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讲解 佛国品第一(1)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佛经都是这样,以“如是我闻”开头,也译作“闻如是”,意思是:下面所说的经,是我亲自听说的。我,为结集经典者自称。或说大乘经是文殊菩萨带领阿难在窟外结集的,不是五百上座罗汉所结集,所以上座长老们的徒裔不承认是佛说。当今南传佛教自称上座部,建立于佛灭三百年,一般都遵从本部传统,不承认大乘经出于佛说,认为是后世的佛弟子所造。这只能代表一部分佛弟子的意见,未必是历史的真实。一时,即某个时候。
毗耶离,准确的音译应该是“毗舍离”,亦译吠舍离、维耶离、鞞舍隶、吠舍厘,现在音译“毗沙尔”,是当时印度十六个大国之一跋祗国的都城,位于东印度恒河北岸,今孟加拉国西部巴特那市北10公里处的贝沙村为其遗址。其国民族叫做离车。这个国家非常富足,完全是在平原上,毗耶离的意思是“稻”,就是出产好稻子的地方,又意译为“广严”,意谓其地广博宽平,城邑华丽。佛灭后百年,有七百贤圣在毗耶离城进行了第二次佛典结集。佛在这个地方的庵罗树园住过,庵罗树是一种果树,结的果实叫庵罗果。庵罗树园是一个名叫庵摩罗的女人供养给佛的,据说此女生于庵罗树中,为摩羯陀国频婆娑罗王之妃。
大比丘,指大阿罗汉,一般是定慧俱解脱的大阿罗汉。大乘经上常讲,常跟随佛有据可查考的大阿罗汉有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个经讲有八千人,没有办法考察。也可能佛后期的阿罗汉弟子有八千人,或者包括诸天、鬼神道中证得阿罗汉果的佛弟子,数有八千。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菩萨,梵语全称菩提萨埵,意译“觉有情”,即自己觉悟且使众生觉悟的有情,又称“大心众生”。《楞严经》解释说:“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真实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普度众生上求佛果者,皆称菩萨,根据其修证阶位,大略可分为四种:虽然发了菩提心而尚未见道者,即初地以下、初住以上者,称初发心菩萨;见道即初地以上者称地上菩萨,亦名菩萨摩诃萨、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意译大菩萨,亦称大士、开士;八地以上不再退转于大乘,自度已圆专事度他者,称不退转菩萨,梵语阿鞸跋致菩萨;十地等觉一生候补佛位者,称一生补处菩萨、最后身菩萨。菩萨包括人中的菩萨,但大部分不是地球人。这三万二千菩萨是什么样的菩萨呢?“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都是很有名的菩萨,大智慧成就,本行指本愿、行菩提心,也已经成就,起码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他们的智、行成就,皆是乘着佛的威神,亦即是在佛的威神力加持下成就的,所以说“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这些菩萨都为护持正法而受持、讲说佛法,名气很大。狮子吼时,群兽惊惧,比喻菩萨说法,令诸魔外道惊惧。菩萨要作众生的“不请之友”,要以主动的态度去做众生的朋友,使众生的身心得到安顿,有一个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叫“友而安之”。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绍隆三宝,意谓传续和兴隆佛法僧三宝,使传承不绝。这些菩萨的法力足以降伏诸魔,制伏外道。魔怨,谓魔怨恨佛教,因为魔的占有欲很强,想众生都成为他的徒众,如果都跟佛走了,其眷属便会减少,因此嫉恨佛,常来干扰佛弟子修行。这里说的魔主要指他化自在天的天魔,还包括与天帝争权的罗睺阿修罗主,《大智度论》说,罗睺阿修罗主“常疑佛助天”,怀疑佛帮助他的政敌天帝,因此也嫉恨佛。按《华严经》十地品,七地以上的菩萨,才可以降伏诸魔。盖,指五盖,障碍进入正定的五种烦恼:贪欲、瞋恚、昏掉、悔、疑。悔,指对所修法产生后悔;疑,指怀疑所修法不正确。缠是八缠,指现行的八大烦恼:无惭、无愧、昏沉、睡眠、掉举、恶作(悔)、嫉妒、悭吝。这些烦恼缠缚人不得解脱,故名缠。“永离盖缠”,是说这些菩萨在八地以上,因为八地以上才能永远断尽一切烦恼。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无碍解脱,谓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七地以上菩萨所得。“念”指正念,念念不忘失正法,“定”指正定”,“总持”,梵语陀罗尼,指总摄或整体把握全部佛法的智慧。菩萨不但具足无碍解脱及定慧总持,而且具有无碍辩才。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菩萨行布施等六度,乃至六度加方便度、愿度、力度、智度为十度,全部都修证圆满了。方便度,具称方便善巧度,各种度化众生所需要的条件和技巧。愿度,为求菩提及利乐众生的大愿。力度,成就度化众生的各种力用。智度,为受用法乐及成熟众生的智慧。度,梵语波罗蜜,谓达到目的地,意译到彼岸等。十种波罗蜜为菩萨行的主要课目,每一度皆须以第六般若(智慧)波罗蜜为导,才是堪以达到成佛目的地的波罗蜜。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逮,达到之意,无所得,是法界体性本来具有的基本性质,法性本来没有能得、所得的实体,无所得,是心与本来实相相应的诀窍,《般若经》中多处以“无所得”为修持菩萨道的方便,即技巧、诀窍。不但修菩萨道时要以无所得为方便,即便成佛,也是无所得。《楞严经》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不起法忍”就是安住在无生法忍里面,无生法忍,指对诸法本来无生的实相完全认可,忍,为接受、认可之意。据《摩诃般若经》,无生法忍是从小乘的八人地,相当于小乘须陀洹向见道开始,一直到菩萨初地至七八九地所得。但初地菩萨所得的无生法忍,仅仅是悟无生忍,在见道时悟到了或者体会到了诸法本来无生的本然,因此对诸法本来无生确信不疑,但还不能任何时候都住在无生法忍里面,只有到七地以上,才能任何时候都住在无生法忍里,“不起法忍”。一般来讲,无生法忍菩萨指七地以上的菩萨。“已能随顺转不退轮”的不退,是于大乘法不退转,不退转到小乘,指八地以上菩萨。七地菩萨还有可能退转到小乘,称“七地沉空难”。转不退轮,比喻修行菩萨道勇往直前而不退转,就像车轮滚滚向前而不后退。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不仅有证得涅槃的一切智,而且有道种智,善知各种差别相,知道各种众生的根性及因果,知道诸法的各种差别,知道修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处理方法,叫做道种智。“无所畏”指四无所畏,因为菩萨能说又能行,所以对演说佛法,无论在哪种场合,对谁演说,都是无所畏惧的。四无所畏分菩萨与佛两种,这里所说应为菩萨四无所畏:第一能持无所畏,亦作总持不忘说法无所畏,能记忆背诵佛法。第二知根无所畏,亦作尽知法药及知众生根欲信心说法无畏,善能分别众生的根机而说法。第三决疑无所畏,亦作能断物疑说法无畏,能解决众生的一切疑难。第四答报无所畏,亦作善能问答说法无畏,能对答一切众生的种种问难。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不但功德智慧修好了,而且修佛的三十二相等也是修得接近于圆满。色像第一,就是在所有的众生里面相好圆满第一,这个相好圆满指的是菩萨的他受用身。受用身有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之别。自受用身只有自己才能够看见,比如说修密法成就了,看见自己变成本尊的形象,别人是看不见的,只是自受用。他受用身就比较复杂了,让别人看见你是一个相貌非常圆满的大菩萨,这不只是自己坐在那里修行就可以达到的,必须要在很多众生的阿赖耶识里种下使他们能够看见你圆满身相的种子,因为要看见什么的话,自心阿赖耶识里必须要有种子作为因,没有种子不能形成影像,是看不见的。所以要修成“相好严身色像第一”比修到解脱要困难得多,非常不容易,要通过六度四摄行,广结善缘,度化、利乐很多众生,在很多众生的心识里种下使他们能够看见你色相端严的种子。等觉菩萨成就佛的相好,要花一百劫的时间专门来修。“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就是菩萨不用世间的璎珞等装饰品来装饰自己,以自心功德为庄严,不假外饰。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名气非常大,高过世间最高的须弥山。须弥山,意译妙高山,佛经说日月绕须弥山,四天王天在须弥山半腰,当为天眼所见的山,非地球上肉眼所见的山。或可猜想为银河系中心的能量柱。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就是喜马拉雅山的,应该不是。“深信”,梵语舍攞驮,因亲证佛法而对三宝确信不疑,其信心坚固如金刚,不可被摧坏。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菩萨说法,以佛法的光明普照众生,如降下甘露滋润心灵,说法的言音非常微妙,无与伦比。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菩萨深入佛法的基本原理——缘起,依缘起法破除各种邪见,邪见,指不如实、不正确的见解,各种邪见,归根结底皆违反缘起法则,堕于有、无两极边见,边见,谓片面、极端的见解。“有”的边见,即各种实在论,如认物质、灵魂、上帝等为实有;“无”的边见,即所谓虚无主义,认世界虚无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菩萨把有无二边及其习气也完全断尽了。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在大众中说法像狮子吼,像雷震,非常具有震撼性,使听众无不被折服。
无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菩萨的说法是没有度量、超越数量的,他们聚集了众多佛法的宝藏,像导航的导师一样,引领众生渡过生死大海。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
菩萨通达一切佛法的深妙意蕴,以道种智知道众生的前世来生及过去现在未来的心理活动。心所行,即心行,心理活动。
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这些菩萨接近于无等等的佛,即是十地以上的等觉菩萨。无等等,梵语阿娑摩娑摩,意谓世间、出世间无与伦比,诸佛皆平等,叫无等等,为佛或佛法的一种德号。佛无等等的功德,归纳为自在慧、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自在慧,指佛证得的三智、四智等微妙的智慧。
三智为:一切智,如实证得真如;道种智,了知一切修行道及度化利益众生的一切法门;一切种智,尽知法界一切的全知之智。
四智,指转凡夫的八识为四种智:意识所转妙观察智,善知诸法自相共相而自在说法;第七识所转平等性智,见一切众生、一切法悉皆平等;第八识所转大圆镜智,自在变现净土、报身;前五识所转成所作智,能自在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利乐众生。
十力,为十种智力:
第一知觉处非处智力,知悉一切事物合理与否的智力。
第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业因及业报。
第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悉各种禅定——四禅八定、八解脱、三三昧等。
第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悉众生的根器差别。
第五知种种解智力,知悉一切众生的种种见解。
第六知种种界智力,知悉各类众生的不同形态和境界。
第七知一切至处智力,知悉一切众生的各种业行将产生何等果报。
第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明见一切众生的业行及未来的生死去向。
第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一切众生的宿世及有漏与否。
第十知永断习气智力,知是否永断一切烦恼习气。
无畏,即四无所畏,指佛说法充满自信,无所畏惧:
第一正等觉无所畏,对证得佛果圆满正觉的自信。
第二漏尽无所畏,对永断一切烦恼的自信。
第三说障道无所畏,自信能如实解说破除一切障碍而得解脱之道。
第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自信能如实指示灭除一切苦恼而得涅槃的法门。
十八不共法,指不共通于外道、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特有的十八种功德:
一身无失,一切身业离一切烦恼过失。
二口无失,一切所说离一切错误过失。
三念无失,心常与实相相应,离散乱、无明妄念。
四无异想,等视一切众生,无亲疏之别。
五无不定心,一切时中常在定中。
六无不知已舍,于一切法无不如实了知并舍而不着。
七欲无减,常欲度众生,无厌足疲倦。
八精进无减,常度众生精进不息。
九念无减,一切智慧圆满,毫无忘失。
十慧无减,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
十一解脱无减,永离一切烦恼系缚而得解脱。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于一切解脱中明了知见。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俱舍论》等则说十力、四无畏、二念住、大慈大悲为十八不共法。
以上这些唯佛独具的功德,十地、等觉菩萨几乎全都具有了,接近于佛,《般若经》中讲,“住十地中当知如佛”,他们与佛的区别大概只是量的不同。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
八地以上菩萨已经把三界烦恼断尽,关闭了一切诸恶趣的门,自己永远不会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但是还要乘愿生于人、天等五道,甚至生于三恶道,不光生在人、天中。这个境界就不是小乘的阿罗汉所能想象的。禅宗开悟的最高境界,叫做“往异类中行”,就是圆寂后敢于生到畜生道里去,应该就是“而生五道以现其身”的意思。五道,亦作五趣,指众生死后再投生的五种趣向:天、人、畜生、饿鬼、地狱。有些经中于五道加一阿修罗道而说六道,或者把阿修罗也归于恶道中。《大智度论》说:佛亦不分明说六道,而只说五道,六道是后世佛弟子所说。这里就只说五道,可以作此经出于佛说的一个证据吧。
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经中说佛为大医王,大医王所治的病,主要是指心病,就是精神心理疾病。菩萨也都做这种大医王,应病开药,治疗众生种种心理精神疾患。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菩萨成就无量功德,严净无量佛土,严净,即美化、净化。使见闻者皆得大利益,一切所作如愿成就,没有不成功的。“唐捐”是古代的俗语,意思是白费。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以上所说八地以上大菩萨,乃至等觉菩萨所具有的各种功德,今天与会的这三万二千菩萨都具有,都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萨。列举了这些菩萨中的最著名者,诸如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菩萨的名号,都是表各自最突出的功德。得大势菩萨,多译大势至菩萨。这些菩萨中,据多种大乘经所说,大概只有弥勒、文殊当时生于人中,在释迦佛座下剃度为僧,这个经后面菩萨品中出现的持世菩萨,也应该是一位比丘。宝积菩萨应即宝积长者子,是当时一位在家菩萨,其他菩萨大概多非地球人,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乃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听法。
“尸弃”为梵语音译,是顶髻的意思,这个梵天王可能是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的梵王,他的形相像道士,头上有顶髻。初禅梵天王,为一小世界主;二禅梵天王,为一千小世界即一小千世界主;三禅梵天王,为一千小千世界即一中千世界主;四禅梵天王,为一千中千世界即一大千世界主。一大千世界有一千的三次方个小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从余四天下,不是指的我们这个太阳系的小四天下,是从其它世界的四天下来到佛这里听法的。四天下,亦称四大部洲,为佛经所说围绕一日月的有人类居住的四大陆地或星球。佛是用天眼看的,星球在天眼看来可能是陆地、平地,所以叫洲,犹如说沙漠瀚海中的绿洲,四大洲就是茫茫宇宙海中或太阳系有人类居住的四个岛屿、绿洲。这种洲在宇宙中多不胜数。我们所在的洲名南瞻部洲。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这“万二千天帝”也是从他方世界欲界天来的。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悉来会坐。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这就是所谓的天龙八部,常听佛说法的诸天、龙等八种人类肉眼所不见的众生。龙的梵语那伽,也译为蛇,为诸鳞长类动物之主;夜叉意译勇健,属鬼道,有三种,天行、地行和在虚空行的,在虚空飞行、护持佛法的女性夜叉,密教称为“空行母”。乾闼婆意译“香阴神”,属东方持国天王所统领的乐神。阿修罗意译非天、无酒,有天福而无天德,为一种战神,常与帝释及梵王争权。紧那罗意译“人非人”,形似人而头上有一角,为一种舞乐神。乾达婆、阿修罗、紧那罗各自在四天王天以下有其天国。迦楼罗意译金翅鸟,是一种以龙为食、形体巨大的神鸟。摩睺罗伽意译大腹神,蛇首人身,或说为一种庙神。还有人间的四种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称“四众”,也来参会。
以上交代佛在什么地方说法,参与法会听法的听众有哪些。
原标题:《维摩诘所说经》讲解—佛国品第一(1)
文章转自:陈兵教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