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11)
未七、具摄大乘(分三科) 申一、标
有八种法,能具足摄一切大乘。
有八种事情,能圆满地含摄一切大乘佛法。前面说七种大性,这里说有八种法,具足摄一切大乘。它的不同在那里呢?前面的七种法,它的重点是说「大」的意思;这里八种法是说「乘」的意思。
申二、列
一者、菩萨藏教。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
「一者、菩萨藏教」八种法,第一种就是菩萨藏教。佛大慈大悲,为发菩提心的菩萨所宣说的佛法,这就是菩萨藏教。
「二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诸法真实义教」前面是说能诠显的文字、语言,叫做教;第二就是它所诠显的。「即于如是菩萨藏中」,语言、文字的佛法,它显示诸法的真实义,就是所诠显的真实义。所诠显的真实义,若据唯识的经论来说,就是三种: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是所显示的诸法真实义。若学习中观论,那就是二谛:世俗谛、第一义谛。
「三者、即于如是菩萨藏中,显示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第三种法是什么呢?「即于如是」,这如是就是前面的一个教、一个义;这是菩萨藏里面所显示出来的;这是谁呢?是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所显示的;这是说出来显示这样教义的人。而这样的佛法││法有这样的威力、佛菩萨也是有这样的威力。不可思议的最殊胜广大威力之教,是由佛菩萨宣扬的啊,所以特别有广大的威力,而所宣说的法里面呢,也有最胜广大的威力之教;所以称之为法光明。就是佛说这个法就是光明,佛说布施波罗蜜就是光明,乃至般若波罗蜜也是光明;有大威力的境界,能令你转凡成圣、能令你发无上菩提心,得无上菩提,这样的教义有这么大的威力。
《披寻记》一五四五页:
「显示诸法真实义教者:如〈真实义品〉广说应知。」
《披寻记》一五四五页:
「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之教者:如〈威力品〉广说应知。」
〈威力品〉说一共有三种威力:圣威力、法威力、俱生的威力。圣威力就是佛菩萨的六种神通,那是圣人的威力;那是说得到了色界四禅,在四禅里面成就了六波罗蜜,那是圣人的境界。凡夫也能有威力,但是那是有漏的,那不在此例。这是圣人的威力!
第二种就是法威力,法威力就是佛所宣说的六波罗蜜、这一切佛法也有威力。这上面说一切诸佛菩萨不可思议、最胜、广大威力,这是圣威力。佛菩萨所宣说的最胜广大威力之教,那就是法威力!
第三个俱生的威力,就是佛在前若干多少劫,所修的无量无边的福德,今生得了果报的时候,那就是俱生威力、不可思议境界。
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
「四者、于上所说如理听闻」第四个法是什么呢?于上就是前面说的这三种,简单说还就是佛所说的││这样广大、威力的教义;如理听闻,你非常地幸运,如佛所说的教义能够听闻、你能听到这样的教法。这是非常有善根!众生在佛法里面的善根,是从听闻佛法开始栽培的。
「五者、如理思为先,趣胜意乐」第五个法是什么呢?就是你听闻了佛所宣说的威力之教,你能够随顺、不违背那个教义去专精思惟(如是随顺不违背的意思)。前面如理听闻是闻所成慧,这里如理思,就包括了思所成慧,也应该有修所成慧在内。如理思有二种情况:第一个你没得奢摩他,你如理作意;第二个是已经成就奢摩他,在奢摩他里边如理作意,那就是修慧了!
「为先」就是你先要做好这件事,成就了闻所成慧之后,你再做好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两件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趣胜意乐」,向前进叫做趣,趣者往也;就是到那个地方去。到什么地方去呢?就是胜意乐;前面讲过增上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就是你目的为得无生法忍而专精思惟、如理作意。这个趣胜意乐,就是向那个地方去,实在也就是愿、你有这样的愿力。看《瑜伽师地论》的文,时常的有这种启示、告诉我们:要有愿!我们学习佛法的出家人,我欢喜学习佛法,经律论打开了,心里就欢喜;当然这里面,也应该有愿的意思,但是不明显。应该明白地发无上菩提心;「我想要得无生法忍」,应该这样子,明白地做这件事,要有愿!明白的有这样的愿:「我想要得无生法忍」,这个愿要很有力量,在佛前磕头啊;要把这个愿建立起来,这样会好得多!
你学习佛法、修止观的时候,有个很明白的方向,它会有力量,如果你没有这个意愿,只是欢喜学,就好了!那么就是学学就完了,那你不可能会去修止观的,因为「我不想得无生法忍」,修止观干什么呢?所以这「趣」有愿的意思,希望能得殊胜的意乐。
《披寻记》一五四五页:
「趣胜意乐者:增上意乐,名胜意乐。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如〈增上意乐品〉说。(陵本四十七卷十页)
「趣胜意乐者:增上意乐,名胜意乐」论文是胜意乐,《披寻记》的文是增上意乐,增上就是胜的意思;就是很殊胜的、很有力量的意乐,所以叫做胜意乐。究竟「胜意乐」是什么意思呢?「当知此中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于诸佛法所有胜解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这几句话,就把胜意乐的内容说出来了。当知此中,你应该明白,这里面所说的意乐是净信为先,你先要有清净的信心;为先,就是先要具足清净的信心。清净的信心,这净是指什么说的呢?浅白的说就是没有疑惑││你说的这个道理,我一点也不疑惑,这也不容易!对佛法完全没有疑惑,那这件事可不简单。
有的人,笨!像我这种人,分别心少,不会去想,所以你这么说,我就这么相信,也没有什么疑惑;这个不能称之为净信的,因为你那里头有个笨,那就不算数。什么样的人会有问题呢?分别心多!你说,我还不一定相信,我需要想一想,观察一下;观察,哦!就出来问题了,「我不相信!」。那样子,你有疑惑,所以不能算是净信。这样子讲呢,心里面没有疑、没有犹豫叫做净信;这是浅白的讲、很肤浅的解释。什么叫做深刻的信心呢?就是对于言说建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你对于这个法有深入的观察、思惟,你证悟了!「是的,是毕竟空!」那叫做净信,这是断烦恼了,所以这个是净信。「择法为先」,择法是什么呢?择法是清净无漏的智慧、通达诸法实相的智慧。前面说:「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自性空的。」你要有这样的智慧证悟了这件事,那叫做择法;「择」是智慧。
那这净信和择法有什么不同呢?净信就是忍可这件事:「这件事,是的!是这样。」这应该是:你最初由暖、顶、忍、世第一的学习,你忍可「是的!是毕竟空的。」你有这个信心,继续地修止观;这一天证悟了,那就是「择法」。择法就是有了无分别、清净无漏的智慧,见到这个道理,而能够忍可。那就是「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你要具足这两个条件。譬如说世间上的学者,他也不断地学习佛法,但是没有信心;他不相信这些事情;所以那就是不具足,净信为先、择法为先了。
「于诸佛法」就是对于佛法,佛法指什么说的呢?就是一切种智是名为佛法,还有一切种智的方便,这两种法「所有胜解」,当然这也就是第一义谛。对于这个佛法的第一义谛,成就了胜解,就是有力量的觉悟、有力量的智慧通达了。就是你有净信、还有择法,然后对于第一义谛有胜解。「印解决定」印这个字,是个信的意思;像负责人盖图章,就可信、这文件是真实的。这个信不是糊糊涂涂地信,是明白了,「解」是通达了,通达而信,而且是决定的、不可动摇的、就是没有犹豫,若有犹豫就是不决定了。但是这里面是指无漏的境界││「印解决定」。「是名菩萨增上意乐」这菩萨增上意乐的内容就是这样子!意乐有胜解的意思;胜解里面有净信、决择的意思。「如〈增上意乐品〉说」前面这几句话,净信为先、择法为先就是〈增上意乐品〉的话。(陵本四十七卷十页)我们就要学习到了!
如理思为先,刚才说分两种,一个是没得奢摩他的如理思、一个已经成就奢摩他的如理思;那就是一个思慧、一个修慧;加上前面的如理听闻,就是闻、思、修三慧。这个还是在胜意乐之前、增上意乐之前,还没得增上意乐。但是是由你的闻思修而得增上意乐的。就是你有闻思修为先,就到增上意乐那里去。
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
「六者、趣胜意乐为先,入修行相」就是已经到了增上意乐,就是得无生法忍,初欢喜地了。「入修行相」,到了增上意乐,这时候就初欢喜地了;就是在第一义谛那里修行││无相修;不是有相修。这有相修和无相修,这句话它有意思。说我们现在肯发心、也不怕高寒、也不怕冷,我是来修学圣道;但是你心里面有我执、也有法执,这是有相。但是若是得无生法忍以后,通达补特迦罗我不可得,言说安立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寂的、法也不可得,没有我相也没有法相了││无相修,就是入于无相修行的程度了,这是得无生法忍以后。「趣」等于是个愿的意思,我有愿:我常常在闻思修用功,心里面就是愿到增上意乐那里去;愿意到增上意乐去,但还没去,若「入修行相」这时候就到胜意乐这里来了;就是能够悟入了第一义谛了。
「七者、入修行相为先,修果成满」你悟入了第一义谛、悟了圆成实性,这时候能够无相修了,一直地由初极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到了十法云地了,叫修果成满。你由于闻思修的努力,这时候你所得到的果圆满了。
「八者、即由如是修果成满,究竟出离」第八法是什么呢?即由如是由修而得果,到了第十地圆满了,究竟出离了烦恼障和所知障、究竟出离了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解脱了。
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列。下面第三科就结束了。
申三、结
如是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菩萨能这样子,像前面说的八法,你能这样努力地修学,能放下障道因缘,就能证悟无上菩提、得一切种智了。
《披寻记》一五四六页:
「入修行相等者:〈住品〉中说:又诸菩萨胜解行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发趣。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第二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清净。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于菩萨无相修果,当知领受。(陵本四十七卷十七页)当知此中从初发趣乃至清净,是名入修行相。最后领受,是名修果成满。」
「入修行相等者:〈住品〉中说:又诸菩萨胜解行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发趣;」胜解行住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即资粮位过去了,暖、顶、忍、世第一这个境界。这时候是胜解行住。有了殊胜的智慧,能这样修止观;「当知发趣」这样闻、思、修的有相修,当知是向菩萨的无相修那里去了││向无生法忍那里去了。
「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极欢喜住就是初欢喜地;增上戒住,就是第二地││离垢地;增上心住,就是第三地││发光地;增上慧住,就是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加起来就是六地。「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菩萨能够断除去执着、断除去有所得的分别,于我不可得、于一切法也不可得,那就是真如。菩萨证悟真如的时候,那个真如就是无相修,没有我执的相、也没有法执的相。
说我没得无生法忍以前,我也用功修行,但是佛菩萨看啊,你还有我执、法执,那就是相。现在证悟无生法忍以后,即欢喜地以后,开始证悟了无相的境界,当知己经成就了无相修。从初欢喜地到第六现前地,这六位菩萨成就无相修了;「于菩萨无相修,当知获得」。
「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前边是极欢喜住、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慧住是四个住;这四个住对于无相修已经获得了。这个无相住,应该是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看这文的意思:《瑜伽师地论》分的位次,从第七地以后都是无相住,第七地是初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圆证」无相修是修什么?就是修我相不可得、法相不可得,就是我空观和法空观;当知是圆满的证得了。这是第七远行地!
「第二无相住,于菩萨无相修,当知清净」第二无相住,就是第八地。这个时候,这个无相修,也无加行、也无功用;所以他这个无相修是清净了。前面那个初无相住,还有加行有功用,所以它不算是极清净。
「无碍解住,最上成满菩萨住」这是第九地和第十地菩萨。「于菩萨无相修果,当知领受」他领受了无相果!这样子说呢,前六地菩萨对于无相修圆证,但是没有圆证无相住;到了最上成满菩萨住,这时候于无相住圆满地成就了,所以称之为果。「(陵本四十七卷十七页)」
「当知此中从初发趣乃至清净」从初发趣那应该是胜解行位,那是第八地以上是清净,「是名入修行相」。「最后领受」那就是第九地和第十地,是无相修的果,最后圆满的境界,叫做「修果成满」。
未八、十种菩萨 (分五科) 申一、征
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是第八科「十种菩萨」。一共九科,现在第八科「十种菩萨」,分五科,第一科「征」。「何等菩萨勤修学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呢?这是征问,下面第二科「标」。
申二、标
当知菩萨略有十种。
能证无上菩提的菩萨,一共有十种不同。下面第三科是「列」。
申三、列
一、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
「一、住种性」,就是他现在可能都不信佛,但是他的身口意里面,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佛性,这就叫做「住种性」。「二、已趣入。三、未净意乐。四、已净意乐。五、未成熟。六、已成熟。七、未堕决定。八、已堕决定。九、一生所系。十、住最后有」,这是列出来这十种菩萨,下面第四科解释这十种菩萨。解释分九科,第一科是「已趣入」。
申四、释 (分九科) 酉一、已趣入
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
「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名已趣入」,住种性和已趣入这两位菩萨的名称怎么样解释呢?「此中即住种性菩萨发心修学」,住种性有佛性的这位菩萨,他遇见佛法僧了,他就相信佛法了。他也一方面学习,一方面修行。「发心修学,名已趣入」,他发无上菩提心了,然后也就学习佛法,也修止观,这时候叫做「已趣入」,就是发无上菩提心叫做「已趣入」。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未净意乐」。
酉二、未净意乐
即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名未净意乐。
「即已趣入」,就是那位菩萨已经发无上菩提心,肯学习佛法,也可能修学止观了,叫「已趣入」。「乃至未入净意乐地」,但是那位菩萨修行的功夫,修行的程度还没能够达到净意乐地,就是胜意乐,还没有得无生法忍,「名未净意乐」,这位菩萨就叫做未净意乐。若得无生法忍了,可以称之为净意乐。
酉三、已净意乐
若已得入:名已净意乐。
这是第三科「已净意乐」。若这位菩萨他修学止观,已经悟入第一义谛了,那叫做「已净意乐」,有清净的意愿。
酉四、未成熟
即净意乐,乃至未入到究竟地:名未成熟。
这第四科是「未成熟」。「即净意乐」这位菩萨,他虽然是得无生法忍了,但是还没到究竟地,就是第十地,所以名字叫做「未成熟」。这样讲,那个「未成熟」的范围也很广。
酉五、已成熟
若已得入:名已成熟。
若已经到了究竟地,名叫做「已成熟」,就是到了第十地,他的善根成熟了。
酉六、未堕决定
未成熟中,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行地:名未决定。
这是第六科,「未成熟」,他的善根,他还没到第十地。没到第十地,那应该从初地开始都没到第十地嘛!「乃至未得入决定地」,决定地就是第八地,他能够证悟了言说法性是毕竟空,悟入了圆成实,悟入圆成实的时候,再不会退了,所以叫做「决定地」,第八地是决定地,第九地是「决定行地」,就是善慧地。名叫「未决定」,这「未决定」是这个意思,没到第八地、第九地。
酉七、已堕决定
若已得入:名已决定。
若是他已经入了第八地、第九地呢,那名字叫做「决定地」。这个不是在表现于外的行为上说的,是在内心说。他内心与第一义谛相应了,他就安住不动,那叫做「已决定」。
酉八、一生所系
已成熟中,复有二种。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
「已成熟中,复有二种」,还有两种不同。「一者、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位菩萨到了第十地了,他再进一步就是善根成熟,得无上菩提了,所以这个时候还没得无上菩提,所以「一生所系」,这一生把你绑住了。再过了一生,就可以成佛,这一生不行,所以「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也就是这一生与下一生,他们是紧连结的,中间没有间隔,第二生一定得无上菩提的。
酉九、住最后有
二、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这是第九科「住最后有」,「住最后有」其实就是等觉菩萨。「谓即住此生」,就是这一生,他「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谓即此生就是住最后有。
「一生所系。谓此生无间,当证无上正等菩提」,这就是现在的弥勒菩萨在天上叫一生所系,「住最后有。谓即住此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就是弥勒菩萨来到人间了。来到人间这个时候,这一生能「证无上正等菩提」。
申五、结
如是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
第五科,结束这一段文。「如是」像前面说的十种菩萨,「如说从初种性,广说乃至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十种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他对于菩萨所应该学习的,他能正行,能努力地修学。「此上更无能正修学」,在这个菩萨之上更没有能正修学的菩萨了。「若于中学、若如是学。非如所说诸菩萨上,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非如一般人所说,「诸菩萨上」,在菩萨上面还有菩萨,「更有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学」,没有这件事,这位菩萨就是最高的菩萨了。
《披寻记》一五四七页:
「若于中学若如是学者:自他利等七所学处,名于中学。如前〈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广说应知。最初定应具多胜解,乃至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名如是学。如〈力种性品〉说应知。(陵本三十八卷六页)」
「若于中学若如是学者」,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自他利等七所学处」,有七个所学处,「名于中学」,就是在那里面学。「如前〈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广说应知」这七个所学处,第一个是自利处、第二个是利他处、第三是真实义处、第四威力处、五成熟有情处、六成熟自佛法处、七无上正等菩提处,就是这七种处,「如前〈自他利品〉乃至〈菩提品〉广说应知」。「最初定应具多胜解,乃至应住无倒教授教诫,方便所摄身语意业,名如是学。」,「最初定应具多胜解」,菩萨学习佛法的时候,当他最初发心的时候,他应该具足了很多的胜解,这个我们讲过了!「乃至应住无倒教授教诫」,乃至到你这位菩萨,你应该安住在无倒教授、无倒的教诫那里,「方便所摄身语意业」,这「方便所摄」就是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是「方便所摄」。你行这四种方便去引导众生的时候,你会有身业、有语业、有意业,有这样的功德,这就叫做「如是学」,「如〈力种性品〉说应知。(陵本三十八卷六页)」。
未九、建立名号 (分二科) 申一、明建立 (分二科) 酉一、举无别名 (分二科)
戌一、标
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
一共是九科,现在是最后一科「建立名号」,分两科,第一科「明建立」,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举无别名」,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所说一切菩萨,当知复有如是等类无有差别随德假名」,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列出来。
戌二、列
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成就觉慧,最上照明、最胜真子、最胜住持,普能降伏,最胜萌芽。亦名勇健,亦名最圣,亦名商主,亦名大称,亦名怜愍,亦名大福,亦名自在,亦名法师。
「所谓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是通称,通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菩提萨埵」这四个字,我们汉人略去两个,保存两个,就是名为菩萨,应该是「菩提萨埵摩诃萨埵」,现在就保留「菩萨」,保留两个音。「菩提萨埵」就是希望能够得菩提的有情,就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菩萨菩提,二乘菩提也在内。「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这是菩萨的名字,所有的菩萨都名为「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第二「成就觉慧」,这位菩萨修行得无生法忍了,他就会成就觉慧,觉悟诸法实相的智慧,觉悟真如的智慧、空性的智慧,觉悟众生的智慧。「最上照明」,他这智慧是最殊胜,就是你这个「明」,你这个智慧能够证悟甚深空性,叫「最上照明」。你若照见空性,也就能照破三界的无明,所以叫做「最上照明」。
「最胜真子」,又名为最胜真子,「最胜」就是佛,菩萨是最胜的佛的弟子,他学习佛法现在能够破无明,见法性了,他是真实是佛的弟子,这么讲也可以,但实际上就是他照见甚深空性,所以这个清净的智慧才现起,所以叫做「最胜真子」。「子」是所生的意思;诸法如是佛,「如来者,诸法如义」就是如的真子,你照见了诸法如,你这个无生法忍的智慧才现起,不是我看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你就是「最胜真子」,也不是的!
「最胜住持」,你能够住持你自己成就的功德,无漏的戒定慧不失掉,那是最殊胜的。他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有能力弘扬佛法,住持言说的佛法,有这个能力。我们凡夫,其他的没发无上菩提心的人,这可能不容易。「普能降伏」菩萨普能降伏,就是他能够降伏他的烦恼,初得无生法忍只是断掉了一部份的分别烦恼,那俱生的烦恼他还没断,但是他能够降伏,能降伏一切的烦恼。「最胜萌芽」就是他成就了无分别智,对无上菩提来说就是萌芽,这个萌芽是最殊胜的,所以叫「最胜萌芽」;他也能教化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所以也叫做「最胜萌芽」。
「亦名勇健」,这「勇健」就是他成就的最胜的法性的菩提心,是勇健,是不可屈服的,是不退转的,这「勇健」和那「住持」的意思有相同的意思。我们也可能有的时候也能发菩提心,我们有的时候也能够修止观,但是不是「勇健」,有的时候烦恼来了,这个止观不现前了!他会为烦恼所屈服,那不算「勇健」,现在这位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烦恼不可以屈服他的,他能够住持而不失掉的,所以叫做「勇健」,烦恼不能屈服他,他能屈服一切烦恼,所以他是「勇健」。
「亦名最圣」,这个菩萨也可以称之为圣,就是他由凡位达到圣位了,就是最好的,最吉祥的圣者。「亦名商主」,「商主」就是他能在十方诸佛那里学习佛法,获得很多的法财,佛法的智慧他能成就,他也能为一切众生宣扬佛法,所以叫做「商主」。「商主」是做生意赚钱的意思,但是现在菩萨他能在十方诸佛那里学习无量无边的佛法,他能为一切众生去宣扬,就是从那里得到了,到这边来输出;有输入,也有输出,所以叫做「商主」。
「亦名大称」,这个人发了无上菩提心学习佛法,他的名称也是广大的。「亦名怜愍」,菩萨对于众生的苦恼有怜愍心。「亦名大福」菩萨有广大的福德,因为他的慈悲心广大,所以福德也大。「亦名自在」,他学习佛法,成就了般若的智慧,他心里面不为这些烦恼所迷惑,所以叫做自在。「亦名法师」,他是自己以法为师,学习圣道的,他不是听别人说才去修学圣道。
酉二、例广别号
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诸世界中,无边菩萨,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假立想号。
这是第二科「例广别号」,前面这一段文,菩萨都有这种名字,所以是无差别的。「如是十方无边无际」,这样的名字在十方没有边际的诸世界里边,「无边菩萨」,有这么多的名字。「当知乃有内德,各别无量无边」,内指心说,他在佛法里面栽培的善根,各式各样的功德,这是布施的功德、持戒的功德、忍辱的功德,乃至很多很多的功德,内德各别是无量无边的,随德就是立出来种种名号,各别的名号。
《披寻记》一五四七页:
「无有差别随德假名等者:此中种种假名,通说一切等类菩萨,随彼彼德立彼彼名,非依内德各别建立,由是说言无有差别。」
「无有差别随德假名等者:此中种种假名,通说一切等类菩萨」,这里头这么多的名字,是通说一切菩萨都有这个名字,都可以这么讲。「随彼彼德立彼彼名」,随那位菩萨有那样的功德,就立那样的名字。「非依内德各别建立」,内德里边是各别的,说这个人以戒德立名,那个人以慧德立名字。现在不是以内德差别的功德建立名字的,「由是说言无有差别」,立出这个名字,哪一位菩萨都可以这么称呼的,所以没有差别。
申二、辨真似 (分二科) 酉一、相似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前面第一科「明建立」,下面第二科「辨真似」。「辨真似」分两科,第一科是「相似」。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若是有的菩萨他就在大众的面前,「现前」是大众的面前,「自称我是菩萨」,自己就这么说:「我是菩萨摩诃萨。」「于菩萨学不正修行」,虽然当着大众自己说自己是菩萨,但是他对于菩萨应该学习的佛法,他不努力地修行,「当知是名相似菩萨」,这个菩萨就是与菩萨相似而已,因为你若不修行,你内心的烦恼不能调伏,不能调伏,你的大悲心就不见了!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些功德都不见了!你还号名为菩萨?这不都是假名字吗?不真实了!「非真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你的六波罗蜜不现前,你的烦恼你不能调伏,你怎么能自称菩萨呢?
酉二、真实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当知是名真实菩萨。
「若诸菩萨现前自称我是菩萨」,假设这一类菩萨也是对大众说:「我是菩萨否?是菩萨。」「于菩萨学能正修行」,这位菩萨他对菩萨所应学习的圣教,有教法、有行法,教、行、理。教法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我可以学习;行法是六波罗蜜,或者是止观,你也能这样修行;理法,你能证悟第一义谛,能这样的话呢?就是「于菩萨学能正修行」了,努力地就这样做,「当知是名真实菩萨」,这个菩萨不是说大话,他是有真实义的,他是真实菩萨。前面的不正修行,教、行、理都不能努力地修行,那就不算数了!可能一时地,我这个时候只是学习教法,对于行我没做,理也没做,那么你少分是真实菩萨,你多分是相似菩萨。教、行你都能学习,就多分的真实菩萨,少分的相似菩萨。如果说是教、行、理,我都能够成就了,那你是真实菩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