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文化--人类精神文化的先河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是否定的。但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没有“鬼文化”的积淀呢?回答是肯定的。
鬼文化的由来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世界上虽然没有鬼的存在,然而鬼文化确是很早就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并充当了人类文化的先驱,开创了人类文化的先河,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人类的历史,就是文化发展的历史,人类文化史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形成与发展是同步的。
据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鬼文化,就是距今至少六、七十万年前人类童年时期的“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物,从1930年发现的距今约30万年的北方山顶洞人,曾用红色的粉末撒在死者身上。经分析,其目的大约有二:一是因为红色与血液的颜色相同,表示给死者补充一些新鲜血液;二是认为死者“灵魂不灭”,冬天也同样怕冷,撒些红粉,象征增一些红了的炭粉,为死者增温御寒。
在国外,有的考古学家,先后在意大利和法国等的原始有人遗骸附近,发现发随葬的燧石和其他各种石器,这虽然是石器时代的产物,是希望死者灵魂继续使用这些石器。
上述事例。说明了原始初人们就相信人是有灵魂的;人死后不死;灵魂的主宰躯体的超自然体;人的死亡是因灵魂离开躯体而他往的结果。因此,上古时,人们对于死掉的同伴,由不兴埋葬而爱逐渐产生了埋葬死人的习俗。他们认为火葬或天葬尸体、其灵魂可以升天;土葬使死者的灵魂,可以有个安稳的“摇篮”和永久的归路。由于人们迷信灵魂为超人的能力,活着的人就畏惧它或者想依赖它,乞求它。把人的生活和社会关系附加给幻想的鬼魂世界,因而在人死之后,就举行种种礼拜活动,如招魂、赶鬼、祭祖等等。于是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文化。这种处于人类社会初期状态的宗教文化,多存在于尚不具有成文历史的原始社会中,它虽然是原始的,但它在原始社会中,却是原始文化的主要支柱和先锋。它对原始社会中人们的自然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均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它产生于原始社会的社会存在,又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支配着人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对人类的原始神话、口头文学、原始绘画、雕刻和歌舞等,均有密切的关系和推动作用。
原始初人们为什么会产生斗胆“灵魂不死”的观念呢?
据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这主要是由于生理和心理机制曲折反映的梦幻所致。原始人有时在梦中看见了死人和离别的人,同他们互相交谈,目睹了死者或离别的人的音容笑貌,有时互相触摸,甚至吵骂、厮杀等,被梦中显现的幻象所惊骇。原始初民,梦后就相信这些表象的客观实在性。因而,对做梦的人来说,正如那些在他梦中出现的死人和离别的人存在一样,他自己的存在也是双重性的,所以认为自己,自己既是一个有生命、有意识的个人而实际存在着,又认为自己是作为一个可以离开身体而以“幻象”的形式出现的单独的灵魂而存在着。这是原始人的一个普遍的信仰,因为他们全都受着那作为信仰基础的、不可避免的心理幻觉所控制。同时,这些做梦的初民,要想解释那些使他们惊慑的自然现象,必然要推测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于是立即把他们对自己的梦幻的解释加以推广,使更多的人也深信不疑。这是原始人的智慧所难以避免的。
我国古代,人们关于灵魂不灭观念,首先表现在什么是“鬼”的理解上。他们把附在人身上的灵魂和人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如《礼记、祭法》称:“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说文解字》也说:”人归为鬼“。我中最早的甲骨文的”鬼“字形象” “就是死人脸上盖着一个东西。
其次,古人认为魂与魄也有区别,认为人死后,魄随肉体的消灭 ,魂则离开肉体而变成鬼。同时,还认为魂魄对于人的作用各有不同:魄附着人的肉体,对人的肉体起作用;魂附着人的精神,对人精神活动起作用。因此,《礼记、效特牲》中说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所以古人死后,生人总是向天招其魂,而不在地下找其魄。
在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所有先民,都凭借简陋的工具、坚韧的意志和不断增长的智慧,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在顽强的斗争实践中,先民的体力和脑力,都得到了有力地锻炼和进步。以致到了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两手教导头脑,随后聪明一些的头脑教导两手,以及聪明的两手再度有力地促进头脑的发展的时候”,先民们便不再仅仅被动地应付自然的考验,而开始尝试对长期困惑他们的自然现象,比如月落日升、电闪雷鸣,刮风下雨、草木枯荣、动物乃至人粉自身的生死等,作出解释,正如前面所说,先民由梦幻诱发了“灵魂 ”观念。由于智慧的发展,他们的观念逐渐扩而大之,推而广之,认为世界上一切不受人的身体直接控制、不受人的意愿随意支配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