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2)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
文殊又问怎么样安慰有病的菩萨呢?答言:先要说身无常,但不说厌离此身。小乘说身无常,目的是要人厌离,《阿含经》多处说,观无常、无我则喜贪尽,喜贪尽故厌离,厌离故解脱。小乘道解脱的要点就是厌离,厌离还可能导致自杀。大乘不厌离这个不完美、无常的肉体,因为厌离本身就是一种妄见,也是一种烦恼,其本性也是空。
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
小乘四谛只是说身是苦本,涅槃常乐,而大乘则说身虽然是苦,但不说“乐于涅槃”,“乐于涅槃”在这里是贪着、住着于涅槃而独享的意思。
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
小乘讲色身无我,不是自己所主宰的。菩萨既说此身无我,又要拿这个无我之身作为工具去教导众生,
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
小乘说此身空寂,追求毕竟寂灭,入无余涅槃。大乘虽然也说此身空寂,但是不说毕竟寂灭而入于无余依涅槃,因为住在无余依涅槃里,只是独享法乐而没有利益度化众生的功用,不能发挥心性的积极妙用,被大乘贬称为“焦芽败种”。菩萨不以永入无余涅槃去诱导众生。
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小乘也说忏悔,先罪就是以前所犯的罪,包括过去世、无量世所造的恶业。小乘忏悔主要是忏悔今生现在所造的恶业、所犯的戒,出家人忏悔主要是犯戒后向僧众悔过,以求继续留在僧团里。大乘虽然更重视忏悔业障,但“不说入于过去”,因为过去是空,现在是空,未来也是空。正观三世空、业障空,是大乘忏悔的诀要,叫做实相忏悔。《杂阿含经》里讲,有一群比丘发了宿命通,在那里各自说自己的前世是什么,被佛听见以后狠狠批评了一顿,说这是不如法,因为知道前世,那也只是世俗谛,执着我的前世如何,是一种违背诸法无我的我见,乃烦恼之根。比丘应该讲胜义谛而求解脱,不应该在世俗谛里津津乐道,堕于我见。许多人很想知道自己前世,其出发点便是一种我见。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菩萨为什么生病呢?因为和众生同病相怜,自己有病,才能够体会到众生的病苦而生起怜悯、悲心。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患病时,应从现世的病苦推想到无量无数劫的病苦,轮回生死中谁都饱受这种苦,这样来增长慈悲心,发愿饶益无量众生,度无量众生远离病苦。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又应回忆往昔今生所修的福报,常念应该净命,以清净的正道谋生,不邪命而活。净命与邪命相对,就是清净无染的谋生方式。
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有病了不要焦虑烦恼,要以病苦为助缘,鞭策自己精进修行;发愿做大医王,为众生治疗众病。应当这样安慰教诫有疾菩萨。这里说的有疾菩萨,指初发心菩萨、小菩萨,这种菩萨如果生病,应该联想到无量劫来众生都饱尝这种病苦,以此增长菩提心,以病苦为荣幸而生欢喜心,发愿度尽一切病苦众生。这即是以病苦为道。竹巴噶举派藏巴嘉热大师的大手印“六平等法”之一,便是“持病为道”。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2)
文章转自:陈兵教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