 ,由是成正觉。
菩萨的善知识,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三乘共修的,成佛必须要修三十七道品。
诸度法等侣。
菩萨的法侣,就是菩萨的诸度:六度、十度等。
四摄为伎女。
“伎女”是古代供富贵人家唱歌跳舞取乐的年轻女子,多分属演艺人员,与今天所说以卖淫为业的“妓女”有所不同。中国封建社会有专门为官僚服务的“官妓”,大官都有若干名歌舞妓,官越大越多。用四摄法摄取众生,就是菩萨的伎女,菩萨以四摄法摄引众生为娱乐。
歌咏诵法言,以此为音乐。
菩萨的音乐就是歌咏唱诵佛经,法言,即宣说佛法的佛经。印度人的朗诵跟中国古人一样,是唱诵的。
总持之园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智慧果。
总持佛法,就是菩萨的花园,总持,为总摄、整体把握之义。断尽烦恼的无漏法是园中的树木,觉意是园中的各种花,解脱的智慧是园中的果实。觉意,即七菩提分法,亦称七觉意。
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八解脱就是菩萨的浴池,浴池里的水就是经常在于禅定的定心,水中布满了七觉意的清净莲花,这个没有烦恼污染的无垢人在八解脱浴池中游泳洗浴。八解脱,亦称八背舍,是三乘共修的一种禅定,为超越下地定、升进上地定,从初禅逐级升到灭尽定的禅法,分八级:一内有色相外观色,由不净观入手背舍欲界定而入初禅;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背舍初禅升入二禅;三净背舍身作证,观八色光明背舍二禅升入三禅、四禅;四空处,背舍四禅而入空无边处定;五识处,背舍空处定而入识无边处定;六无所有处,背舍识处定而入无所有处定;七非想非非想处,背舍无所有处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八灭尽,背舍非想非非想处定而入灭尽定。
象马五通驰,大乘以为车,调御以一心,游于八正路。
菩萨以共外道的五神通特别是五通中的神足通为其象马,以大乘为车,以一心专注为驾车的驭手,乘着这车子游走于八正道。
相具以严容,众好饰其姿。惭愧之上服,深心为华鬘。
菩萨以具足各种大人的福态相好如佛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为其化妆,好,是美貌之意。菩萨以惭愧为最好的衣服,以深心为花鬘。印度的富贵人以项挂华鬘为饰品,就像今天的项链。
富有七财宝,教授以滋息。
菩萨以“七圣财”,即信、戒、惭、愧、闻、施、慧为其财宝,并以这财宝教化众生行善修德,为赚取利息之道,滋息,就是生长、滋长利息,赢利。
如所说修行,回向为大利。
菩萨说什么就修什么,知行合一,而且引导众生如说修行,把所有的功德回向于众生,愿与众生共趋佛道,以此为最大利益、究竟意义。
四禅为床座,从于净命生。
菩萨以四禅为坐具,四禅是从修净命即如法清净地生活而生。
多闻增智慧,以为自觉音。
菩萨以多闻佛法、增长智慧为引导趋向自觉的音乐。
甘露法之食,解脱味为浆。
菩萨以正法的甘露为食物,以解脱为饮料。甘露,是印度人传说的长生不老药,“浆”就是汤,饮料。
净心以澡浴,戒品为涂香。
菩萨以任持自性清净心为澡浴,以持戒为涂香。把心洗干净,庄子叫做“心斋”,古印度的富贵人洗完澡后还要拿香料涂在身上,叫做涂香,相当于今天的香水。
摧灭烦恼贼,勇健无能踰,降伏四种魔,胜旛建道场。
菩萨以大乘道来摧灭诸烦恼贼,勇健无与伦比。因为烦恼偷盗我们的功德宝藏,使我们堕于三界六道当中,故称为贼。菩萨以法力降服四魔:死魔、烦恼魔、天魔、鬼神魔,胜利的旗帜高扬在菩萨的道场。
虽知无起灭,示彼故有生。
虽然已经证得诸法不生不灭,而为了度化众生,示现有生有死。
悉现诸国土,如日无不见。
能在丈室里示现诸佛国土,像太阳普照,众生没有不见的。
供养于十方,无量亿如来,诸佛及己身,无有分别想。
虽然念念供养十方无量亿数诸佛,但对于诸佛和自身并没有分别。因为了知诸佛与己身皆毕竟空,以与实相相应的无分别心供养诸佛。供养诸佛,是普贤十大行愿之一,为一切菩萨所必修。
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
虽然明了佛果和众生自性本来是空,而常常修造净土教化众生,这个“知”应是证知,“修净土”主要指成就净土、庄严净土,就像阿弥陀佛一样,建造成西方极乐世界接引众生往生。这个偈子也经常被引用。
诸有众生类,形声及威仪,无畏、力菩萨,一时能尽现。
具有四无畏和十力的菩萨,一时能够变现所有众生的形类、声音及威仪姿态。
觉知众魔事,而示随其行,以善方便智, 随意皆能现。
虽然觉知一切魔事,而示现随顺魔事而行。以这种方便智随意变现,既能现佛,也能现魔。
或示老病死,成就诸群生,了知如幻化,通达无有碍。
或者像释迦牟尼佛那样,也示现有老病死,而通达这种示现如幻如化,以此为方便来成就众生。
或现劫尽烧,天地皆洞然,众人有常想,照令知无常。
或者示现令劫火尽烧、天地洞然,这是为了破除众生误认无常为常的执着,令其知晓一切无常,不仅自己的生命无常,就是天地日月,也都无常。今宇宙学证明,一切星球、星系乃至宇宙,都有生有灭,到一定时候会毁灭。
无数亿众生,俱来请菩萨,一时到其舍,化令向佛道。
纵然有无数亿的众生一齐来到此室中请法,也都能度化他们趋向佛道。
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
菩萨为度众生,必须要通晓世间的一切知识、文化、各种技术,这里的“经书”指外道的经书,比如道家的《道德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等等,菩萨都应该通达。还有外道的种种禁咒之术,有的还是非常灵验的,像佛图澄、鸠摩罗什就通达一些咒术。还有工巧技艺,即今天所说的各门理工科学知识和技术工艺,菩萨都需要通达,而且要具体去做这些工作来饶益众生。按《华严经十地品》,这是第五地菩萨必须要通达的,不通达就不能过五地。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在人里面达到第五地的祖师是很少的,现在不可能,古代还有可能,因为古代的学问和工巧并不多。像龙树菩萨,虽然是初地菩萨,但通达外道的一切经书咒术,马鸣菩萨也是这样,文学家、音乐家、诗人,他都一身兼备。
世间众道法,悉于中出家,用以解人惑,而不堕邪见。
菩萨也要在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中示现出家修道,古印度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多种外道,都有出家修道的。后来受佛教的影响,道教、苯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有出家的,中国伊斯兰教的出家者叫做“回回和尚”,也闭关修行,也有修出神通的。释迦牟尼佛以等觉菩萨生于人中,出家后也先依外道师父修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又入森林修自饿等苦行,是一种示现。菩萨在外道里面示现出家修行,是为了解除众生的迷惑,虽然身在外道,但并不堕于外道的邪见。外道见解虽然不如实,道不是完全正确,但也有正确的内容,比如持戒修善、修禅定、修身体等,也是有效的,其禅定几乎跟佛教一样,也能够修到四禅八定,修得五神通。释迦牟尼佛起初在外道中修得的禅定,成为他后来觉悟成佛的基础。
或作日、月天,梵王、世界主。
菩萨也可以担任日天子、月天子,简称日天、月天。也可以担任大梵天王、四大天王。世界主,简称“世主”,一般指欲界天四大天王,为忉利天主之臣僚。大梵天王是一小世界之主。
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
菩萨还可以现作地水火风四大。菩萨不仅可以化作有情,还可以化作无情。
劫中有疾疫,现作诸药草,若有服之者,除病消众毒。
当有瘟疫即所谓疾疫劫时,菩萨会现作治病的药草,令服药者病愈毒消。
劫中有饥馑,现身作饮食,先救彼饥渴,却以法语人。
如果碰到饥馑劫,菩萨就化作饮食,先把众生的饥渴解救了,再向他们解说佛法。像释迦牟尼佛前世,就曾于饥荒岁月化身作大鱼,让水冲到岸上,供人们割肉疗饥。
劫中有刀兵,为之起慈悲,化彼诸众生,令住无诤地。
如果碰到刀兵劫,菩萨就以慈悲心去教化这些互相打仗的众生,和解双方的矛盾。经中说刀兵劫为时只有七日,草木土石皆变为兵器,世人几乎都死光,只留下一万人作人种子。
若有大战阵,立之以等力,菩萨现威势,降伏使和安。
如果碰见大战,双方激战正酣,菩萨便以大威神之力示现威势降伏双方,达成和解。比如唐代的邓隐峰禅师,一次云游途中正好碰见两队士兵打仗,好几万人,打得很激烈,把隐峰禅师的路给挡住了,隐峰禅师就飞锡从空中而过,结果两边的士兵都抬头观看,惊奇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在空中飞的人,战斗心就熄灭了,仗也就不打了。有的高僧以密法诵咒,使天上出现很多大力士,敌方就被吓住退兵了,这种事《高僧传》记载有好几例。
一切国土中,诸有地狱处, 辄往到于彼,勉济其苦恼。
菩萨到一切国土的地狱当中,去救济地狱众生的苦,给他们说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勉励他们至诚忏悔,消灭罪业。
一切国土中,畜生相食啖,皆现生于彼,为之作利益。
畜生就是互相吞食,弱肉强食,菩萨也示现为畜生,施舍给那些肉食动物果腹存活。
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
菩萨也示现享受五欲之乐,虽然示现五欲之乐,但同时又能随意住在禅定里面。使得想以五欲来扰乱菩萨的天魔魔心溃乱,不能得便。
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以火中生莲,比喻在人欲而修禅定之稀有难得。菩萨能行这种稀有难行之道。
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菩萨有时候还现作很有性感魅力的淫女、妓女,勾引那些好色之人,先以欲勾牵引,然后令入佛智。《四十华严》善财童子所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中,有个婆须蜜多女就是这样的淫女,她得到的菩萨解脱叫“离贪欲际”,以美色勾引众人到她那里去,被淫欲所缠的男人听她说法,就能得无执着三昧,见到她能离贪欲并得欢喜三昧,同她言谈能离贪欲得无碍音声三昧,同她握手能得遍往一切佛刹三昧,与她拥抱能离贪欲得摄受一切众生恒不舍离三昧,同她接吻能得增长一切众生福德藏三昧。众生只要亲近于她,都能住于“离贪欲际”,入于菩萨一切智慧现前无碍解脱门。
或为邑中主, 或作商人导, 国师及大臣, 以祐利众生。
菩萨还示现做市长、商导、国师、大臣等,以智慧及权力利益众生。“邑中主”是城主,即市长,“商人导”就是商人的向导。
诸有贫穷者,现作无尽藏,因以劝导之,令发菩提心。
菩萨还为贫穷者现为无尽藏,布施以财宝,劝导他们发菩提心。“无尽藏”是一种能源源不绝拿出珍宝的仓库或聚宝盆之类。唐代以前大寺院里曾设有“无尽藏”,其名称即源出此经,是一种佛教银行,以后被国家取消了。
我心憍慢者,为现大力士,消伏诸贡高,令住无上道。
武林高手一般来说是非常憍慢的,遇到这种人,菩萨便现为大力士,比他更厉害,把他的贡高我慢给折伏了,令其安住于无上的佛道。
其有恐惧众,居前而慰安,先施以无畏,后令发道心。
如果遇到那种心怀恐惧的众生,有强大的不安全感,菩萨便出现在他们面前,安慰他们,解除其畏惧,给予他们安全感。观世音菩萨就主要修持这个,寻声救苦,所以叫做施无畏者。菩萨施无畏的目的不仅仅是解除众生的怖畏,更要诱导众生发菩提心。蒙菩萨施以无畏,应该感恩,体察观世音菩萨救度我们的苦心,从而发起菩提心,学习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就是对观世音菩萨最大的报恩。
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开导诸群生,令住戒忍慈。
菩萨还现作离欲的五通仙人,为的是引导众生持戒、安忍、慈悲、修定。五通仙人是以离欲为基础,修成正定,如道教炼内丹,第一步炼精化气,实质就是将性能量炼化为禅定能量,以离欲而入正定。尤其是修剑仙,其基本功就是离淫欲,固精不漏。
见须供事者,现为作僮仆,既悦可其意,乃发以道心。
如果见了需要有人照顾服务的人,菩萨就现作他的童仆,相当于现在的保姆、护工吧,先服侍他让他满意,以此引导他发菩提心。
随彼之所须,得入于佛道,以善方便力,皆能给足之。
众生需要什么,满足了什么才能走上佛道,菩萨就先以方便力满足其需要,使众生有好感,怀有报恩心,就可以引导他进入佛道了。
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
以上所说的种种方便,是无量无数的,具体实行起来,方法非常多,是没有边际的。菩萨的智慧和方便都没有边际,说不能尽,以此度脱无量无数的众生。
假令一切佛,于无数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谁闻如是法,不发菩提心?除彼不肖人,痴冥无智者。”
如果一切诸佛于无量亿劫赞叹菩萨行的功德,犹说不尽。能听说这无上菩萨道者,谁能不发起菩提心呢?只有那些愚痴无智、没有出息的不肖之人除外了。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佛道品第八(3)
文章转自:陈兵教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